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的差距,造成了晚清的败局

火山口的普林尼 2023-10-21 15:23:03

耳目闭塞,对世界一无所知,误解世界,使得大清错过了一系列变革的机会,最终屡战屡败

错位认知

实际上,“闭关锁国”也并不是绝对的,还是有广州这这样的地方一直处于开放口岸的地位,1757年,清政府撤销了其他的开放口岸,限定广州为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

因此,广州在这个过程中,就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正规管理制度与非正规的文化、习惯乃至生活方式,被称为“广州体系”

然而清政府却并没有利用这个“广州体系”,加深对外来事物的认知与了解,相反,对海外商人限制诸多,规定他们只能临时居住,严格限制活动范围,不允许国人教他们学习中文,贸易完成之后必须立即离开等等

然而这些外国商人和传教士,却在各种有限的条件下,了解大清。他们在广州创办报纸,定期出版刊物,以商业信息为主,也刊登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信息资讯(这些不用说,自然是被清政府置若罔闻)

可相反,这些商人和传教士,却不断地在报刊中刊登介绍大清政治历史、社会文化、博物地理的相关文章,并且做了详细的介绍与分析,对大清的政策也会进行详细的讨论与分析。美国传教士卑治文创办的《中国丛报》就是这样典型的“汉学刊物”

久而久之,外商对了大清就有了相当深入的了解,这些刊物,在广州多数是免费的,可以自由领取,早已成为外商的必读之物。然而清政府的官员与“读书人”对此向来不屑一顾,导致无数重要的信息被忽略,对即将发生的战争,自然也就没有充足准备。

再来看看马嘎尔尼使团,本是借着给乾隆皇帝祝寿的名义,试图打开中国市场,并在中国首都建立经常性驻外机构,为了这趟出使,英国方面备下厚礼,展示了工业革命之后的种种成果。

可是在根深蒂固的“天朝上国”观念影响之下,清政府,仅仅是把英国的来访,当成因仰慕中华文明、诚乞教化而飘洋过海来为大清皇帝纳贡祝寿,主动成为大清的藩属国。

更有甚者,翻译英方有关信函的时候,理所当然地用自己习惯的话语体系,译成藩王向宗主国朝贡的国书“素沐皇仁,今闻天朝大皇帝八旬万寿,未能遗使进京叩祝,我国王心中惶恐不安。今我国王公选妥干贡使马嘎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双方在礼仪问题上,争执不休,乾隆皇帝得知英国没有成为藩属国的意愿之后,大动肝火,将使团驱逐。至于那些极具代表性的工业革命成品模型,仅仅被当作新奇的玩具,丢进仓里吃灰了。

与之鲜明对比的是,马嘎尔尼使团,在离京之后,别有用心地不走海路,而走内陆到达广州,用超过半年的时间,对大清进行了一番实地考察,使团中专业人士众多,各司其职,政治家、科学家、机械师、医生应有尽有,他们从不同领域,对大清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细致考察。

这次考察,全面推翻了几百年前马可波罗使团得出来的结论,他们全面地评估了大清的政治经济、规章制度、风俗民情乃至地形地貌,更不用说军队武备方面了,甚至细致入微到将纤夫拉纤时期的民谣,都用五线谱记录下来。

得出的一致结论是:大清,至少在过去的150年中没有进步与发展,甚至在倒退,与工业革命下日新月异的欧洲比起来,实际上退化成了半野蛮人。

不用说,在情报战方面,大清暴露在强敌面前的是一片大透明,而对来犯之敌,却是一无所知加上一些荒唐可笑的认知。

军备荒漠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句诗,是对鸦片战争前几十年,大清的海防边患最好的写照了。可惜的是,当时自上而下的官员,面对远渡而来,明晃晃的大炮和日渐由蒸汽动力推动的舰船,熟视无睹。

18、19世纪之交,海盗猖獗,所以远渡广州的商船,都带有很先进、攻击性很强的武器。可以称得上就是当时世界上先进海军的博览会了。这些武器是全部公开的,清政府海关官员,也可以随时查验。

但是这些官员,丝毫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也是由于天朝上国静待蛮夷之邦朝贡的观念根深蒂固,他们根本没有去想过这些船只上的武器有可能带来的威胁。每次查验的时候,仅仅笼统登记枪支、大炮、刀剑的数量,对于口径尺寸、武器性能,丝毫不关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东印度公司船只上面,装载的武器性能越来越强大,大炮射程与威力都与日俱增,可以在远处发射,将大清在珠三角地区的任何防御外墙夷为平地。

除了武器之外,西方的航海设备也越发先进,新的航行表、导航仪以及伸缩式望远镜的出现,大大提升了海军在战争中的侦察与瞄准能力。

鸦片战争爆发前十年,英国海军的两艘蒸汽船曾经到达广州、澳门附近的海域航行,引得数百当地军民驻足观看,大家对那种不需要风吹,不用划桨的船分外好奇,但这也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人意识到战争的迫在眉睫,更没意识到这种庞然大物会在战争中有多大威力。

战争开始之后,不用说,在敌人一无所知,装备代差面前,清军水师自然是不堪一击。往往英舰尚在清军的射程之外,就可以将清军的舰船以及岸上的炮台一并击毁。

吴淞口之战中,蒸汽军舰“复仇女神号”拖曳轻型护卫舰,到达战略要地之后,就放下缆绳,对清军发动猛烈进攻,吴淞口是清军防卫非常严密的地方,提督陈化成也浴血奋战,丝毫没有退缩半步,然而要塞还是几个小时便失守,陈化成以身殉国。

精心备战之处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一些武备废弛,贪生怕死之流守备的地方了。个别将领还认为英军的坚船利炮不过是巫术,用便溺器物组成的法器便可破巫术,这样布阵的结局,自然不用说。

即使是像林则徐这样的“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也一度误认为英国人膝盖没法弯曲,所以几十年前才不愿意下跪,只要诱英军上岸,近战,无法弯曲膝盖的英人,必然吃大亏。

这样荒谬的判断,自然也是完全错误的,清军在新式步枪和线列战阵面前,兵败如山倒,陆战也没占到丝毫便宜。

缺乏对世界的认知,导致整个满清,上上下下,对来犯之敌一无所知,对潜在的危险丝毫没有意识。即使是开明的有识之士,也受到当时的局限性,做出了不少错误判断。当然这不能怪他们,不能苛求任何人在一个造就愚昧的时代成为开天眼一般的圣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