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赵构登基之时,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看上去他承接了徽宗和钦宗留下的重任,然而实际上他压根没有履行真正收复失地的责任。重要关头,他既要面对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又得对付来自各个方向的对手。在众人拼命拥护的表象之下,隐藏着何种权术和苦楚呢?
虽说徽宗赵佶在去往北方的途中遭尽了凌辱,吃尽了苦头,还悄悄让人捎回一件背心,把字藏在衣领里,求赵构搭救父母,为国家报仇。可是,赵构的做法却是一路奔逃,一直贪生怕死。徽钦二帝被掳走后,年轻的赵构立马找汪伯彦和黄潜善这些人商量咋应对,最后决定按兵不动。在那个时候,元帅府的事基本上都被黄潜善给管了,赵构的表现很是软弱。
那时候,赵构年纪不大,可权力欲挺强。跟他同期的好些竞争者,像赵子崧和赵叔向,都对皇位有不小的想法。张邦昌弄了个伪楚政权后,为能保住自己,赶紧向赵构表忠心,还把玉玺给交了上去。可赵构呢,把这些个竞争者一个一个地给挤兑走了——赵子崧被弄到岭南去了,赵叔向直接被抓起来杀了——就这样慢慢地把自己当皇帝的阻碍都给清除掉了,最后在南京应天府当上了皇帝。
赵构登基后,在怎样处置张邦昌这件事上,显露出了他的性格特点。他一开始对张邦昌交出政权还挺高兴,可没多久,因为害怕金兵的威胁以及自己的皇位不稳,就下令让张邦昌自尽。当时金军来犯,凶狠残暴,全国上下都把希望寄托在赵构身上,盼着他能奋发图强,收复失地。但是,赵构的实际表现和大家的期望完全不一样。
赵构在权力争斗中手段残忍,在初期对抗金的事情上,态度一直很软弱。宋高宗登基当日,黄潜善和汪伯彦就掌控了军队,还提议向金朝求和。有人极力推荐李纲当宰相,可赵构找了各种借口不同意,还把坚决主张打仗的李纲一再贬职。岳飞等底层军官也因为发表抗金言论而受到压制。
宗泽曾是元帅府的旧臣,虽说他对赵构看得很清楚,可还是拼命地为其效力。他在给李纲的信里讲,和赵构来往时,就发现这人贪恋皇位权力,只图眼前安稳。但身为臣子,他也只得不断地尽到劝谏的责任。他提醒李纲别像东晋的祖逖那样,还期望赵构能离黄潜善、汪伯彦这类奸臣远一些。
赵构称帝后,头等大事便是确定宰辅人选,他只得重用呼声极高的李纲,以此暂且安定人心。但实际上,他打心眼里对李纲的抗金立场以及正直做派颇为反感,后来李纲直戳他的痛处,他更是对李纲痛恨到了极点。
从这些人物与事件当中,能够发现那时大宋的政局满是繁杂的权术谋略与无奈之情。不管是上层权力的争斗,还是下层将士的忠心效命,都成为了赵构刚即位时的关键内容。众臣舍命效忠的背后,一方面有着对大宋的浓厚使命感与责任感,另一方面也有着对赵构的无能为力。他们即便看清了赵构的本质,但在历史的浪潮之中,还是只得选择追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