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余粮养大唐五十年?这个谣言骗了多少人!

以丹聊历史 2025-03-06 15:41:19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说法让人惊掉下巴,比如 “唐朝吃隋朝粮食吃了 50 年” 这一论调。此言论乍一听,荒诞至极,可偏偏不少人对此深信不疑,仿佛找到了历史的惊天秘密。这就不禁让人好奇了,隋朝与唐朝虽相隔不远,但真的能让唐朝 “躺平” 吃粮 50 年吗?今天,咱就来好好扒一扒这段历史,看看这到底是确有其事,还是以讹传讹。

解析传言出处

这个看似荒诞的说法,并非凭空捏造,而是有着看似 “坚实” 的史料依据。贞观十一年,大臣马周在给唐太宗李世民的折子中提到 “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 。另外,贞观二年,唐太宗李世民与黄门侍郎王珪交谈时也说过 “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乍看之下,这些记载似乎铁证如山,让人不得不信。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这里面存在着严重的误解。在古代,“仓” 和 “库” 可是有着明确区分的,“仓” 用来储存粮食,“库” 则是存放钱帛、文书档案等物品的地方。马周所说的 “西京府库”,指的是存放钱帛等财物的地方,并非粮仓,而且这些财物还是李渊定都长安后慢慢积攒下来的,是他留给李世民的 “创业基金”。

至于李世民提到的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这里的 “末年” 指的是隋文帝末年,而非隋朝末年。结合上下文,这句话的意思是隋炀帝能肆意折腾,靠的是隋文帝末年积累的富饶家底。而且,这里的 “五六十年” 也存在夸张成分,并非实指唐朝能吃隋朝粮食 50 年。并且,隋朝储备粮食的目的,主要是保障特权阶级和军队的需求,而非普通百姓。

隋朝末年粮食去向

事实上,隋朝在粮食储备方面确实下了大功夫。隋朝围绕长安、洛阳两座都城兴建了众多大粮仓。隋文帝时期,在蔚州设置了永丰仓,在洛州设置了河阳仓 ,在陕州设置了常平仓,在华州设置了广通仓。隋炀帝时,鉴于关中物资匮乏、漕运不畅,不仅迁都洛阳、开凿大运河,还在洛河边建造了含嘉仓、洛口仓、回洛仓这 3 座大型仓城。1971 年发现的含嘉仓遗址,其中 160 号仓窖就保存有约 50 万斤粮食,即便其规模在唐朝有所扩建,也足以证明隋朝粮食储备的雄厚实力。

然而,“富莫如隋”,架不住隋炀帝肆意折腾。他在位期间,又是营建东都洛阳,又是开凿大运河,还频繁对外用兵,如三征高句丽,每一项举措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工程和战争使得隋朝的钱粮储备如流水般迅速消耗,到了后期,甚至不得不强制挪用百姓的义仓储备,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隋末大乱,更是让隋朝的粮食储备雪上加霜。当时,百姓饥寒交迫,粮食极度匮乏。各割据势力为了招揽人心、扩充实力,纷纷选择开仓放粮,这几乎成了起兵的 “标配”。其中,李密的行为最为典型。他攻陷洛阳的主要粮仓洛口仓和回洛仓后,下令 “开仓恣民所取” ,一时间,老弱妇孺纷纷前来,道路上挤满了人。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粮食被大量浪费。很多人拿不动粮食,就随意丢弃在路边,从郊外的粮仓到城门口,丢弃的大米铺满道路,有数寸之厚。各地流民拖家带口前来,人数将近 100 万,坐吃山空。因为没有盛粮的容器,人们只能用荆条编筐淘米,粮食大量漏到水中,洛水十里之内,河中仿佛铺了一层白沙,场景令人痛心。

如此一来,隋朝末年,曾经充盈的粮仓在隋炀帝的折腾和战乱的消耗下,早已所剩无几。唐朝建立时,接手的其实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局面,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的隋朝粮食供其吃 50 年。

尊重历史,拒绝谣言

“唐朝吃隋朝粮食 50 年” 这一说法,看似新奇有趣,实则是对历史的严重误读。从对史料的断章取义,到对隋朝末年粮食去向的忽视,这个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反映出部分人在对待历史时的浮躁与不严谨。历史,是一座蕴藏着无数智慧和真相的宝库,我们在探索它的过程中,应该怀着敬畏之心,深入研究,而不是轻信那些毫无根据的炸裂观点。每一段历史,都是先辈们用汗水、鲜血和智慧书写而成,尊重历史,就是尊重我们的过去,更是为了能更好地走向未来。正如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只有了解真实的历史,我们才能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汲取力量,避免重蹈覆辙。让我们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探寻真相,拒绝谣言,让历史的光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每一段过往都承载着真实的重量,唯有尊重史实,才能在岁月的长河中,汲取真正的智慧与力量 。

文字来源于@苏三说史的视频内容

0 阅读:5
评论列表
  • 2025-03-07 06:04

    听说吃完以后,长安饥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