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无数文臣武将,为了挽救即将倾覆的王朝,倾尽自己的一生。有这么一人,忠心耿耿,军纪严明,能征善战。在对付农民军的战争多次以少胜多,全歼对手,李自成都几次被他打得全军覆没。他就是大明最后一位栋梁之才——孙传庭
结局却是在与农民军的决战中战死沙场,《明史》载:传庭死,关以内无坚城矣。那么为什么李自成多次全军覆没之后再度卷土重来最终获胜,而常胜将军孙传庭最终兵败生死呢?
崇祯九年,孙传庭就任陕西督师,这正是流寇聚集之地。当时的闯王高迎祥坐拥数十万大军。不少明军望风而逃。而孙传庭毫无惧色。用自己的方式来对付流寇,首先,孙传庭为了避免军民疲惫,拒绝“十面张网”的联合作战策略。而是散出自己的家产,在陕西榆林一带募兵。
众所周知,榆林民风彪悍,素来有当兵的传统。当年一统六国的大秦铁骑多出于此,加上许多前来应征的都是亲戚,动员能力极强。并且孙传庭的战法十分先进,配备大量火器,甚至将火器装配在战车上,用来对付骑兵,足以号称那个年代的坦克。加上孙传庭军纪严明,军队中从无涣散溃逃之人,更甚的是他爱兵如子,从未拖欠军饷,一支铁军就此诞生。这支军队号称“秦军”,是当时关内最强的作战部队。
当年,闯王高迎祥妄图从子午谷进军,孙传庭以逸待劳,设下埋伏,全歼高迎祥部。两年之后,李自成进兵陕西,孙传庭在潼关一带设下埋伏,同时孙传庭深知农民军中有很多是非战斗人员充数,便让手下部队多面出击,李自成大败,仅剩18骑逃走,孙传庭进一步追击的时候,崇祯帝因为东北局势紧张,将孙传庭部调走。一切,从这里发生了反转。
孙传庭到京城时,与主和派发生了矛盾,未获得崇祯皇帝的信任。但崇祯帝却要求将“秦军”留下保卫京师,孙传庭未获得公正待遇,苦心经营的军队都被他人所用,为此他忧愤万分,以致耳聋。一年之后,由于被杨嗣昌百般阻扰不得面见皇帝,愤而辞官,却被进谗言以至于下狱。
这位常胜将军的悲剧就在于完全不懂得政治斗争,他能够在沙场上百战百胜,却在朝廷上所谓的“自家人”面前输的一无所有。
崇祯十三年,河南大饥荒,李自成又卷土重来,难民踊跃地加入了李自成的队伍。农民军势如破竹。明军连遭败绩,两年后,李自成直逼开封。崇祯帝不得不起复孙传庭,入河南与农民军作战。
孙传庭按照崇祯的秘旨,除掉了通敌的贺人龙。但此时孙传庭所率领的军队已不再是铁军“秦军”。即便如此,孙传庭凭借自己的临场指挥能力,依然凯歌连奏。但是左良玉率领的湖广军却不协同作战,导致农民军钻了个空子,孙传庭部损失惨重。天公又不作美,连日的大雨,明军补给也无法跟上,一时间军心涣散。
崇祯帝此时还下令孙传庭急速进军,农民军虽然输了几阵,但是毕竟人多势众,尾大不掉,孙传庭部却是每况愈下。孙传庭不得不放弃河南,回到陕西休整。
一年以后,孙传庭部实力有所恢复,并且锻造大量火器装配战车,农民军也很快攻入陕西,双方在郏县展开决战。一开始,孙传庭的火器营一马当先,发挥出了极强的战斗力,农民军节节败退,但是在追击农民军的过程中,却又一次遭遇大雨,粮草供应又成了极大问题。
此时,李自成的军师刘宗敏献策下战书麻痹明军,终于,明军饥渴难耐,在打通粮道的过程中发生严重分歧,李自成乘机进军,火器营全军覆没。郏县之战以农民军的获胜而告终,自此大明关内军队彻底无法对抗农民军。孙传庭只得退守潼关,可此时崇祯竟然还要求主动主战,最后的家当也做殊死一搏,孙传庭不得不从,很快,明军兵败,李自成攻破潼关,孙传庭壮烈殉国。一年以后,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煤山自尽。
我们不难发现,李自成虽然失败了那么多次,但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在他那。明朝末年,吏治腐败,天灾横行,朝廷还不断向农民征税,为了抵御清军的进攻,征辽饷,然而关外接连的惨败,导致财政越发崩溃,恶性循环,兵和钱,都是越打越少。
关内军队连军饷都拿不到,许多士兵也加入农民军的队伍中。起义军的群众基础是巨大的,也是源源不断的就算李自成战死,还会有张自成,王自成站出来领导
再者,李自成喊出的“闯王来时不纳粮”口号,获得了大量民众的支持,农民军补给完全不成问题。反观明军,甚至由于武备废弛,装备与农民军比起来也完全是劣势,更不用说,所谓的农民军里面还混杂了很多拿不到军饷的明军,战斗力非同小可。
而孙传庭的失败,不是他能力的问题,实在是王朝气数已尽,加上政敌对他的打压,崇祯帝在战略上的错误指挥,这些都是他无法改变的。
所以大明最后的栋梁也只能为王朝续命几年,无法挽救王朝覆灭的命运。正因为此,孙传统一次也不能失败,然而,那次失败,是迟早要来了。
有崇祯在多少忠臣名将都不够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