禅宗的“禅门公案”是什么?有名的“禅门公案”故事有哪些

文化小楼 2024-12-15 16:06:50

注:不传播迷信,请读者朋友注意辨别,不轻信迷信。

禅门公案是禅宗自唐宋以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对前代宗师间典范言行的记录,这些言行具有如政府公案那样的权威性,被禅家作为后学参禅的重要资料。

禅宗强调 “不立文字”,认为过于依赖文字来修行,就会出现 “知解宗徒” 的情况,即只是在知识层面理解佛法,而没有真正的体悟。

例如,一个人可能熟读各种佛经和禅宗语录,能够倒背如流,但在生活中却依然烦恼不断,无法将佛法的智慧运用到实际行动中。这就是因为他执着于文字表面的意思,没有透过文字去体悟背后的真实境界。

当人们通过文字来学习禅时,会不自觉地对不同的观点、教义进行比较和评判。比如在不同的禅宗公案中,有的强调 “顿悟”,有的似乎又在讲 “渐修”,如果执着于文字,就会陷入到底是顿悟好还是渐修好的争论中,而忽略了禅宗修行的根本目的是见性成佛,这种分别心反而成为修行的障碍。

禅门公案更注重修行者的直观体验。禅宗认为,佛法的真谛需要通过个人的亲身体验才能真正领悟,就像喝水一样,只有自己喝了才知道是冷是热。

公案的作用是启发修行者的悟性,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实践和内心观照中去发现佛法。

人们的思维往往受到习惯性思维和已有知识结构的束缚,而禅门公案的非文字形式可以促使修行者跳出这种定式。

比如一些公案中出现的看似不合常理的行为或对话,如南泉斩猫的公案,这种极端的行为会让修行者的思维受到冲击,从而打破他们对常规佛法修行的理解,促使他们在震惊之余,去探寻公案背后更深层次的禅意。

以下是一些出名的禅门公案故事。

风吹幡动。相传,六祖慧能在广州法性寺时,看到寺内的幡被风吹动,引起了僧人们的争论,有人说风在动,有人说幡在动,慧能则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个故事是在提醒人们,人们所感知到的外境的变化,实际上是由人们内心的分别和执着所产生的。如果能够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无分别的境界,就能够超越对外境的执着,领悟到事物的本质是空性,从而获得内心的解脱和自在。

吃茶去。唐代时期,有两位僧人从远方来向赵州从谂禅师请教什么是禅。赵州禅师问其中一人是否来过,对方回答没来过,禅师说 “吃茶去”;又问另一人,对方回答曾来过,禅师也说 “吃茶去”。一旁的监院好奇询问,禅师同样让他 “吃茶去”。

“吃茶去” 公案的意义在于它体现了禅宗的平常心是道的思想。赵州禅师通过让不同情况的人都去吃茶,意在告诉人们,禅并不在于言语的解释和理论的探讨,而在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当下。

吃茶这样的平常事,就是禅的修行,只要能够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不分别、不执着,就能在平凡中体悟到禅的真谛,让人们放下对禅的神秘化和复杂化的追求,回归到简单、真实的生活本身。

南泉斩猫。南泉普愿禅师看到东西两堂的僧人争一只猫,便说:“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 众人无言以对,南泉禅师于是斩猫。

赵州从谂禅师回来后,南泉禅师将此事告知,赵州禅师听后,将草鞋脱了放在头上走了出去,南泉禅师说:“当时你若在场,就可救得猫儿。”

这个公案寓意深刻,是在打破修行者对常规思维和言语的执着,强调以超越常规的方式来表达和领悟佛法。赵州禅师将草鞋放头上的奇特举动,显示了他对南泉斩猫这一极端行为的独特回应,启示人们不要局限于固定的认知模式,要以更灵活、更超脱的心态去理解和实践佛法。

一苇渡江。达摩祖师从印度来到中国,在与梁武帝交谈不契后,决定北上。来到长江边时,没有船只,达摩祖师便折了一根芦苇,踏苇渡江,前往嵩山少林寺,开创了东土禅宗。

一公案象征着达摩祖师的超凡境界和坚定的求道精神。达摩祖师以一苇渡江的神奇之举,展现了他对佛法的深刻领悟和自在无碍的境界,激励着后世的修行者不畏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真理和内心的觉醒。同时,也寓意着禅宗所强调的超越世俗的束缚,以一种独特的、超越常规的方式来传播佛法和实现心灵的解脱。

马大师野鸭子。马祖道一与百丈怀海一同行走时,看到野鸭子飞过,马祖问:“是什么?” 百丈回答:“野鸭子。” 马祖又问:“什么处去也?” 百丈说:“飞过去也。” 随后马祖扭了百丈的鼻头,百丈忍痛出声,马祖说:“何曾飞去 ?

在这里,马祖所说的 “何曾飞去”,意在提醒百丈,野鸭子的飞过只是一种现象,其本质并不会因为位置的移动而改变,而人的本心也是如此,不会随着外界事物的变化而有所增减或动摇。

当百丈被野鸭子吸引并产生 “飞过去” 的念头时,他的心已经随着外境而产生了波动,失去了本然的平静和专注。通过这一公案,禅宗强调修行者要时刻保持内心的警觉,不被外境所转,回归到自心本性的觉照上来,从而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

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苏东坡在江北瓜洲任职时,与江南金山寺的佛印禅师隔江而居,二人常谈禅论道. 一日,苏东坡自觉修持有得,便作诗一首:“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 他自认为已达到不为 “八风” 所动的境界,于是派遣书童乘船过江,将诗送给佛印禅师欣赏. 佛印拿到诗稿后,却提笔写了 “放屁” 二字,让书童带回.。

苏东坡接到回函,本以为会得到称赞,没想到是这样的评价,不禁大怒,立刻乘船过江,找到佛印,当面质问他为何如此出言不逊. 佛印呵呵一笑,反问他:“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我写个‘屁’字,就让你过江来了?” 苏东坡听后惭愧不已。

这个故事强调了修行中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只知道禅理而不能在实际行动中践行,就如同纸上谈兵,无法真正获得解脱和智慧。

苏东坡虽然能写出 “八风吹不动” 这样的诗句,但在面对佛印的一个简单举动时,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说明他在知与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修行者应该将所学的佛法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和内心的修养,做到言行一致、心行合一,才能真正体悟到佛法的真谛

这个公案以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展现了深刻的禅理。佛印通过巧妙的手段,让苏东坡在一种轻松有趣的情境中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这种幽默的教育方式比直接的说教更能让人印象深刻,也更容易被接受。

它启示我们,在学习智慧时,不一定非要板起面孔、严肃说教,适当运用幽默和巧妙的方法,可以更好地启发人们的悟性,让人们在欢笑中领悟到深刻的道理。

0 阅读:21

文化小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