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苦难中寻光,于困厄处绽彩

没有口袋的哆啦A梦 2025-02-12 14:04:53
引言:走近苏东坡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 “苏辛”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 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 “宋四家” 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苏东坡的一生,宦海浮沉,屡遭贬谪,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曾在繁华的京城为官,也在偏远的黄州、惠州、儋州等地留下足迹。“乌台诗案” 险些让他性命不保,此后便开启了漫长的贬谪生涯。在黄州,他生活困窘,躬耕东坡;在惠州,他远离朝堂,处境艰难;在儋州,更是身处天涯海角,条件艰苦。然而,正是这些跌宕起伏的经历,铸就了他独特而深刻的人生哲学,让他在困境中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以智慧和勇气直面人生的挑战。他的诗词文章、为人处世,无不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少年意气:初绽的儒家理想(一)年少壮志,心怀天下

宋仁宗景祐三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的一个书香门第。眉山钟灵毓秀,文风昌盛,苏家更是家学渊源,父亲苏洵虽早年仕途不顺,但文学造诣颇高,对苏轼和弟弟苏辙的教育极为重视。苏轼自幼聪慧,记忆力惊人,读书过目不忘,常常手不释卷,沉浸在经史子集的知识海洋中。无论是《论语》《孟子》中的儒家经典,还是《史记》里的历史故事,他都读得津津有味,还能与父亲、弟弟热烈讨论,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当地的文人雅士都对他的才华赞不绝口。

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苏轼年少时便胸怀大志,渴望通过仕途实现 “治国平天下” 的抱负。嘉祐元年(1056 年),苏轼与弟弟苏辙随父亲苏洵进京赶考,踏上了追逐梦想的征程。一路上,兄弟俩相互鼓励,畅谈理想,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次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惊艳全场。这篇文章以忠厚立论,援引古仁者施行刑赏以忠厚为本的范例,阐发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说理透彻,结构严谨,文辞简练而平易晓畅,尽显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与对治国安邦的深刻思考。主考官欧阳修对这篇文章赞赏有加,以为有 “孟轲之风”,原本想将其列为第一,但因怀疑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而列为第二。放榜之后,欧阳修才知道这篇佳作的作者竟是苏轼,不禁大为惊叹,感慨道:“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苏轼也因此名震京师,开启了他的仕途之路。

(二)初入仕途,踌躇满志

初入官场的苏轼,意气风发,心中满怀壮志,渴望能在仕途上大展宏图,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从此踏上了从政之路。在凤翔任职期间,苏轼兢兢业业,全身心投入到政务中。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生活疾苦,积极推行改革,试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当时,凤翔的衙前役制度存在诸多弊端,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苏轼经过深入调研,大胆提出改革方案,让役夫 “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这一举措大大减轻了衙前之害,得到了百姓的广泛赞誉。此外,他还关注当地的水利设施建设,积极参与修复和维护工作,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在处理政务之余,苏轼也不忘与当地的文人雅士交流切磋,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文作品。他的才华和为人深受当地百姓和同僚的敬重,展现出了一位年轻官员的风采和担当。

在这一时期,苏轼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他坚信,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然而,他尚未意识到,官场的道路充满了曲折和挑战,前方等待他的将是无数的风雨和磨难。

仕途跌宕:儒道释的交融(一)直言获罪,仕途受挫

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全面推行,北宋朝廷内部形成了新旧两党,两派纷争不休,苏轼因反对变法中的一些激进措施,如青苗法、市易法等,与王安石等新党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苏轼认为这些变法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弊端,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他多次上书批评新政,言辞恳切,毫不避讳,如在《上神宗皇帝书》中,他直言变法的危害:“臣之所欲言者,三言而已。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 他的这些言论不仅触怒了王安石,也冒犯了天子威权,被新党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元丰二年(1079 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在例行公事的《湖州谢上表》中,他写下了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等语句,表达了自己对新法的不满和对官场的无奈。没想到,这些话被新党人士抓住把柄,他们罗织罪名,指控苏轼诽谤朝廷、反对新法,苏轼因此被捕入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乌台诗案”。在狱中,苏轼遭受了残酷的审讯和折磨,他的诗文被断章取义,成为定罪的证据。这场诗案让苏轼身经一百三十余天的牢狱之灾,身心受到了极大的创伤。

