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为什么我们写不出来了,差在哪里?

秦隋志汉唐宣 2023-06-10 11:47:07

其实不仅现在,早在晚唐,真正的唐诗已经中断了,失去了继续发展的土壤,而这种土壤包含几个重要元素,缺一不可。本篇恰逢《唐诗,咱们一起读》系列完成了唐初作品的介绍,即将进入以“初唐四杰”为代表的的初唐作品阶段,详细探讨一下唐诗的方方面面。

如前面系列文章所介绍,唐初诗人以虞世南等为代表,一改陈隋诗作浮华、绮靡、艳情之风,使得唐诗具备了简约明了,突出主旨的特点,虽仍有前朝遗风,已经有了完整的骨骼和血肉。至初唐阶段,随着国家的稳定发展,更多的中下级官吏和读书人加入创作队伍,唐诗已经更简约、更丰富。到了盛唐,以李白为代表的一批天才诗人,以通俗易懂的用词,流畅的行文,极强的音律,加上边塞诗的流行,推动唐诗达到了巅峰,延续到“小李杜”,“白元”所在的中晚唐。

唐朝的诗人,普遍是世家大族出身,受过良好的教育,多为官吏,有些甚至做到了宰相。这就是唐诗创作土壤的第一个元素,基础教育,没有人可以不刻苦读书,吸取知识的营养而成为诗人。今天的我们虽然受过良好的教育,但语言环境发生了变化,白话、外来词盛行,文化生活以影视、网络、音乐等为主,自然也就失去了第一个元素,这是时代的发展进步、也有传统文化传承的不足。

丰富的游历,起伏的人生,是唐诗创作土壤的第二个元素。唐代为官,升职也好、左迁也罢,多需要辗转各地,虞世南、王勃、李白、杜甫等诗人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东西各道,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我们呢?除去大学时代和择业的异地生活,职业稳定后便安顿下来,偶尔出去旅游,操心机票、车票,操心住宿,到了景区就打卡,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有多少人能静下来记录、抒怀呢?如果能,恭喜你,你已经部分具备了第二个元素!

国家的强盛,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是唐诗创作土壤的第三个元素。大唐通过丝绸之路、海上贸易航线,与中西亚、东南亚,甚至欧洲都有着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各国使节、商旅络绎不绝,文化交流频繁,使得创作土壤更加肥沃。笔者前面的文章《唐诗的格局与情感》中提到,若论文字的生动、细腻,宋诗并不在唐诗之下,而唐诗与宋诗相比,其中蕴含的情感更为丰富、直接,家国情怀更浓,显得格局广阔、大气恢宏。这个元素,晚唐便已经失去了,所以我们即使是读苏轼等作者的豪放派词,也没有大唐边塞诗的境界,似乎总觉得缺少点什么!缺的是自信,缺的是底气。到了明清两朝,连“清风不识字”都不能写,也就遑论创作了。

题材的丰富,从唐代皇帝到平民的喜爱,是唐诗创作土壤的第四个元素。在唐朝,写诗是个人发展的重要上升通道,很多诗人通过旁人举荐,皇帝赏识做了官,民间更是口口传唱,乃至进入乐坊,成为流行音乐。现在我们的时间碎片化,甚至在提到唐诗时,只引用一两句就OK了,比如王昌龄的《出塞》,我们往往念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就打住了,失去了整首诗的意境和主旨,长此以往,哪里还有流行的土壤。当然,这不怪我们,工作生活的压力之下,诗和远方往往只在梦里,偶有闲暇,我们想的是怎么能让精神和大脑彻底放松,甚至是放空!

文化的自信和引领风潮,是唐诗创作土壤的第五个元素。笔者在前面的文章中也提到,我们在文化引领这方面已经落后太久了,甚至不如我们的一些邻居,而要想具备引领文化的实力,扎扎实实的创作,去芜存菁的继承传统文化,创造适合我们民族特点的新文化,是一条必经之路。

不管唐诗的创作土壤在与不在,那些千古流传,慷慨激昂,悦耳如音乐的作品仍在我们心中,有机会就大声的把它们读出来,哪怕是简单的一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喜欢的小伙伴请关注“秦隋壮志汉唐宣”,品原创小说《大唐十六剑》,唐风诗词,文化旅行摄影。

1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