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的祖先非子因替周王室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当时的秦地只是陇右地区的一个小城。
秦人在和戎族人的斗争和融合中披荆斩棘,最终在陇右地区站稳脚跟,繁衍生息,在犬戎攻破西周的都城镐京后,由于护送周平王东迁而被封为诸侯,并不是人称谓的公,而是伯,秦的先祖非子的爵位是子爵,公、侯、伯、子、男,秦人写的史书将自己,秦国第一位国君称之为秦襄公,由于护卫有功,周天子将岐山以西的土地封给了秦人,虽然关中地区已经被犬戎占据,但名义上给你了打下来就是你的了,秦人于是和犬戎进行百年的大战,终于在秦穆公时期夺取了关中平原。
秦穆公时期在和晋国的博弈中夺取了河西之地(河西之地是指洛水以东和黄河以西的地区)
但由于晋国是春秋的巨无霸的国家,当时晋国包括今天的山西大部、陕西的西北部和河南的北部,是当时北方的第一强国,占据关中通往中原的崤函古道,使得秦朝只能向西发展。
数次阻挡了秦国的东出,秦穆公只能向西发展,由此灭了西戎的十二个小国称霸西戎,
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但秦穆公此后的秦国君主都是庸主,西戎重新复国,而三家分晋后魏国率先变法,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并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秦国因此受了魏国的致命威胁,时刻面临魏国的灭顶之灾,那么秦国是如何崛起又是因什么而统一六国的呢。
1.彻底的变法
秦国自秦灵公开始了四代乱政,秦国还被夺取了河西之地,宦官和后宫专政搞得民不聊生,国内的反对势力拥护魏国的秦献公回来主持大局,秦献公在魏国待了三十年,深知秦国的弊政,开始了改革,废除了人殉,开始了县制和编制户籍,并把奴隶也编入进去,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加强对基层的管理,迁都栎阳作为收复河西之地的基地,并发动了夺取河西之地的战争夺取了部分河西之地,征收部分商业税充盈了国库,为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
秦献公去世之后,秦国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威胁,河西之地依然被魏国占据,魏国由此可以窥伺关中,秦国由于与戎狄杂居与山东六国相比已经十分落后,并且与魏国和出国两个大国的接壤,封锁了秦国的东出之路,为此秦孝公决定发布求贤令,要在秦国做一次彻底的变革,使得秦国富强,恢复秦穆公时候的霸业,不惜将秦国的土地与之分享。商鞅在魏国无所作为由此来到了秦国,被秦孝公欣赏被任命为左庶长(秦国的最大的官,相当于战国时期魏国的丞相,是文官和武官最大的长官) 。
变法主要内容是进行地方行政体制的改革 强化基层的控制,因为在以战争为主的战国,军事实力是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斗争,军事力量的依靠就是对国家资源人口的动员能力,加强了对基层的控制,就加强了国家的动员能力。
为此商鞅在秦国推行县制。集小都乡邑聚为县,设置县令,由国家任命,一共设置了三十一县。将地方的军政大权交到了国君手里 ,强化了国家对地方的控制能力。打破了此前以宗族血亲为纽带的联系,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
其二就是进行什伍连坐制,令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且实行连坐,即一家犯罪,其余四家就要连坐,但可以告奸者。并增强了户籍管理制度,出生了要入籍,死去了要从户籍削去。
如在秦简中的一个例子,如果盗贼入室进行偷窃并且伤害了房屋的主人,里正和三老有事外出在外,也会受到处罚,由此看到了秦法的严厉,也达到了大治,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人不敢犯法,遵从秦法,使得国家有效控制和调配国家人力和物力,而楚国由于守旧势力太大,吴起变法时间仅有三年,就失败了,楚国的国力无法达到整合,从秦国灭楚的战争可以看出,楚国的实力一直在秦国之上,当时的秦国灭掉了三晋控制了富裕山西和河南之地,灭楚发动了60万大军倾注全国之力才得以灭楚,楚国由于地方势力太大无法中央集权造成了失败。
其三就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实行军功授爵。
西周事情实行是世卿世禄使得贵族长期保持经济和政治上的权利,阻碍了国君对社会资源的支配与控制,而贵族的世袭导致了有能力的无法上来,而没有能力的人站着位置成为了国家的负担,因而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但也需要一种新的选官进爵的制度,军功爵位制度就这样登上历史舞台了,该制度规定在战争中以斩首敌人的首级来计算军功,商鞅规定,秦军士兵斩杀对方一个军官,可获得公士的爵位,给田一顷、一处宅子和一个女子作为妾,
