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春,董必武正在办公室处理政务,突然接到一通电话。电话那头是哈军工的院长陈赓,他开门见山地说:“董老,有件事想请您帮忙。关于沈毅的案子,能不能网开一面,给他一个机会?”
"沈毅的档案我刚打开,还没来得及细看。这样,我先查阅一下,稍后给你答复。"董必武说完便结束了通话。
接着,董必武翻阅了沈毅案件的相关文件列表。
沈毅,现任中央民航局计划处处长。
案件事实:嫌疑人非法侵占公共资金达3亿元,主要用于购置高端奢侈品。其中部分资金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则用于向他人行贿,以达到不正当目的。
被捕过程:因群众揭发而被抓获。
判决结果:处以极刑。
董必武见状不禁皱起眉头,心中暗想,陈赓这家伙真是给我找了个棘手的麻烦。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三反五反"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反贪污"这一项。面对如此重大的贪污案件,任何人都得小心翼翼,谁也不敢在这个时候做出包庇嫌疑人的举动,那无异于自找麻烦。整个社会氛围都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气息,大家都很清楚,在这个节骨眼上,必须严格遵守运动的要求,不能有任何越轨行为。
天津的前任领导刘青山和张子善因贪污分别涉及1.8亿和1.9亿,最终被判处死刑。而沈毅的涉案金额更是高达3亿,远超前两者。相较于刘、张的"大老虎"称号,沈毅无疑堪称"特大老虎",其行为严重违反法律,难以逃脱法律的严惩。面对如此重大的案件,为沈毅求情无疑令人感到棘手。
董必武接到陈赓的电话后,迅速回应:“陈赓同志,你提到的事情我个人无法决定,需要先向毛主席汇报,听取他的意见。”
挂断电话后,董必武立刻叫来司机,吩咐他开车前往中南海。
在听取董必武的报告后,毛泽东在房间里来回走动。显然,他对此事也感到有些难以决断。
毛主席突然停下脚步,转身对身边的秘书说:“请周总理过来一趟。”
【这个沈毅到底有什么背景?陈赓为何要不避嫌疑,去为他求情?】
沈毅来自江苏常州,这个地方历来以人杰地灵著称,是培养杰出人才的沃土。
常州孕育了众多杰出人物,其中包括三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瞿秋白、张太雷和恽代英。此外,这座城市还培养了卓越的数学家华罗庚、核物理专家杨澄中、化学家恽子强以及戏剧界的巨匠吴祖光。这些名字不仅代表了各自领域的顶尖成就,也彰显了常州作为人才摇篮的重要地位。
沈毅自幼生长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天生头脑灵活,能力出众。他在年轻的时候远赴法国,进入著名的里昂大学深造。这所大学在法国位列第五,尤其在物理和空间科学领域,更是全球顶尖水平。
单就科研设施而言,这所高校拥有多达500个实验室,其中包括公共和私人性质的,这样的规模在国内高等教育机构中至今无人能及。其科研硬件条件远超国内其他院校,在这一领域具有明显优势。这种资源配置的雄厚实力,充分体现了该校在科研基础设施方面的领先地位,国内高校与之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沈毅在这所全球顶尖学府中,全身心投入物理学的学习,尤其在弹道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怀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刻苦钻研,不断追求学术上的突破。
在里昂大学完成物理学硕士学业后,他放弃了法国多个科研机构的高薪邀约,坚定地选择回国发展。
但现实很骨感,那时候的中国,军阀混战,政局动荡,政府忙着打仗,沈毅这种顶尖人才就像被土埋了的金子,完全发挥不出价值。他一个物理学硕士,最后只能在南京陆军炮兵学院当个中校教官,真是大材小用。
沈毅无奈地笑了笑,只能接受现实。
命运的安排总是出人意料,原本专攻物理的沈毅阴差阳错地投身战场。在抗日战争中,他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多次建立功勋,职位也一路攀升。到抗战结束之际,沈毅已晋升为国民党第三战区的少将专员,完成了从学者到将军的转变。
虽然抗战取得了胜利,但他对国民党内部的权力斗争感到极度疲惫,同时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充满了困惑和不确定性。
在周副主席的精心部署下,沈毅悄然抵达延安,凭借其专业技能,为我军炮兵建设立下汗马功劳。毛主席曾高度评价他的作用,称其一人之力可抵一个军。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沈毅因其在解放战争中的杰出贡献,被任命为国家民航局的财务部门负责人。
在建国前夕,毛主席曾指出,部分革命同志能经受住枪林弹雨的考验,却抵挡不住物质诱惑的侵蚀。沈毅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在安逸奢靡的生活中迷失了方向,最终被个人享乐主义所击垮。
他认为,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旧势力已被推翻,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作为曾经为新中国建设付出努力的人,自己也理应享受美好的生活。
变革的最终目标,不就是为了改善生活品质吗?