“乌台诗案” 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黄州是一个偏远荒凉的地方,生活条件艰苦,苏轼一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他不仅失去了政治上的地位和权力,还受到了当地官员的监视和限制,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无奈。在黄州期间,他曾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孤独、失落和对未来的迷茫。

此后,苏轼的仕途依然坎坷,他多次被贬,辗转于各地。元祐八年(1093 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新党再度上台执政,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绍圣四年(1097 年),他又被贬至海南岛儋州,当时的儋州被视为荒蛮之地,环境恶劣,生活条件极为艰苦。苏轼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决,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乃留手疏于诸子,死则葬于海外。” 可见他当时处境的艰难和内心的绝望。

(二)道家超脱,平衡心灵

在黄州的艰难岁月里,苏轼开始深入研读道家经典,如《老子》《庄子》等,道家思想成为他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支柱。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追求个体的自由和精神的超越,这种思想与苏轼当时的心境不谋而合。他从道家思想中汲取力量,学会了以超脱的态度看待人生的得失和荣辱,不再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束缚。

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这段文字深刻地体现了道家 “天人合一” 的思想,他将自己比作天地间渺小的蜉蝣、沧海中的一粒粟米,感叹人生的短暂和宇宙的无穷。在面对人生的困境时,他渴望像仙人一样自由自在地遨游,与明月相伴,永恒长存。虽然他知道这只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但他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对自由和超脱的向往。

在日常生活中,苏轼也践行着道家的思想,他亲近自然,享受山水之乐。他常常与朋友一起泛舟赤壁,欣赏江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宁静。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写道:“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苏轼被月色吸引,欣然起身,与朋友一起漫步在庭院中,欣赏着如水的月光和竹柏的影子。他感慨道,并非每个夜晚都没有月亮,也并非每个地方都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他们这样能够欣赏美景的闲人罢了。这种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对自然之美的热爱,正是道家思想在他生活中的体现。

此外,苏轼还从道家的养生思想中受益,学会了调养身心,保持平和的心态。他在《东坡志林》中记录了自己的养生方法,如 “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通过简单的生活方式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身体的健康。在黄州的艰苦生活中,他通过这些养生方法,保持了良好的精神状态,逐渐走出了心灵的困境。

(三)释家空寂,心灵救赎

除了道家思想,苏轼也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在他经历了人生的重大挫折后,佛教的空寂思想成为他心灵的救赎。佛教认为,人生充满了苦难,而苦难的根源在于人的欲望和执念。只有放下执念,看破红尘,才能摆脱痛苦,达到心灵的解脱。苏轼在佛教思想中找到了共鸣,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逐渐放下了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以更加平和、超脱的心态面对生活。

苏轼与许多高僧大德交往密切,如佛印禅师、参寥子等,他们的思想和言行对苏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与佛印禅师之间的故事广为流传,他们经常在一起谈禅论道,互相调侃,留下了许多佳话。有一次,苏轼问佛印禅师:“你看我像什么?” 佛印禅师回答:“像一尊佛。” 苏轼听后很得意,又问:“那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吗?像一堆牛粪。” 佛印禅师只是微笑不语。苏轼以为自己占了上风,回家后得意地向妹妹苏小妹炫耀。苏小妹听后说:“哥哥,你输了。佛印禅师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像佛;你心中有牛粪,所以看他像牛粪。” 苏轼听后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的浅薄和狭隘。这个故事体现了佛教 “心外无物” 的思想,即一个人的内心状态决定了他对世界的看法。

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苏轼的诗词文章中也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苦难的超脱。他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通过描写途中遇雨的经历,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态度。在风雨中,他不慌不忙,从容前行,以 “竹杖芒鞋轻胜马” 的轻松心态面对困境。“一蓑烟雨任平生” 更是体现了他对人生苦难的超脱,无论遇到多少风雨,他都能坦然面对,泰然处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则进一步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在经历了风雨之后,他领悟到人生的荣辱得失不过是过眼云烟,最终都将归于平静。

