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拥有600万粉丝的抖音网红“迅猛龙特蕾莎”(本名许锴蓥)以初试223分(管综140分、英语二83分)、面试85分、总成绩79.67分的成绩,出现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MBA非全日制项目的拟录取名单中,引发舆论热议。
据其自述,她为备考停播三个月,放弃百万直播收入,并通过“摄像头直播学习法”自我监督,最终以超国家线35分的成绩通过初试。复旦校方多次回应称,所有考生均按统一标准录取,过程“公平公正”。然而,这一事件仍将学术公平、流量与教育的边界等议题推向风口浪尖。
争议焦点:学术公平性与非全日制含金量
支持者:打破偏见,彰显努力价值
“实力派网红”的转型样本:支持者认为,许锴蓥备考期间停播、专注学习的态度值得肯定。其英语二83分的成绩在上海考生中属较高水平,初试总分223分在非全日制MBA考生中也属高分。网友评价:“能放弃百万收入备考,活该她成功!”
非全日制同样需过统考门槛:复旦大学强调,非全日制MBA与全日制考生需参加同一全国统考,复试流程严格,不存在“花钱买学位”。数据显示,复旦MBA录取率仅约20%,竞争激烈。
质疑者:流量是否影响学术纯粹性?
“镀金”动机与学术形象割裂:部分网友质疑,许锴蓥的短视频内容以娱乐为主,与学术研究关联度低,其考取名校是否仅为“人设升级”?此外,其本科院校(台湾淡江大学)及绩点未公开,引发对录取透明度的担忧。
非全日制MBA的“特权”争议:尽管校方否认,但公众对非全日制项目“门槛低”的刻板印象仍存。有观点认为,高学费(复旦非全MBA学费超50万元)可能间接筛选出经济实力较强的考生,形成隐性壁垒。
深层矛盾:流量时代的教育公平焦虑
公众对“资源置换学位”的警惕近年来,“明星校友”“企业家捐楼入学”等事件频发,加剧公众对教育公平的担忧。此次事件中,网友质疑顶尖学府是否被“流量资本”裹挟,成为网红提升社会认可度的工具。类似争议此前亦出现在“赵大肥自称靠关系入读华科大”等案例中。
“努力叙事”与“特权叙事”的冲突许锴蓥的逆袭故事被部分人视为“励志典范”,但其网红身份与高收入背景,也让普通考生感到“内卷加剧”的无奈。有评论指出:“普通人‘二战’‘三战’仍难上岸,而网红却能凭借流量光环快速突围,这种对比刺痛了公众神经。”
理性审视:如何平衡个体努力与制度公平?
程序正义需匹配实质透明尽管复旦强调录取标准一致,但具体评分细则未公开,导致公众对“面试85分”等主观评价环节存疑。专家建议,高校应进一步公开考核维度(如工作经验、学术潜力等),以消解“暗箱操作”的想象空间。
网红转型与学术价值的双向考验许锴蓥若成功入学,需直面学术研究与网红身份的双重挑战。此前,亦有网红考入名校后因学业压力退学的案例。公众期待其以学术成果而非流量热度证明实力,真正实现“破圈”。
非全日制教育的公众认知纠偏教育部早已明确非全日制与全日制学历的同等法律效力,但社会认可度仍待提升。此次争议或成为推动非全日制教育“去污名化”的契机,但需高校、企业、公众多方合力。
结语:流量与学术的“破壁”之辩“迅猛龙”考入复旦事件,本质是公众对教育公平性的一次集体审视。支持者看到个体的奋斗,质疑者警惕制度的漏洞。正如网友所言:“我们反对的不是网红读书,而是特权对公平的侵蚀。”
复旦大学作为学术高地,唯有以更透明的程序、更严格的监管回应质疑,才能维护教育神圣性;而许锴蓥们若想撕掉“花瓶”标签,也需以学术实绩证明——流量与知识,并非不可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