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剧中弗兰克·塔松 从一位风度翩翩、备受欢迎的教育家变成了一位身陷囹圄、名誉扫地的犯人。这并不只是个人身份的降低,而是“教育偶像”的倒塌,有一次采访《坏教育》的采访,让许多人对美国的教育系统失去了信心。
弗兰克·塔松的案子并不复杂,电影也没有把焦点放在案子上,只是把这个复杂立体的人物,从他们的生活中,捕捉到了他们“坏掉”的原因。在弗兰克·塔松的带领下,罗斯林在十年内,从一所默默无闻的高中,成长为美国排名第四的私立高中,其天赋和实力,可见很一般。在这所大学周边的房产价格一路飙升,开发商和大学校长赚得盆满钵满,而他自己却只是个老师。
这种不平衡导致了弗兰克·塔松内心的不平衡,他觉得自己偷钱是天经地义。州稽核人员从来不来学校查看账本,学校董事会里的会计人员几乎没有什么用处,这些都助长了弗兰克·塔松的罪恶行径,同时也助长了他的贪欲。一桩几百万美金的消失案件,仅仅是因为一张20美金的银行卡被冒犯,就能得到一笔不小的财富,这样的诱惑一般人很难抵挡。
高中生芮秋,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调查“天空步道”项目的过程中,找到了的迹象,这是一种极大的嘲讽,也是一种美国缺乏有效监管的制度。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之所以失效和缺失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当时的追求利益的社会氛围所致。他的二号人物潘葛拉肯“东窗事发”,弗兰克·塔松威胁校委会,让他们不要将这件事公布出去,也不要报警,理由是这件事可能会对他们的经费造成影响。
在这个以功利为先的世界里,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人的思想,这一点的确值得怀疑。就像杂志社的总编辑提醒芮秋,杂志社的编辑,主要是因为在入学考试中,有一张漂亮的简历,也就是说杂志社的培养,离不开杂志社的“个性化”。从他那扭曲的表情来看,弗兰克·塔松似乎是在批评他,批评他这位一心想要将罗斯林推向全国最好的教育大师,批评他被金钱和贪婪蒙蔽了双眼,却又无可奈何的自己,弗兰克·塔松。
在这个唯利的世界里,在这个以竞赛为导向的世界里,弗兰克·塔松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加速”,直至最后失去控制。有两个场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事情被揭穿后,弗兰克·塔松脱光了衣服,带着自己的情人回到了自己的家,两人在一家酒吧跳舞,哪怕是在恐吓芮秋的时候,弗兰克·塔松第一次表现出了自己的狼狈和僵硬,在“爱情”面前,他褪去了所有的面具,只剩下了一种让人心疼的感觉。
弗兰克·塔松穿着一件牢房的衣服,从牢房出来,看见“高考”的消息后,他加快了脚步,想要摆脱悲惨的过往,想要实现梦想,想要“加速?”最后电影以弗兰克·塔松率领罗斯林高中获得美国高考冠军的虚构场景结束,在一片欢呼声中,摄像机给了他一个近距离的特写。
我们仔细地观察着他哭着、微笑着、扭曲着的脸,这正是弗兰克·塔松梦想中的一刻,但他并不想这样做。从一位野心勃勃的英文教师,到一位神奇的校长,再到一位被囚禁的学生,科瑞·芬莱塑造了一个弗兰克·塔松,一个可悲、可恨、可爱又可敬的人物。
儒者有继承先贤绝学、开天下和平的雄心壮志,而教育则是根据过去的经历,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未来,可以说是人类最大的事业。教育出怎样的人才,才能形成怎样的一个社会,而教育则是一个真实的社会的反映,同时也是一个“气象预报”。在这种情况下,《坏教育》对社会现状的描述就不那么令人愉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