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曾一度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据乘联会数据,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2024年7月份首次突破50%,在8月份更是一度创下历史新高的53.7%。随后的9-11月份,这一数值虽有轻微波动,却也依然维持在50%以上。
如此喜人的“五连涨”,让整个行业备受鼓舞,似乎新能源汽车全面普及的时代即将来临。然而,近期却出现了不升反降的现象。今年1月份,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跌至41.4%,虽然2月份市场稍有回暖,但也仅是回到49.5%。
新能源汽车难守50%渗透率大关,这一变化引发了行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从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转变。前期,大量新势力车企涌入,凭借创新的产品和营销模式,迅速抢占市场份额,推动渗透率上升。随着市场逐渐饱和,竞争愈发激烈,头部车企凭借品牌、技术、供应链等优势,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而部分中小车企在激烈竞争中逐渐掉队,市场份额被挤压,导致整体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增长乏力甚至出现下降。
多种因素导致渗透率下滑事实上,新能源渗透率的下滑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传统燃油车领域,车企掀起一场“一口价”购车风暴。“一口价”的核心逻辑打破传统燃油车价格体系的不透明性,该模式吸引了不少消费者。比如,捷豹XEL、大众帕萨特等车型降价幅度超10万元。别克、奥迪、路虎等车企相继推出“一口价”模式与新能源抢市场,对新能源渗透率的提升有一定影响。
续航里程和充电设施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影响着新能源车渗透率的提升。续航里程的不断加码并未完全消散消费者的购车顾虑。长途出行场景下,新能源车的续航表现仍难以与传统燃油车相媲美。充电设施的区域覆盖广度,也让新能源车很难下沉到三四线城市或偏远地区。
即使政策补贴带来了一定的新能源车销售增量,随着政策补贴的逐步退坡和以旧换新政策大力推进带来的燃油车利好,政策对市场的积极推动作用被削弱。但超速发展的新能源车技术不断迭代,也带来了风险的不确定性。于保险公司而言,难以评估由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所带来的车辆行驶安全系数以及所面临的风险状况,使得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增大,进而反映在保费上。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可能会选择保险费用更低的燃油车,从而对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产生负面影响。
多样化的外在因素使得消费者购买汽车不再只关注车辆价值,更考虑车辆全生命周期的使用成本、性能稳定性以及驾乘舒适性。一些纯电动车虽配备了先进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但实际使用体验不佳,误判、卡顿现象时有发生,反而增加了使用风险。此外,新能源汽车的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导致旧车贬值严重,消费者有可能会倾向于选择贬值速度较慢的燃油车。
一切市场行为带来的波动有着内在的核心规律。新能源车市场已然从政策驱动转向技术驱动,甚至是消费驱动。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接受度和信任度才是新能源车市场能否持续增长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