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雕侠侣》杨过、小龙女大团圆,金庸很无奈:必须这么写!

清沁话文史 2023-04-04 18:41:13

1959年,金庸在报纸上开始连载《神雕侠侣》,当他写到小龙女纵身跳下悬崖,给杨过留下16年之约时,他犹豫了。

伟大的著作通常会让这样一个可望不可即的爱情“乌托邦”就此收场,可金庸不但必须写下去,还不得不给杨过、小龙女安排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01

1955年,查良镛被赶鸭子上架,开始在香港报纸连载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署名“金庸”。

这部小说连载了574天,刚开始没有什么水花,写了一个月后,突然火了!

大批读者被曲折起伏的情节吸引,一路追读,读者来信像雪片般飞来。

一次,金庸写到言伯乾和文泰来大战,用了“双目如电”这个词,马上收到读者来信,批评他大摆乌龙:“言伯乾的一只眼睛早被人射瞎了,何来‘双目如电’?”

他的读者上至七八十岁的老叟,下至八九岁的孩童,既有银行经理,也有茶楼女招待。

一次,两个电影圈的人在茶楼谈起,如果把《书剑恩仇录》拍成电影该怎么拍,忽然两人都想不起书里某个人物的绰号了,茶楼女招待和邻座的客人纷纷插嘴告知。

黄蓉版《射雕英雄传》

写完《书剑恩仇录》,金庸又接着写《碧血剑》、《射雕英雄传》,一路从香港火到了东南亚,人们买来报纸,第一眼看的不是新闻,而是他的连载。

小说火了,盗版也闻风而动,最夸张的是刚连载7天就有人盗印成单行本。

1959年,金庸偶遇老同学沈宝新,沈宝新说:“与其让别人盗印,不如自己印,自己赚钱。”

二人一拍即合,决定联手创办十日刊《野马》。

后来,有人建议:“不如办成日报,天天印,更容易赚钱。”

金庸从善如流,决定改办日报。

1959年5月20日,《明报》正式创刊,这年金庸36岁。

02

那时,香港报业竞争非常激烈,10年间新办的报纸就有85家,平均一年新办近9家,但能活过10年的寥寥无几。

1959年到1962年,是《明报》走得最难的三年。

金庸回忆时曾说:“如果你跟谁有仇,那就劝他拍电影;如果你跟谁有三世仇,那就劝他办报纸。”

金庸先生

《明报》创刊第一天印了8000份,没卖完。

金庸的旧同事、老朋友都觉得太冒险,背后议论他:“小查这次非倾家荡产不可!”

他却想:“反正我也没有多少家产,就算倾家荡产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创刊初期,金庸出资3万港币,沈宝新出资2万,可没想到这5万元根本不禁花,三四个月就造光了,金庸就又投了5万进去。

一开始,他们在九龙尖沙咀租了一间逼仄的写字间,只勉强摆得下四张书桌。

后来,这小小的写字间也租不起了,就搬到了中环,白天是人家的写字楼,晚上是《明报》的编辑部,每天凌晨离开时,都得收拾干净。

《明报》最早的员工只有3个人,金庸和沈宝新身兼数职,忙得脚打后脑勺,金庸的妻子朱玫还被拉来充当临时记者。

据《明报》的老职员回忆:“查先生那时真的很惨,下午工作倦了,叫一杯咖啡,也是和查太两个人喝。”

一杯咖啡两人喝的金庸夫妇日子过得十分拮据,那时他们常在深夜或凌晨下班,回家必须坐船过海,但渡船要等够6个人才开船,若想即到即开,就得花3元包船。

他们夫妇二人宁愿在深夜冷飕飕的海风中等待,也不肯多花钱包船过海。

03

为了让《明报》活下来,金庸绞尽脑汁。

1957年,《射雕英雄传》在香港名声大噪,到1959年《明报》创刊前一天才连载完。

金庸紧跟着《射雕》的势头往下写了《神雕侠侣》,在《明报》创刊第一天开始连载。

当时《雪山飞狐》还在别家报纸连载,不可随意中断,因此他每天必须赶出两个连载。

除此之外,金庸每天还要写社评,几乎成了“写稿机器”,心理压力很大。

孟飞版《雪山飞狐》

金庸的武侠小说是《明报》的招牌,许多读者买报就是冲着他的连载来的。

有一回,金庸生病,没有更文,编辑解释:作者身体不适,暂停一天。

第二天,报上还是不见更新。

读者急了,有给报社打电话的,有亲自登门送信的,有问作者病好了没,还有问《神雕侠侣》到底什么时候登的……

编辑把读者的话一一转告金庸,他非常不安,一等身体略有好转,立马提笔写作。

当《神雕侠侣》写到小龙女纵身跳下悬崖,给杨过留下16年之约时,从文学角度讲,这种人间可望不可即的爱情“乌托邦”到此收场,不失为一种破碎的美。

就像同时连载在别家报纸的《雪山飞狐》那样,在结尾处留下一个永远的悬念,让读者自行想象:“胡斐那一刀到底劈下去了没?”

可换成《明报》就不敢如此“草率”了,因为害怕得罪“神雕粉”,金庸只能继续写下去,给杨过和小龙女一个众望所归的欢喜结局。

古天乐版《神雕侠侣》

靠着金庸的武侠小说连载,《明报》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他的老友倪匡曾说:“《明报》不倒闭,全靠金庸的武侠小说。”

金庸也曾得意地说:“我们的半张小报,半年时间便收支平衡,我的武侠小说可有一定读者啊!”

人生际遇有时真的很荒诞,就像金庸写武侠,初衷只为了卖报纸,却不想自此横空出世,“从此世人只知金庸,而不知查良镛”。

命运荣衰,变幻莫测,哪里会有标准答案?

所以啊,永远别给自己设限,因为人生充满无限可能!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