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包子是馒头的升级版?历史真相让人惊掉下巴——包子才是老祖宗,馒头反而是“删减版”!从三国时期的血腥祭祀,到南北方的命名大战,再到Z世代的猎奇脑洞,这块面皮包馅的吃食,藏着中国人对食物的顶级智慧。
1
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孟获时,当地人坚持用活人头祭祀河神。诸葛亮不忍杀戮,便命人以面皮包裹牛羊肉,捏成人头形状替代,取名“蛮头”(后雅化为“馒头”)。这带馅的“馒头”实为包子鼻祖,直到宋代才出现“包子”一词。
宋朝皇帝赏赐的“金珠包子”,实际是面皮包裹珠宝,而“太学馒头”则是国子监学霸们的早餐;
唐代的“蟹肉馒头”“鱼肉馒头”与今日常见的小笼包无异,诗人白居易还为此写过“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的诗句。
到了清代大分流:北方将无馅称馒头,有馅称包子;江南至今保留古称,生煎包叫“生煎馒头”,蟹粉汤包叫“蟹粉馒头”。
2
稍微科普一下下:
狗不理包子必捏18道褶,象征“十全十美”,内里塞整只海参的山东大包更是豪横。
无锡小笼包皮薄至0.8毫米,22道褶误差不超0.5克,收口如莲花绽放。
早茶菜单上既有叉烧“包”又有奶黄“馒头”,甜咸通吃谁也不得罪。
3
年轻人正在重新定义包子的可能性:
螺蛳粉馅、火锅底料馅辣到涕泪横流,苏州某网红店推出“折耳根包子”引发猎奇打卡潮。
温州“卡通馒头铺”推出小熊猫肉包、橘子包,甜菜根染色的粉红猪鼻包成幼儿园门口社交硬通货。
写在最后:
从祭神到干饭的阶级逆袭,包子这辈子经历过三次华丽的转身:
三国时期:代替人头祭鬼神,吓得孟获直呼“丞相仁义”;
宋朝翻身:成为国子监学霸早餐,连宋仁宗都赞“太学馒头甚美”;
现代日常:山东大汉发明“海参包子”,无锡老师傅钻研“克重美学”,吃包子成了行为艺术。
说到底当你在上海弄堂买“蟹粉馒头”,在青岛夜市啃“海参包子”,咀嚼的不只是馅料,更是一部活着的中华食典。下次听见南方人管包子叫馒头,别急着嘲笑——他们守护的,是连《诗经》里都找不到的文化密码。
每日手工分享
你的每个【点赞👍🏻】和【在看】
我都当做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