苏轼还在佛教的修行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安慰。他常常参禅打坐,通过冥想和内省来净化心灵,减轻内心的痛苦和烦恼。他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这首诗以飞鸿踏雪泥的比喻,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虚幻,就像飞鸿在雪地上留下的爪印一样,短暂而又不可捉摸。苏轼通过这种对人生的深刻洞察,放下了对过去的执着和对未来的担忧,专注于当下的生活,以一颗平常心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

旷达人生:哲学的具象呈现(一)乐观心态,笑对贬谪

苏轼一生多次被贬,仕途坎坷,然而,无论遭遇何种困境,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这种乐观的心态在他的诗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绍圣元年(1094 年),苏轼被贬至惠州。惠州地处岭南,在当时被视为偏远荒蛮之地,生活条件艰苦,与京城的繁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苏轼并没有被眼前的困境所吓倒,他很快就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并发现了其中的美好。他在《惠州一绝》中写道:“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这首诗中,苏轼以轻松幽默的笔触描绘了罗浮山下四季如春的美景和新鲜美味的水果。他不仅没有抱怨被贬的命运,反而对岭南的生活充满了喜爱和满足,甚至表示愿意长久地做一个岭南人。这种乐观豁达的态度,让他在困境中依然能够找到生活的乐趣,享受人生的美好。

元符元年(1098 年),苏轼又被贬至儋州。儋州位于海南岛,是当时更为偏远和落后的地方,生活条件极其恶劣。苏轼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 可见他当时处境的艰难和内心的绝望。然而,即便如此,苏轼依然没有被困难打倒,他很快就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以乐观的精神面对生活。他与当地百姓友好相处,积极传播文化知识,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他还在诗词中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他在《和陶拟古九首・其五》中写道:“黎山有幽子,形槁神独完。负薪入城市,笑我儒衣冠。生不闻诗书,岂知有孔颜。翛然独往来,荣辱未易关。”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生活在黎山的隐士,他虽然生活贫困,身体瘦弱,但精神却十分饱满。苏轼通过对这位隐士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自由自在、不受世俗束缚的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他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

(二)热爱生活,美食寄情

苏轼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还是一位热爱生活的美食家。他对美食的热爱,贯穿了他的一生,在他的诗词和生活中留下了许多与美食相关的故事。苏轼被贬黄州时,生活贫困,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积极探索当地的美食,创造出了许多美味佳肴,其中最著名的当属 “东坡肉”。他在《猪肉颂》中详细描述了东坡肉的制作方法:“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对烹饪的热爱和专注。他亲自下厨,精心烹制猪肉,耐心地等待火候,最终制作出了美味的东坡肉。这道菜肴不仅口感鲜美,肥而不腻,而且体现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追求。

除了东坡肉,苏轼还对其他美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杭州任职时,曾写下了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的诗句,表达了他对清淡美食的喜爱。在这首诗中,苏轼描绘了一幅春日品茶尝鲜的画面,雪沫乳花般的茶汤,搭配着蓼茸蒿笋等新鲜的蔬菜,构成了一顿简单而美味的午餐。苏轼认为,人间真正的美味在于这种清淡、质朴的生活情趣,而不是那些奢华的珍馐美馔。这种对美食的独特见解,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平淡生活的珍视。

苏轼对美食的热爱,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态度。他通过美食,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中,苏轼都能从美食中找到快乐和满足,这种热爱生活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借鉴。

(三)寄情山水,感悟自然

苏轼一生热爱山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在游历山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这些作品不仅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还蕴含着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他的山水诗词,如同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元丰五年(1082 年),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曾多次游览赤壁。赤壁的壮丽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在《赤壁赋》中写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这段文字描绘了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夜游的情景。在清风明月的陪伴下,他们饮酒赋诗,欣赏着江面上的美景。苏轼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赤壁的山水风光,如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等,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浩瀚与壮美。

