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被反向收割,莫迪吃了哑巴亏?大批外资撤离,恶人还要恶人磨

爱笑小鱼酱子 2024-10-20 03:12:39

“MakeinIndia”(印度制造),这句曾经响彻全球的口号,如今却像是一声无奈的叹息,回荡在越来越多的外企撤离的背影中。

曾经被视为下一个“世界工厂”的印度,为何在吸引外资的道路上走得如此艰难?VIVO与印度政府之间激烈的交锋,或许为我们揭开了这层层迷雾的一角。

事情的起因并不复杂,却足以引发一场轩然大波。印度执法局指控VIVO,这家在中国市场叱咤风云的手机巨头,利用复杂的财务操作,将高达7000多亿卢布(约合人民币600亿元)的资金转移出境。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印度市场更是经历了一场不小的地震。

VIVO可不是什么软柿子,面对印度政府的强硬指控,它没有选择沉默,更没有选择妥协,而是以一种近乎决绝的姿态,发起了强势反击。

这场反击,不仅打了印度政府一个措手不及,更像是一记重锤,敲醒了那些对印度市场还抱有幻想的外企们——“咖喱味”的印度梦,或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其实,VIVO的遭遇并非个例,在印度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类似的故事一直在上演。

那些曾经对印度市场充满期待,甚至不惜投入巨资的跨国巨头们,最终都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印度,是一个充满机遇,也充满陷阱的市场。

谷歌、亚马逊,这些在全球范围内呼风唤雨的科技巨头,在印度市场都曾吃过苦头,乖乖接受过印度政府的处罚。

特斯拉,这家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头羊,也曾被印度政府拒之门外,其雄心勃勃的投资计划最终只能无奈搁浅。

更不用说那些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在印度市场摸爬滚打,稍有不慎就会陷入泥潭,最终落得个黯然离场的结局。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印度市场成为了外企的“雷区”,让“印度制造”的梦想变得如此遥不可及?

**政策反复,外企如履薄冰**

印度,这个号称“世界最大民主国家”的南亚巨兽,在吸引外资方面,却展现出了与其“民主”形象格格不入的一面。

政策的反复无常,朝令夕改,成了外企在印度市场面临的最大挑战。

今天,印度政府可能会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张开双臂欢迎外资的进入,而明天,就可能突然改变主意,出台各种限制性政策,甚至对已经进入印度市场的外企进行打压。

这种政策上的不确定性,让外企在印度市场如履薄冰,难以进行长远规划。毕竟,没有哪个企业愿意把自己的命运,押注在一个政策反复无常的政府身上。

三星,这家韩国电子巨头,就曾深受其害。2021年9月,三星位于印度的工厂发生了大规模的工人罢工事件,直接导致其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损失惨重。

而这起事件的导火索,正是印度政府在劳工政策上的朝令夕改,让企业无所适从。

比亚迪,这家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佼佼者,也曾对印度市场寄予厚望,计划投资10亿美元在印度建厂。

然而,面对印度政府政策的反复无常,比亚迪最终选择了取消或延期投资计划。毕竟,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谨慎行事才是明智之举。

**强硬打压,外资心生退意**

印度政府对VIVO的强硬态度,更是将印度市场对外资的“不友好”暴露无遗。强行收购VIVO印度公司51%的股份,这种近乎于“明抢”的行为,无疑给所有在印度投资的外企敲响了警钟。

印度政府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他们希望通过打压外资企业,为本土企业的发展扫清障碍,最终实现“印度制造”的梦想。

然而,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真的能帮助印度实现“经济腾飞”的目标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外资企业的撤离,不仅会导致印度就业市场萎缩,加剧失业问题,更会阻碍印度技术进步,最终影响印度经济的长期发展。

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外资企业的撤离,将带走大量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这些,正是印度本土企业目前最为缺乏的。失去了外资企业的帮助,印度本土企业的发展速度势必放缓,甚至陷入停滞。

更重要的是,外资企业的撤离,将严重损害印度的国际形象,让其他国家的投资者对印度市场望而却步。试想,在一个连外资企业的合法权益都无法得到保障的国家,谁还敢放心地投资兴业?

