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皇帝遭遇要官

另类评说 2024-11-21 11:07:40

跑官要官其实都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而是古之有之。比如说唐代的大文豪韩愈,在25岁上中了进士之后,为了能够“兼济天下”,就曾经给很多当官的写过自荐信,直至登门拜访,希望能够得到他们赏识,通过他们的举荐进入官场。而他的第一个官职秘书省校书郎(掌校理典籍的官员)兼任汴州幕府观察推官(类似于今天中级法院院长),就是以这种方式通过宰相董晋的举荐得来的。

要官之事,古代也很常见。明人黄瑜的《双槐岁钞》“陈情愿仕”一章中,就记录了明朝洪武、永乐与洪熙年间发生的臣民向皇帝要官的几件事:一是洪武丁卯年国子生古朴,向明太祖朱元璋要官;二是永乐丁酉年潮阳县儒士郭张善,向明成祖朱棣要官。三是洪熙乙巳年礼部尚吕书震,向明仁宗朱高炽要官。

国子生古朴向明太祖朱元璋要官一事发生在公历1387年。那一年,古朴向皇帝上奏陈述自己家庭困难希望能够入职,以从官府所得俸禄赡养母亲。最后,朱元璋不仅对他予以嘉奖,任命他担任兵部主事(掌理各省之舆图,正六品),而且让他把老母亲接来京城养老。第二件则发生在西历1417年,潮阳县的儒生郭张善向明成祖朱棣陈情,自己很小就成为孤儿,是继母抚养成人的,因此希望能够做官报答养母。朱棣命令翰林院对他进行考试,在通过考试后,任命他担任检讨(翰林院下属的史官,从七品位)。而礼部尚吕书震向明仁宗朱高炽要官的事件发生在公历1425年。吕书震是为他的儿子吕芎向明仁宗恳请给他一个官职,甚至于在皇帝面前泪流满面。明仁宗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答应了他的请求。

这三件发生在明朝年间的要官事件,细细读来,是有些差别的:古朴和郭张善都是以“孝亲”的名义向皇帝要官的,而提倡孝道是明朝皇帝始终如一的做法,所以,让皇帝很难拒绝。另一方面,古朴的身份是国子监学员,而国子监学员可以说都是替补官员,所以,任用应该说在情理之中。至于郭张善要官,明成祖朱棣其实还是通过一定的程序,对他进行了水平和能力的测试的,所以,给他一定的官职也不能算多过分。但是,吕震为他的儿子吕熊要官,就有些特别了:没有任何原因,仅仅是自己昔日靖难时守城有功——如果一定要说还有其它原因,恐怕也就是他儿子吕熊很难通过正常途径如科举进入公务员队伍,而他儿子又想做官。

一般而言,开国皇帝的头脑大都是比较清醒的,所以,作为开国皇帝的朱元璋在有人向他要官的时候,一定不只看到了对方要官的理由——为了更好地赡养母亲,还看到了他的基本素质或者说特别身份——国子监学员。而明成祖朱棣,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也与开国皇帝差不太多——从侄儿建文帝的手中把皇玺夺过来的难度未必在其它方式做皇帝之下,没有一个清醒而理性的头脑是无法想象的。他在处理儒生郭张善向他要官一事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孝亲”的理由固然值得肯定,但是,你一介寻常儒生,到底有没有做官的能耐也必须考虑,所以,他让翰林院对他进行了考试。而考试的结果应该是比较理想的,所以郭张善幸运地通过另类方式进入了官场。

明仁宗朱高炽或许是他太过仁慈,也可能是对吕震靖难之时守城有大功念念不忘——那可是关系到自己性命而不仅仅是皇位能不能保住的问题,所以,面对吕震泣涕涟涟的一张老脸的时候,难免心慈手软,而顾不上官员选拔的必要程序之类的。当然,话又得说回来,所有的程序在皇帝面前都是废话——连江山都是他姓朱的,还有什么不能依着他的性子来?

0 阅读:6

另类评说

简介:评说体育、娱乐、历史、社会,与公众分享思想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