一旦被享乐主义的思想所蛊惑,他便开始滥用手中的权力进行大规模贪污,在违法犯罪的深渊中越陷越深,累计贪污金额高达数亿元。
1951年12月,随着三反五反运动的展开,一些对沈毅心存不满的群众向相关机构进行了检举。
正如前文所述,天津那两位知名人物涉案金额仅为一两亿,而沈毅一人就侵吞了高达三亿的公款,堪称特大贪腐案件的主犯。按照法律规定,这种严重犯罪行为应当判处死刑,以此警示他人,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最高法院最终裁定沈毅死刑。
沈毅清楚自己罪责难逃,坦然接受死刑判决,静待执行。然而,他未曾料到,与他并无深交的陈赓竟会主动为他求情,最终使他免于一死。
【陈赓是如何注意上了沈毅?】
在1950年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时,他向斯大林提出了一项重要请求:希望苏联协助中国建立一所军事工程学院,旨在为中国国防建设输送专业人才。这一提议体现了当时中国对加强国防实力的迫切需求,同时也展现了中苏两国在军事教育领域的合作意愿。通过这一计划,中国希望能够快速提升自身在军事科技和国防工业方面的能力,为未来的国防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1952年6月,这所高等学府的筹建工作正式启动。
中央经过讨论,决定委派陈赓负责筹建学校的任务。陈赓一向乐于接受挑战,面对组织安排的重任,他立刻应承下来。同年7月,陈赓正式接手这一工作。
陈赓接手后才发现,这个任务比打仗还难搞。中央虽然全力支持,钱不是问题,但关键是人手不够。因为国民党撤退时,把不少顶尖人才都带去了台湾,导致这边能挑大梁的老师严重不足。
哈军工初创时期,其存在对外严格保密,甚至连正式名称都未公开,仅以“103部队”作为代号。由于这种高度保密性,学校无法通过常规渠道公开招募教师。
他不仅自己动手,还拉上了弹道专家张述祖教授帮忙。他让张教授根据建校计划里定好的专业方向,列出一份需要邀请的教授和专家名单。
名单总算敲定了,可张教授一点也开心不起来。他苦着脸对陈赓说:“想把这些人凑齐,简直比登天还难!”“具体说说,到底什么情况?”陈赓一边浏览名单一边问,“需要哪些人批准?我来想办法!”“至少得副总理级别才能拍板,有些重要人物,恐怕得总理亲自同意才行……”张教授皱着眉头解释道。
陈赓拿到名单后,发现上面已经标注清楚,部分事项需要贺龙、陈毅等副总理的审批。他立即行动,逐一联系相关领导完成签字流程。
经过不懈的筹备工作,上百位被选中的教授和讲师终于齐聚学院。他们从各地赶来,陆续抵达校园,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做好准备。这批学术精英的到来,标志着学院的新一轮发展正式启动。他们的加入不仅充实了师资力量,更为学院的学术氛围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这些教育界中坚力量的到位,学院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有望得到显著提升,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陈赓发现一位弹道专家迟迟未到,心里着急,便找来张述祖询问:“张教授,那位弹道专家为什么还没来?是不是他的能力有问题?”
“他真的很牛,以前在法国留学,法语说得特别溜。”张述祖推了推眼镜,接着说,“在我们弹道研究圈子里,他可是个难得的人才。”“太好了,我们正需要这样的人才。”陈赓摸了摸略显稀疏的头发,问道,“这位人才怎么还没来报到,是不是有什么顾虑?”张教授皱起眉头,摇了摇头,说:“这事可能有点麻烦。”
陈赓一脸疑惑:"这人现在不在国内吗?"张教授叹了口气:"陈司令员,您可能还不知道,这个沈毅刚在三反运动中被查出有贪污行为,已经被判了死刑......"
陈赓沉默不语,陷入深深的思考中。他在房间里不停地走来走去,旧皮鞋在水泥地面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经过长时间的思索,陈赓最终做出了决定:“把他调过来!”
每个人都具备改变的可能性,可以通过实际行动来弥补过错。如果他在后续表现中未能达到预期,再采取相应措施也为时不晚。
司令员,目前的情况是我们缺乏相应的操作权限。
“这还不简单,谁有权批,我们就找谁。”陈赓毫不犹豫地说道,“你去准备车票,我们马上动身去北京。”
抵达北京后,陈赓立即联系了董必武,急切地请求:“董老,请您手下留情,把那位名叫沈毅的专家留给我们吧!”董必武在审阅了沈毅的档案后,表示自己无法单独决定,需要向主席请示。随后,毛主席指示此事需征求总理的意见。
陈赓一挂电话,立刻去找周恩来。当时周恩来正在中南海西花厅会见民主人士,陈赓发现现场人太多,一时无法接近。他灵机一动,决定在周恩来必经的厕所附近等候。
等待良久,总理起身去洗手间,他立刻尾随而入。
总理疑惑地询问:“陈赓,你到这里来有什么事?”
陈赓递上纸笔说:“我们想从监狱里救出一位教授。”
周恩来问道:“能不能稍等片刻?”
陈赓带着笑意,将沈毅的档案递给周总理,同时打趣道:“别急,你这就打算离开了?”
