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很多时候,演员演哭戏需要带入角色和感情,否则很难被观众认可,如果一直没有情绪,可能会有演员用眼药水代替,假哭糊弄观众。
在《棋士》中,曾经被贴上喜剧演员标签的王宝强,却用他的哭戏被观众认可,他不靠眼泪,只凭一个眼神,就能让观众泪奔……
-<刻板印象>-
在演艺圈,哭戏向来是演员实力的验证,有人泪如雨下,却让观众笑场,有人面无表情,却让人心如刀割。
《棋士》不仅让观众重新认识了围棋这项古老的智力运动,更让我们见证了一个王宝强的演技,他在剧中饰演的崔业,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角色。
他既是天才棋手,又是生活失意的小人物,既有对围棋的执着追求,又有对现实的无奈妥协,这样一个角色,需要演员有超乎寻常的演技才能驾驭。
而王宝强,很多观众对他的课本印象就是“傻根”,这次却给了我们一个惊喜,他的表演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喜剧角色,而是表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戏剧张力。
在崔业这个角色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王宝强,他的眼神中既有对围棋的痴迷,又有对生活的无奈,他的表情既能传达出内心的挣扎,又能表现出人物的坚韧。
这部剧的成功,不仅仅依靠王宝强的出色表现,整个剧组的努力同样功不可没,导演的独特视角,将围棋这个看似枯燥的题材,拍摄得引人入胜。
剧本的深度和复杂性,为演员提供了充分发挥的空间,而摄影和配乐等技术层面的优秀表现,更是为整部剧增加不少看点。
通过崔业的遭遇,我们看到了小人物在现实中的挣扎,也可以让观众感受到王宝强的演技和个人魅力。
从喜剧到悲剧,王宝强的演艺之路飞很不容易,还记得那个在《士兵突击》中憨厚可爱的许三多?
那时的王宝强,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小伙,笑起来憨态可掬,哭起来让人忍俊不禁。
谁能想到,20年后,这个曾经的喜剧小王子会在《棋士》中,给我们带来如此震撼的表演?
-<王宝强的转变>-
在《棋士》中,王宝强堪称“人格分裂式”的表演,给观众带来不少看点,他能在瞬间从谄媚讨好切换到愤怒绝望,这种情绪的急转直下,非常难。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在演技上同样适用,王宝强在《棋士》中的表演,处处可见精心设计的细节。
比如,他经常使用舌头顶腮的小动作,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精准地传达了小人物的憋屈感。
还有他声音的变化,从谄媚到低吼,每一个音调的转变都仿佛在诉说着角色内心的挣扎,这些细节,让程不时这个角色变得鲜活立体,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王宝强在《棋士》中实现了去喜剧化,让给观众进入这个新角色,这对一个长期被贴上喜剧演员标签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他成功了,而且做得非常出色,在程不时这个角色中,我们看不到任何喜剧元素,有的只是一个普通人面对生活时的挣扎和无奈。
这种表演,让观众在痛恨角色懦弱的同时又产生了强烈的共情,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王宝强的个人经历对他演技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他在现实生活中经历过不少波折,这些经历,或许给了他更多理解和表达复杂情感的能力。
王宝强的这次突破,也是再次证明自己的实力,确实,在充斥着各种套路的国产剧市场,《棋士》和王宝强的表演就像一股清流。
回顾王宝强的演艺生涯,从《士兵突击》到《人在囧途》,再到现在的《棋士》,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演员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
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演员是没有固定标签的,只要肯努力,总能突破自己的界限……
-<哭戏的考验>-
说到哭戏,恐怕没有哪个演员能逃得过这个考验,王宝强的哭戏这次确实给了我们一个惊喜。
在《棋士》中,王宝强的哭戏没有声嘶力竭,没有涕泗横流,有的只是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却让观众感同身受。
记得有一场戏,程不时被逼到绝境,王宝强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眼神中充满了绝望和不甘,那种无声的哭泣,比任何嚎啕大哭都更让人心碎。
比起那些靠眼药水和表情管理的哭戏高手,王宝强的哭戏更显真实,他不需要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来表达悲伤,因为真正的悲伤往往是无声的。
这种表演方式,让观众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也更容易产生共情。
在《棋士》中,有一场戏让我印象深刻,崔业在棋局中输给别人,王宝强的表演堪称教科书级别。
他的眼神从痛苦到坚定,再到最后的释然,整个过程没有一句台词,却把角色的心理变化演绎得非常形象。
王宝强的哭戏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关键在于他对角色的理解和把握,他不是在演一个哭泣的人,而是在演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
他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是角色内心世界的外化,这种表演,才是真正的入戏,当他在棋局中遭遇失败时,那种挫败感和无力感,正是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的真实写照。
-<结语>-
从《士兵突击》到《棋士》,王宝强的演艺之路越走越宽,这条路上,有欢笑,有泪水,更有不断的自我突破。
好的表演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夸张的动作,而在于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和真实的带入,在崔业这个角色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小人物的挣扎、无奈、愤怒和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