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的女人为什么总是过得不好?听听心理学怎么说

暖阳浅梦 2025-02-15 17:12:15

大学舍友小敏喜欢借东西,不喜欢还。

有一天,她又让我帮忙带饭。

我心里百般不愿,想着她前几次带饭都没给钱,但还是没拒绝,怕影响舍友关系。

果然,这次她对饭菜又不满意,放言“没给你钱就是因为有香菜”。

看着她的态度,我只能苦笑,甚至自责是不是我不够体贴。

过分善良的女人,是否都有讨好型人格?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人格特质叫讨好型人格。

很多过度善良的人,尤其是女性,都可能有这种倾向。

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大家看到的松子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从小缺乏父母关爱,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松子不断地讨好他人。

现实并没有因为她的付出而回馈善意,反而让她一再受伤,被利用,最终孤独痛苦地度过一生。

讨好型人格的人很容易陷入这样的泥潭:提升他人、贬低自己,满足别人而牺牲自己。

但这种行为方式常常招致对方的轻视,因为过度的退让让他人觉得你“好欺负”,自然就会得寸进尺,反复试探你的底线。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些总是善良得近乎无底线的女性,最终过得并不好。

软弱与退让,善良女人的不幸根源?

当你过于软弱、退让,无论是为了维护家和万事兴的表面和谐,还是自以为的大度宽容,结果往往并不理想。

记得高中的时候,班上的小李总是借我的书本,起初我也觉得帮个忙没什么。

但后面发现,小李借来借去不仅没还,还把我的书弄得脏兮兮的。

当时我有点生气,但想着朋友关系重要,也就什么都没说。

结果他得寸进尺,直接把我的作业本都拿去抄,还嫌我写得不够快。

其实,软弱和退让往往是滋生恶的温床。

小时候谁都听过“得寸进尺”这个词,但长大后往往就忘了。

无底线的好心只会让对方觉得你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然后一再地索取和伤害你。

正如《巨人传》里写的,“人与人之间,最痛心的事莫过于在你认为理应获得善意和友谊的地方,却遭受了烦扰和损害。

”这段感受深深地提醒我们,善良需要有限度,退让也需要有底线。

拒绝——自爱和被尊重的基石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做人为什么要拒绝?

”下面有个回答很经典:“很多时候,‘翻脸’代表着你的底线,保护着你的自尊,代表了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被尊重。

”当我再次看到刘梅在《家有儿女》里每次都不好意思拒绝邻居的借东西请求时,觉得有点心酸。

而夏雪则很聪明地拒绝了,“对不起,这个杂志我还没看完。

”一句简单的拒绝,既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又不用担心邻居会不开心。

其实,拒绝别人不仅仅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更是爱自己的一种表现。

不懂得拒绝的人,往往缺乏自爱,这种缺乏自爱的表现,就是一味地满足别人,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我们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拒绝,让对方知道我们的底线,学会保护自己的原则。

从如懿的命运,看善良女人的生活困境

电视剧《如懿传》里的如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她的善良温暖感染了整个后宫,她保护海兰,安慰舒妃,就连桀骜不驯的寒香见都对她毕恭毕敬。

如此善良的她,最终却不得善终,被皇帝收回了后位。

看似“好人有好报”的道理在她身上并没有体现,只因为她的善良很多时候惠及了别人,却没有优待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像松子、如懿这样的女性,她们总是优先考虑别人的感受,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忽视了自己的需要。

当一次次的妥协和退让换来的并不是善意的回报,而是更多的要求和指责时,她们的善良也变成了她们生活困境的根源。

结尾:善良是美好的品质,但也需要有底线。

有时候,适当地说“不”,既是保护自己,也是让别人尊重你的方式。

生活中,不懂得拒绝的人,最终也无法赢得真正的尊重和爱。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平衡的善良,既能关心别人,又不失自我。

只有先学会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人。

愿每一个善良的人,都能懂得自爱,拥有更幸福的人生。

0 阅读:3

暖阳浅梦

简介:在时光的浅滩,用文字编织温暖的梦,抚慰每颗疲惫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