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苏轼也从山水之中汲取了力量,领悟到了人生的哲理。他在《赤壁赋》中还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苏轼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瞬间即逝;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恒的,没有什么可羡慕的。这种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他在山水之间找到了心灵的慰藉,明白了人生的短暂与宇宙的永恒,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除了《赤壁赋》,苏轼还有许多其他的山水诗词,如《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等,也都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他写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不同景色,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淡妆还是浓抹,都同样美丽动人。苏轼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赞美之情。在《题西林壁》中,他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通过对庐山景色的描写,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人们往往因为身处其中,而无法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苏轼从自然景观中领悟到了人生的道理,让读者在欣赏山水之美的同时,也能得到启示和思考。

后世回响:东坡哲学的传承(一)激励后人,积极进取

苏东坡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人在困境中前行的道路。他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却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这种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永不言败。

近现代的许多仁人志士,都从苏东坡的人生哲学中汲取了力量。在国家危亡之际,他们以苏东坡为榜样,积极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事业中,为了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在挫折中不断奋起,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内涵。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如工作竞争、生活压力、人际关系等。苏东坡的人生哲学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努力奋斗,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影响文学,开拓风格

苏东坡的文学风格独特,豪放洒脱,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同时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他的诗词文章,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等,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打破了传统诗词的束缚,开创了豪放词派,为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的词题材广泛,涵盖了人生感慨、自然景观、友情爱情等诸多方面,展现了广阔的生活画卷。他的创作风格自由奔放,不拘一格,语言清新自然,富有表现力,使词这种文学形式更加贴近生活,更能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后世的许多文学家都受到了苏东坡的影响,他们在创作中借鉴苏东坡的风格和手法,不断创新和发展。辛弃疾继承和发扬了苏东坡的豪放词风,将爱国情怀融入词中,其作品充满了豪迈之气和英雄气概;李清照虽为婉约派词人,但她的作品中也不乏豪放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苏东坡的影响。此外,元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如戏曲、小说等,也能看到苏东坡文学风格的影子。他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念,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和创新。

(三)滋养心灵,处世智慧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挫折和困境,容易感到焦虑和迷茫。苏东坡的人生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心灵的滋养,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压力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从容。他的乐观豁达、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告诉我们要学会放下烦恼,珍惜当下的生活,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他的 “此心安处是吾乡” 的理念,让我们明白,无论身处何方,只要内心安宁,就能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

在人际关系方面,苏东坡的宽容豁达也值得我们学习。他与许多人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即使与政治上的对手,也能以礼相待,展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他的处世智慧告诉我们,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理解和包容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见和选择,不要过于计较个人得失。以一颗善良、宽容的心去对待他人,我们才能收获真挚的友谊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此外,苏东坡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也能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他在诗词中描绘的大自然的美景,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神奇和美妙,提醒我们要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他对美食、艺术等方面的热爱,也让我们明白,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好,我们要用心去发现和感受,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结语:东坡哲思的永恒价值

苏东坡的人生哲学,是他一生经历的凝练,是他智慧的结晶,是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他以儒家的积极进取为底色,在年轻时心怀天下,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在遭遇仕途挫折和人生困境时,他又借助道家的超脱和佛教的空寂来平衡心灵,寻求内心的宁静和解脱。他的乐观豁达、热爱生活、寄情山水,让他在困境中依然能找到生活的乐趣,保持对人生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在当今社会,我们或许不会像苏东坡那样经历仕途的大起大落,但我们同样会面临各种挫折和压力,如工作的挑战、生活的烦恼、人际关系的复杂等。苏东坡的人生哲学,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它告诉我们,无论生活给予我们怎样的磨难,我们都应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地面对困难,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要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从平凡的生活中汲取快乐和力量;我们还要学会在忙碌的生活中,放慢脚步,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让心灵得到滋养和慰藉。

让我们走进苏东坡的世界,品味他的诗词文章,感受他的人格魅力,汲取他的人生智慧。在他的哲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生活态度,以更加从容、豁达的姿态,迎接人生的每一个挑战,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的人生哲学,将永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0 阅读:2

没有口袋的哆啦A梦

简介:随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