如此待遇秦军如何不奋勇杀敌,相比于秦国,其他国家就差多了,齐国的士兵冒死战斗最多的赏赐也不过八两,魏国武卒最多就是享受免税免徭役的优待,而且此后待遇不会再改变,而一旦享受这样的待遇就会赖在军队里不走,而且怕战死影响自身的利益,导致士兵不愿死战,造成士兵数量的增加质量下降,免税造成了国库的空虚。而秦国士兵可以通过不断立功不断受到赏赐晋爵和改变待遇,秦国的军事能力大大增强成为了虎狼之秦。那新进的爵位又从哪来呢,为此对宗族动刀,商鞅规定对宗室贵族,凡是没有为国家打仗立功的,要除去家谱上的名,不再有贵族的身份,这样就保证了上下级之间的流动,也使很多奴隶、平民子弟得以登上高位,成为新晋的贵族,拥护法来保住自己的战功获得的地位。
其四禁止私斗,在春秋战国时代,私人复仇之风盛行,而复仇与私斗纽结,个人之间的争斗也变为家族和村的血亲复仇,造成了国家的内耗。
而秦人因长期与戎狄杂居交往,逐渐形成了粗犷、尚武的精神。这样就造成了秦国人人结仇,民众苦不堪言,妨碍了国家的发展,商鞅命令禁止私斗行为,有效地增加了国力,私斗有罪,公战有功的理念深入人心,私斗会带来无尽的仇恨,而公战有赏赐和爵位,自己的社会地位也会提高,最终使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其五进行土地变革
在西周、春秋时期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那么什么是井田制呢,首先要从分封制说起,天子为了拱卫王室分封了数百个诸侯,而诸侯的土地都是天子的,就像诗经里所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井田制则是与之相对特地有三:
一是土地国有,所有的土地都是周天子的
二是天子将土地赐给诸侯臣下,世代传承,但诸侯不可买卖
三是缴纳贡赋,诸侯大夫对分封的土地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并且要定期向天子缴纳赋税。
井田制的本意是把耕地划分为九块一定面积的方田,周围有边界,中间有水沟,阡陌纵横,像一个井字。
田一共分为九块,周边的八块为私田耕种的收入为私人所有,中间的为公田由八家耕种,收入为封邑贵族所有,而分封贵族的土地是天子租给他的,他需要定期向天子纳贡。
当时采用这样的方式主要是当时的生产力底下天子无法控制所有的土地,这样有利于天子对天下的管辖,但随着铁犁牛耕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私田被开发并被隐瞒起来,而公田逐渐荒废,国家的收入越来越少,诸侯贵族开始在私田收一定的税赋,造成了国家财富的流失。
为此商靴变对旧有的井田制进行彻底改造,强力推行废井田、开吁陌”的土地政策。当时的秦国,地虽广而良田少,又位处偏僻,人口稀散,因此迫切需要,进行田制改革,激发劳动力的积极性,由此承认土地的私有制,奴隶也可以获得土地,将土地的税交为国有,在当时秦国的土地税不高,根据实际情况收取赋税,土地肥沃就多收一点,土地贫瘠就少收一点,开的荒地有的三年内不收取赋税,所得的都为自己所有,种地种的好可以免除个人的徭役,还可以授爵,由此大大刺激了开荒的积极性,
由此也吸引了山东六国的客民大量涌入了秦国,为秦国大大增加人口,对一个国家来说人口就是源源不断的生产力,秦国的国力由此迅速增强。
其六 实行小家庭制 采取分异制度
在西周时期都是以宗族为纽带的大家庭,大家族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导致家族可以长期延续和发展,从而形成较强的势力,如战国的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都是这一制度的影响,为此商鞅采取了分异制,一个家有两位成年男性的话就必须要要分家,如果男子成年不分家和登记户口就要加倍赋税,这样一面分散了大贵族的势力,又增加了赋税加强了国家对人口的控制,清察出了隐匿的人口,每个人都需要劳动才可以生存,不养闲人,增加了国家的财富,也逐渐形成中国的传统生产模式男耕女织。
还有一项就是迁都咸阳和统一度量衡,咸阳处于秦国的中心,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北面是黄土高原,南边渭河,又有秦岭作为天险,交通便利,沿渭东向出便可跨过黄河,进入关东地区。关东指的是函谷关以东,咸阳处于秦国的中部有利于各方资源的整合,靠近渭河有利于货物的运输,统一度量衡防止欺诈,促进秦国的商业繁荣,并收取商业税增加国家的赋税。
商鞅变法使得秦国脱胎换骨,国家增强了对内部资源的控制和调控能力,军功授爵和奖励农耕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国力和军事能力,并在此期间夺回了部分河西之地,此时的魏国却因马陵和桂陵之战势力大损,秦国东出的压力大大减弱,天下卑秦的时代终于结束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势由此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