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随时随地,帮你尽孝,UU跑腿代祭扫重磅上线,一键下单,全国可烧。”
“全新第二代祭品组合,孝心提升119%,献给祖先最诚意的思念。”
“手机一键召唤跑男,让祖宗收到你的5G孝心!”

2025年清明节假期前夕,UU跑腿推出清明代祭扫服务,全国范围均可下单。该服务共设3个版本套餐,价格249元起,均涵盖清理墓地、上香祭拜、回传照片或视频等基础服务。截至发稿,据UU跑腿小程序显示,清明代祭扫服务已售出709单。
不出所料,UU跑腿的清明“代祭扫”服务引发争议,有人认为互联网平台的代祭服务是对祖先的大不敬,还有人说清明节祭祖是中国千年传统文化,通过这种方式无疑就是“毁传统”。
2
有媒体采访我,问我怎么看待此事。
确实,这两天我也看到一些反驳的声音,大概意思是说,清明节扫墓就应该自己去扫墓,这样才能表达对祖先的敬意,才能与祖先进行 “天人沟通”。怎么能通过互联网平台让别人代劳呢?让别人代替,怎么能算是对亲人尽孝呢?
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对,真要较真,咱们的 “二十四孝” 讲究的是在亲人活着的时候,对他们尽心尽孝,而不是在亲人去世的时候,才费尽心思沉溺于各种所谓习俗和礼节。
金庸的《倚天屠龙记》看过吧,里面有一段发人深省的对话。
张无忌向空闻道:“方丈,在下有一事不明,要向方丈请教。人死之后,是否真有鬼魂?”
空闻沉思半晌,道:“幽冥之事,实所难言。”
张无忌道:“然则方丈何以虔诚行法,超度幽魂?”
空闻道:“善哉,善哉!幽魂不须超度。人死业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家行法,乃在求生人心之所安,超度的乃是活人。”
看到了吧,佛法超度的不是逝去的人,而是活人的心安。
同理,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维度来看,做子女的,生前对老人尽孝,这才是上上之策。死后再做什么,都是活人求得心里安宁。
现在,越来越多的都市人通过UU跑腿、闲鱼等平台,让人代祭扫,最终实现心里安宁,我觉得挺好,这是一举两得的现代商业服务。
3
另外,我们有必要关注近期另外一条新闻:
2025年清明节前夕,在北京市东居时代小区对面路侧,44岁的女子张某烧纸祈福。纸钱残火引发火灾事故,黑色浓烟冲天而起,大批消防车辆赶赴现场,事故造成7辆机动车被烧毁、2辆被烧损。最终,嫌疑人张某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在城市生活的朋友,应该对这种路口烧纸纪念亲人的现象不少见。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很多人清明节回不了故乡,只能通过路边代祭祀、路边烧纸钱的方式纪念亲人。过去多年因这种祭祀方式发生的事故不计其数,东居时代小区这个事故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况且,路边焚烧纸钱产生的烟雾、纸屑等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不符合当前政策引导的主流方向。
这些事故让我们反思,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通过互联网平台推出代扫墓的服务呢?
互联网代扫墓一方面减少了人员流动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碳排放,减轻了孝子贤孙的负担。
另外一方面,代扫墓者前往正规墓地进行清扫、献花等仪式,也能更好地维护墓地的整洁有序,以文明的方式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之情,符合现代社会绿色低碳、文明祭祀的理念。
当然,通过这种互联网跑腿服务代祭扫,也无法100%避免各类安全事故(比如扫墓引发山火),但这种风险隐患一般在远离人群的远郊区,而上述北京那个案例是在闹市区,带来的隐患不可同日而语。
4
有必要说明,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代祭扫服务,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
其实早年就有类似服务,比如在BBS时代或者电商时代,就有人通过网站提供过这类服务,只不过规模很小,从未以平台化的形式出现过。
因为,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这类话题带有一定禁忌,“祭祖” 从来不是单一的个体行为,而是家族伦理、代际传承的重要载体,任何形式的 “简化” 都可能触动文化敏感神经。因此,很难通过公开化的互联网业务进行规模化推广。
也就是说,之前我们通过淘宝或者闲鱼这样的平台看到此类服务,都是C2C模式(用户和用户之间发起的服务和被服务关系),平台本身不参与服务内容。
现在,UU跑腿官方推出代祭扫服务,是一种平台自营服务,引发争议是必然的。
可以预计,以后每到清明期间,这类型服务都要被质疑。但我的立场不变,对于UU跑腿这种服务,我是积极支持的,明确支持的。
我绝不认同这种服务会消解清明祭祖的严肃性,也绝不认为这种一种反传统,恰恰认为这种一种维护传统的新工具和新思维。
互联网代祭扫服务,它既不否定 “亲自祭扫” 的精神价值,也为无法返乡的人群开辟了情感表达的新通道。多了一个选择,那不是挺好的吗?
未来,当平台将服务标准化(如视频直播祭扫过程、提供可追溯的祭品清单),当技术让“云端家谱”“虚拟祠堂”成为现实,传统祭祀的核心精神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借助数字手段实现了更广泛的传播。
5
最后把这个话题扩大化。
这两年,我经常看到某个传统习俗(包括节日、非遗)通过互联网/数字化平台提供各种服务,就有人跳出来说互联网服务毁这个传统,破灭那个非遗。
他们不知道的是,现在很多快消亡的传统,恰恰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才重新焕发新生。
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合作推出“数字藏经洞”,将几千年前的文物进行数字化,没有消解传统文化的严肃性,反而让更多人“走进”洞窟感受壁画的精美。
贵州雷山的苗绣曾面临“人亡技失”的困境,老艺人也逐渐凋零,苗绣技艺即将面临断代。抖音帮助当地通过短视频传播苗族文化和非遗特色,还重点针对非遗传承人进行抖音培训。通过抖音,麻料村银饰迎来5万多元订单和60余名银饰体验游客;苗绣传承人杨阿妮7天就售出三套纯手工苗绣嫁衣;非遗银球茶则售出29万元,惠及贫困茶农400余人。
还有陕北说书,如果不是借助了《黑神话悟空》这一数字媒介,再加上各大互联网平台广泛传播,很多表演艺术家可能就真的被历史淹没了。
还有中国古建独有的榫卯结构,很多人都没听过。但是这些年,通过小红书、抖音的种草,通过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售卖相关产品,得以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了“老祖宗的积木”,完成了文化的接力传递。
这些案例揭示一个真相,互联网从未“破坏”传统,而是激活了文化基因的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