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原创】震惊全国的初中生被害案,背后的校园霸凌不容忽视

青少年未来规划课程 2024-04-11 04:11:13

最近,河北邯郸三名初中生杀害一名同学的恶性刑事案件震惊全国。随着三名嫌疑人落网,更多案情细节被披露,被害人生前曾遭到三名同学的长期霸凌。

3月22日最高检检察长强调“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对未成年人实施的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犯罪,符合核准追诉条件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此案中三名嫌疑人均已年满12岁,已达负刑事责任的年龄,理应受到法律的严惩。

而在此次事件的背后,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这三名中学生曾长期对被害同学实施霸凌。甚至可以说,这次的恶性事件正是一次又一次霸凌的升级所导致的。

其实我们很多人在回忆起当年的校园生活时或多或少都有过校园霸凌的印象,有些是被霸凌,有些是知道有其他同学被霸凌。过去,我们常常把校园霸凌行为简单地当成孩子们打打闹闹或者“欺负人”来看待。随着越来越多的校园霸凌事件被曝光,教育部等主管部门也对校园霸凌行为逐渐重视起来。2021年9月正式实施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了学生欺凌的行为表现,包括侵犯身体、侮辱人格、侵犯财产、恶意排斥、网络诽谤或传播隐私等五类欺凌行为。

图自:全国少工委

杜绝校园霸凌行为需要的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协作。从学校层面来说,首先是要树立起良好的校风班风,做好预防教育;当行为发生后,老师和校方应拿出正确的处理态度,惩戒加害者、关注帮扶受害者。

而据调查研究表明,校园霸凌行为的根源更多的责任是在家庭教育上。长期校园霸凌行为的出现,往往都伴随着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家庭陪伴的缺乏。如果孩子在家里遭受暴力或冷漠等不良教育,他们可能会在学校表现出欺负弱者或嘲笑同学等行为。如果父母在家里也表现出欺负或歧视行为,孩子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缺乏规范和约束的教育方式可能导致孩子形成自以为是、自私、专横等不良习惯和性格,从而产生欺凌行为。而长期遭受欺凌的孩子,通常是父母忙于工作忽视陪伴疏于日常交流的,像此次邯郸事件的受害者就是留守儿童;或者父母过于严苛导致孩子不敢将受到的欺凌告诉父母。

因此,要从根源上减少、杜绝校园霸凌,除了学校和社会的力量,更重要的还是从家庭教育层面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关注。在日常的教育里,家长就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和同伴建立善意、支持性的人际关系能力,多交朋友,这对校园欺凌的影响能产生缓冲作用。平时加强对孩子的关注,自然会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表现,如排斥上学、从学校回来闷闷不乐、胆小害怕等。

如果孩子遭遇了霸凌,家长的态度非常重要,首先不要急于下结论,先做到倾听、共情,引导孩子将事情全貌讲出来,表达对其遭遇和情绪的感同身受,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父母都会站在他这一边,支持他。其次,根据孩子描述的情况冷静判断情况的严重程度。情况不严重、在孩子应对能力范围内的,和孩子讨论应对方法,鼓励孩子有勇气自己解决。情况严重已经超出孩子应对能力的,家长应采取行动,与学校和老师进行沟通。同时收集证据,必要时报告让警方介入。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社会层面已经加大对校园霸凌的关注。在最新发布的成都市中考政策里就明确提到:考生初中在校期间存在考试作弊、校园欺凌或未按要求完成综合素质评价写实记录等负面清单行为的不得推荐为指标到校生,并在录取中最后投档。

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重视,才能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青少年得以在和谐、友爱、尊重、平等的环境中健康成长,避免校园暴力的发生。

0 阅读:0

青少年未来规划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