印度政府的强硬政策,或许能在短期内为本土企业带来一些“好处”,但从长远来看,必将对印度经济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世界工厂”之梦,道阻且长

面对外资企业加速撤离的现状,印度政府并非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挽回外资的信心,印度政府也曾推出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试图改善营商环境,提升市场竞争力。

然而,这些改革措施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根深蒂固的官僚主义,效率低下的司法体系,以及复杂多变的税收政策,仍然是阻碍印度吸引外资的主要障碍。

更重要的是,印度政府似乎并没有真正理解外资企业的需求。一味地强调“印度优先”,甚至不惜采取强硬手段打压外资企业,只会让印度市场失去吸引力,最终损害的还是印度自身的利益。

新加坡、越南,这些曾经被印度视为竞争对手的国家,如今却在吸引外资方面做得风生水起,成为了跨国企业在亚洲投资的热门目的地。这些国家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创造一个公平、透明、稳定的营商环境,才能吸引外资的长期投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印度,如果想要实现“世界工厂”的梦想,就必须抛弃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痛下决心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重塑印度市场的吸引力,让“印度制造”的标签,不再是低效率、低质量的代名词,而是成为高质量、高性价比的象征。

中国企业,进退两难

在印度市场风云变幻的背景下,中国企业也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困境。

一方面,印度拥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13亿人口的消费市场,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具有难以抗拒的诱惑力。

特别是对于那些正在寻求海外市场扩张的中国企业来说,印度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市场。

另一方面,印度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也让中国企业不得不慎之又慎。政策的反复无常,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础设施的落后,都给中国企业在印度的投资经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VIVO的遭遇,更是给所有在印度投资的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在一个连VIVO这样的行业巨头都无法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市场环境下,其他中国企业又该如何自处?

面对困境,一些中国企业选择了观望,暂时放缓了在印度的投资步伐,等待市场环境的改善。而另一些中国企业则选择了迎难而上,继续深耕印度市场,希望能够抓住机遇,在印度市场站稳脚跟。

小米、OPPO、realme,这些中国手机品牌,在印度市场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成为了印度消费者喜爱的品牌。

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在印度市场取得成功,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抓住了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快速增长的机遇,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采取了更加灵活务实的策略,积极适应印度市场的特殊环境。

例如,小米在印度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并与印度本土企业合作建立生产基地,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升了品牌知名度。

OPPO则注重与印度本土的经销商合作,建立了覆盖面广的销售网络,并针对印度消费者的喜好推出了多款性价比高的产品。

这些中国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只要采取正确的策略,中国企业仍然可以在印度市场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

“后印度时代”,路在何方?

印度市场的风云变幻,给全球经济格局带来了新的变数。

对于印度来说,如何留住外资,改善营商环境,是他们必须要面对的难题。如果印度政府不能正视自身问题,及时调整政策,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错失发展良机。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印度市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走出去”的道路上,中国企业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印度市场,谨慎决策,规避风险,同时也要积极寻找机遇,努力开拓印度市场。

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和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印度市场的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一个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时代,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唯有开放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发展。

3 阅读:1789
评论列表
  • 2024-10-20 12:25

    臭屁文章。怎么反击?

  • 2024-10-20 13:52

    有和屎三扯皮斗智斗勇的时间,老板们随便干啥都比和诈骗犯扯皮赚的多![吃瓜]

  • 2024-10-20 13:48

    屙三的脑回路就是,只要我挖个坑下个套,别人就肯定会上当[呲牙笑]

  • 2024-10-20 12:54

    还忽悠中国企业去印度?你居心何在?

  • 2024-10-20 11:56

    这也叫反向收割??

  • 2024-10-20 13:22

    VIVO虽然不是好东西,但是这骚操作是真的强!那么多世界名企都没法从印度带走钱,而只有它做到了!

爱笑小鱼酱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