陈赓的时机把握得相当精准。他提前向周恩来汇报了情况,因此当他们来到中南海时,周恩来对沈毅的背景已了然于胸,随后便向毛泽东详细介绍了沈毅的情况。
经过这次事件,毛泽东对沈毅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沈毅曾在法国深造,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具备出色的写作能力,尤其在弹道学领域有着非凡的造诣。他对我军炮兵建设做出了显著贡献,以往的工作表现一直十分优秀。
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人才匮乏,特别是在导弹技术研究领域,这种状况尤为突出。沈毅作为该领域的专家,他的专业知识对国防建设至关重要。如果对他采取极端措施,无疑会给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考虑到他的专业能力和对国家的重要性,应当给予他将功补过的机会,让他在教育领域继续发挥其专长,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从而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国防安全作出贡献。
双方迅速达成共识,决定释放沈毅。
鉴于沈毅涉案金额巨大且社会影响恶劣,其获释消息暂时不宜公开。最高法院可依法对其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并采取监外执行的方式。这一处理方案既能体现法律的严肃性,又符合当前实际情况。
沈毅目前仍处于服刑阶段,需要通过积极表现来争取减刑机会。他必须通过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改造效果,才能获得刑期减免。
经过十四天的关押,沈毅被带到了陈赓面前接受审问。
获释后的沈毅,尽管重获自由,但双手仍被铐住,脸上满是焦虑不安。
陈赓低声向科长询问:“沈毅为什么还戴着手铐?”
科长表示,对方是罪犯,如果出了任何问题,我们难以承担相应的责任。
“摘掉它!”陈赓命令道。
科长犹豫了一下,建议道:“等到了哈尔滨再拿吧。”
陈赓走到沈毅面前,提起他的手铐,对科长说:“我们放他回去是为了让他有机会做出成绩,现在他回到学校,怎么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看到这种情况,科长也不再固执己见,无奈地掏出钥匙,手铐发出清脆的金属碰撞声。
沈毅低头瞧了瞧自己手腕上被铐子勒出的印子,又抬头瞅了瞅拄着拐杖、满脸笑容的陈赓,一下子跪了下来,声音都带着哭腔:“首长,您就是我的再生爹娘!您让我干啥,我绝不含糊!”
陈赓赶紧把他拉起来,轻声劝道:“别这样,振作点。是我把你弄出来的,以后别让我难堪就行。到了哈尔滨,不用你下地干活,你就专心做你擅长的事,翻译科技资料。好好表现,争取将功补过,不然我也帮不了你。”
经过半年的观察,沈毅的表现令人满意,陈赓认为时机成熟,决定为他申请特赦,帮助他彻底摆脱心理负担。
陈赓向科长询问,沈毅的特赦申请是否已经提交。
"院长,我建议再等等看情况……"
“什么原因?”陈赓问道。
有人可能透露了要宽恕他的风声,这家伙又开始不安分了,常常深更半夜偷偷饮酒。
"真的吗?那咱们赶紧去瞧瞧。"话音未落,两人便快步朝沈毅的寝室走去。
陈赓一进门,就闻到满屋子都是酒气。
沈毅并没有休息,他坐在堆积如山的文件前忙碌着,双眼通红。
陈赓刚想说他喝酒不对,突然感觉房间冷得不行,这才意识到屋里没点炉子。
陈赓疑惑地询问:“为什么不点炉子?”
沈毅环顾四周,看到房间里堆满了各种资料、报纸和手稿,不禁感叹道:“这些材料太珍贵了,如果用来取暖,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而且,温度太高容易让人犯困,反而影响工作效率,倒不如保持低温,至少能让人保持清醒。”
“你这么搞,身体会出问题的,明白不?”科长关切地提醒道。
沈毅摆摆手,示意不用在意,然后指向门后堆积的白酒瓶:“要是觉得冷,我就喝上一口。”
陈赓恍然大悟,双眼立刻泛起了泪光。
陈赓一进办公室,就直截了当地对副部长说:“明天必须安排他搬进大楼。”他的语气坚决,不容商量。
“这不行,其他教授不也住在平房吗?”科长回应道。
"所有住在平房的教授都得搬进楼房!他们可是我最重要的财富!"
科长低声抱怨道:“哪来这么多空闲的屋子?”
“咱们把办公室挪到平房那边去,大家也都跟着搬过去,那边不是已经空出来了吗?”陈赓高声提议。
“领导,如果按照这个方案执行,下属们可能会产生不满情绪。”
未来应推行学术专家主政、资深干部辅佐的管理模式,确保专业人才主导决策,赋予学者充分的自主权。这种安排旨在实现内行引领外行,充分发挥教授们的专业优势,使其能够自主开展工作。
陈赓最后再次重申:“务必安排他们明天搬走。如果教授们受冻了,我绝不轻饶你!”
次年开春,六栋配备地板和独立卫浴的三层小楼竣工,教授们纷纷入住新居。而陈赓却仍留在他那间简陋、潮湿的平房里。
在陈赓的积极推动下,沈毅最终获得特赦,恢复了普通公民身份。重获自由后,他的工作热情更加高涨,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在陈赓的领导下,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仅用了四五年时间,就发展成为国内顶尖的军事学府。钱学森对此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