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坟墓怎样炼成?比亚迪和印度签近20亿大单,都要求印度先付钱

史镜纪实哦 2024-09-05 18:30:41

是“希望之城”,还是“雷区”?中国企业在印度市场如履薄冰

最近,印度政府对华态度貌似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又是放宽投资限制,又是鼓励合作。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不会是唱“空城计”吧?毕竟,这些年,中国企业在印度市场吃的亏,可还历历在目呢。

还记得那些年,小米在印度市场杀疯了,一路高歌猛进,销量一度碾压三星,坐上了印度手机市场头把交椅。那时,谁不夸一句小米牛逼?可好景不长,转眼就被印度政府以“违反外汇管理法”为由,来了个釜底抽薪,直接冻结了小米在印度的大量资金。

这波操作,直接把小米打了个措手不及,也给所有在印度市场打拼的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印度市场这碗饭,不好吃!华为、中兴,这些在全球通信设备市场叱咤风云的中国科技巨头,到了印度市场,也照样吃瘪。印度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硬是把华为、中兴排除在印度5G网络建设的大门外,甚至还狮子大开口,要求这些企业交出核心技术,否则就别想在印度市场混了。

这明摆着就是“既要又要,还要”,把“科技霸凌”演绎得淋漓尽致。当然,印度政府的“骚操作”可不止针对中国企业。韩国、英国、日本等国的企业,在印度市场也都没少吃苦头。韩国浦项钢铁公司,前前后后砸了几百亿美元在印度建厂,结果硬是被土地征用、环境评估等问题拖了十几年,最后项目黄了,钱打了水漂,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

英国沃达丰公司更惨,收购了一家印度电信运营商,结果被印度税务部门追缴巨额税款,官司打了多年,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乖乖交钱了事。

更别提日本了,拿下了印度首条高铁的建设合同,本以为能大赚一笔,结果征地、成本等问题层出不穷,项目进度比蜗牛还慢,预算更是像吹气球一样越吹越大,都快把日本政府和企业愁哭了。这些血淋淋的案例,让全世界都看到了印度市场的“另一面”:政策多变、缺乏透明度、行政干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各种风险因素交织在一起,就像一个巨大的“雷区”,一不小心就会踩雷爆炸,粉身碎骨。

一、印度市场:机遇与风险的双面刃

尽管印度市场危机四伏,但它就像一座充满魔力的“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为什么?

首先,印度拥有超过13亿人口,是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更可怕的是,印度的人口还在持续增长,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这意味着,印度市场拥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对于任何企业而言,都是一块无法忽视的“大蛋糕”。其次,近年来,印度政府为了发展经济,也开始积极拥抱全球化,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和鼓励外资的政策,试图改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外国企业来印度投资。

比如,印度政府简化了外商投资审批流程,放宽了外资持股比例限制,还推出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印度的投资环境,也让不少外国企业看到了希望。最重要的是,印度市场确实存在着大量的空白和机遇。印度的制造业、基础设施、互联网、医疗健康等领域,都处于发展初期,市场空间巨大。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印度市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比如,最近印度最大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塔塔集团,就向中国企业抛出了橄榄枝。塔塔汽车宣布将从中国企业采购电动汽车电池,这笔交易被视为中印企业合作的积极信号,也预示着中印两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合作前景可期。当然,机遇与风险永远是共存的。印度市场虽然潜力巨大,但也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印度政府的政策多变、缺乏透明度,地方保护主义根深蒂固,基础设施落后,文化差异巨大,以及印度国内复杂的社会环境等等,都给外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中国企业的“印度噩梦”:政策陷阱、行政干预、民族主义情绪…

对于想要在印度市场分一杯羹的中国企业来说,最头疼的莫过于印度政府“善变”的政策了。印度政府为了保护本国企业,经常出台一些针对外国企业的限制性政策,甚至利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竞争,这让外国企业在印度市场举步维艰。

小米的遭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小米手机凭借着高性价比和优秀的性能,在印度市场迅速走红,一度成为印度市场份额最高的手机品牌。

但正当小米在印度市场高歌猛进之时,印度政府却以“违反外汇管理法”为由,对小米展开了调查,并冻结了小米在印度的大量资金。

这波操作,直接打乱了小米在印度市场的战略部署,也让小米元气大伤。更令人玩味的是,印度政府对小米的打压,发生在中国手机品牌在印度市场份额不断攀升的背景下。

这很难不让人怀疑,印度政府此举,是为了打压中国企业,扶持印度本土手机品牌。除了小米,华为、中兴等中国科技巨头,也在印度市场遭遇了类似的困境。印度政府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对华为、中兴等企业参与印度5G网络建设设置重重障碍,甚至要求这些企业交出核心技术,否则就禁止其进入印度市场。这明摆着就是“强盗逻辑”,利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竞争,损害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印度政府的这种做法,不仅违反了WTO规则,也损害了印度自身的投资环境,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除了政策风险,中国企业在印度市场还要面对印度国内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情绪。近年来,印度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不断高涨,“抵制中国货”的呼声此起彼伏,这给中国企业在印度的经营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比如,2020年,中印边境发生冲突后,印度国内掀起了一股抵制中国货的浪潮。一些印度民众走上街头,打砸中国品牌的商店和产品,一些印度政客也借机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呼吁民众抵制中国货。受此影响,中国企业在印度的业务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中国品牌的销售额大幅下滑。

总之,中国企业在印度市场面临着政策风险、行政干预、民族主义情绪等多重挑战。对于想要进入印度市场的中国企业来说,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些风险,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印度市场这片充满不确定性的土地上生存和发展。

三、 中国企业在印度:是“退避三舍”,还是“知难而进”?

面对印度市场这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中国企业到底该何去何从?有人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印度市场水太深,坑太多,咱们惹不起,躲得起。

也有人说,风险越大,机遇越大。印度市场虽然难啃,但潜力巨大,与其望洋兴叹,不如放手一搏。其实,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关键是要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理性选择。对于那些实力雄厚、技术领先、抗风险能力强的中国企业来说,印度市场这块“肥肉”,还是值得去争取一下的。毕竟,印度市场潜力巨大,一旦打开局面,就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近年来,随着印度政府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及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印度市场对中国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需求日益增长,这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中国企业想要在印度市场站稳脚跟,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要认真研究印度市场,了解印度的法律法规、文化习俗、市场环境等,避免“水土不服”。

要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选择合适的市场切入点,不要盲目追求规模扩张。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与印度政府、企业和民众的沟通交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争取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认可。当然,对于那些实力相对较弱、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中国企业来说,印度市场可能并不适合它们。与其冒险进入一个充满未知和风险的市场,不如把精力集中在国内市场,或者其他风险相对较低的海外市场。毕竟,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分散投资,降低风险,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长久之计。

四、 中印合作:前路漫漫,任重道远

近年来,中印两国关系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大局。印度政府也意识到,一味地打压中国企业,不利于印度自身的经济发展。因此,近年来,印度政府释放出了一些积极信号,试图改善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关系。比如,印度总理莫迪多次公开表示,印度欢迎中国企业来印度投资,印度政府将为中国企业提供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印度政府的态度转变,为中印两国企业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印两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科技创新、能源环保等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比如,中国高铁技术世界领先,成本也相对较低,可以帮助印度提升铁路运输能力,促进印度经济发展。中国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领域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可以帮助印度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改善环境污染。

中国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人工智能等领域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帮助印度发展数字经济,提升产业竞争力。当然,中印两国之间的合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障碍。比如,两国之间存在着边界争端、贸易摩擦等历史遗留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双方通过对话协商妥善解决。此外,印度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官僚主义作风以及落后的基础设施等,也给两国企业合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但是,我们相信,只要中印两国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的原则,加强沟通交流,增进相互了解,扩大务实合作,就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推动中印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印度市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企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看到印度市场的巨大潜力,也要认识到印度市场存在的风险和挑战。

要以务实的态度,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印度市场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并为中印两国的合作共赢做出贡献。

后记:比亚迪的“先款后货”:中国企业的觉醒

最近,中国汽车品牌比亚迪的一则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印度政府想要采购比亚迪1000辆电动巴士,总价值高达20亿人民币。这可是一个大单,按理说,比亚迪应该乐开了花才对。但让人意外的是,比亚迪并没有急于答应,而是提出了一个条件:印度政府必须先付全款,比亚迪才会发货。比亚迪的这个“先款后货”的要求,引发了印度媒体和民众的强烈不满。

一些印度媒体指责比亚迪“傲慢无礼”,认为比亚迪这是在“羞辱印度”。一些印度民众更是跑到社交媒体上,对比亚迪进行“口诛笔伐”,甚至呼吁抵制比亚迪的产品。但对于比亚迪的“强硬”态度,中国网友却纷纷点赞,认为比亚迪干得漂亮。有网友调侃说:“印度老赖的名声,全世界都知道,比亚迪这是长记性了,学聪明了。”

其实,比亚迪的“先款后货”要求,并非无理取闹,而是在印度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中国企业,一种无奈的自我保护。这些年来,中国企业在印度市场吃亏上当的事情太多了,很多中国企业在与印度企业做生意时,都遭遇过印度企业拖欠货款、违约毁约等问题。

在商言商,比亚迪提出“先款后货”的要求,也是为了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避免重蹈覆辙。比亚迪的“先款后货”,是中国企业在印度市场的一次觉醒,也是中国企业在经历了印度市场的风风雨雨后,变得更加成熟和理性的体现。印度市场这块骨头,并不好啃。中国企业想要在印度市场取得成功,必须抛弃幻想,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以更加理性和成熟的态度,来应对印度市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 阅读:3351
评论列表
  • 2024-09-06 20:26

    真是奇妙,总有人不信邪,前仆后继往阿三投钱,直至头破血流,悔不当初,然后很自信地再进入又一个循环

  • 2024-09-06 04:49

    印度十四亿人口,有十亿是牲口

  • 2024-09-06 16:00

    就这粪坑还潜力巨大?能挖出来还能带走的才叫潜力!!你图人家那点利润,人家盯上的是你本金

  • 2024-09-06 08:14

    20亿对比亚迪真不是大数字,但扔阿三不上算

  • 2024-09-06 09:32

    假如真有这事,转账到中信银行,反正欠中信银行100个亿

史镜纪实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