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队伍中影响力多大,周恩来回忆一件事说明:性格决定命运

古往今来聪聪谈 2023-11-11 06:55:01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聪聪

编辑|聪聪

前言

细节决定成败,性格决定命运。

这句话可以适用到每个人身上,伟人毛主席也不例外,无论是在当时的部队里,还是在现在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伟人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成就,并且带领国人建立起一个全新面貌的中国,除了和他饱读诗书、文韬武略有关以外,和他的性格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一点,和他一起并肩作战了半个世纪之久的周总理是最有发言权的,革命一开始,周总理在党内的地位是比毛主席要高的多。

可在结识毛主席后,周总理深深的被他那骨子里透露出的大将风范和人格魅力所折服,甘愿去做主席的左膀右臂。

晚年的周总理,在回忆往事时说到过这样一件事,再次有力的印证了毛主席在部队里的影响力,对于毛主席的这些事迹,许多人也不由得发出感叹:“性格决定命运”。

那么,这件事究竟是什么?主席身上又有着那些可贵的品质?又是什么造成主席这样的性格呢?

部队的“定心丸”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党一直在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摆脱战火,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努力,通过积极的进行和谈来避免内战的发生,可国民党当局却不这样想。

蒋介石表面上和我党进行谈判,实际上早就在为发动战争做准备,自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集结22万大军向中原解放区发动突袭开始,长达三年的内战由此爆发。

到了1947年,蒋介石把进攻的重点放到了陕甘宁边区,而其中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党中央的所在地延安,为了一举消灭我党的首脑机关,蒋介石也可以说是下了血本。

一共派遣了共34个旅25万人的部队来进攻,不过,国民党这边的进攻命令还没下达,其要进攻延安的消息就已经被我党强大的情报网传递到了延安,以便延安的军民早些做好应战的准备。

可当时驻守在延安的部队只有不到三万人的西北野战军,即便解放军的战斗力比国民党军队要高的多,但面对如此大的兵力悬殊,还有延安百姓们的安稳生活,还是要进行一番深思熟虑的思考才能做出下一步的具体计划。

毛主席考虑再三,最终做出了撤出延安的决定,要知道,当时的党中央已经在延安设立了十多年,在这里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此时选择撤退是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能做出的决定。

当时基层的许多战士一听说要撤退的消息都表现的十分失落,他们都不想离开这个已经生活了十几年的地方,都已经抱好了和敌人拼死一战的决心。

可一听说是毛主席做出的决定,也就没有再展现出过多的不满情绪,乖乖的去准备撤退的相关事宜。

如此大规模的撤退行动很快也被蒋介石闻到了味道,派出了四个旅的兵力对解放军进行阻击和追赶,只可惜天公不作美,撤退的道路上,下起了连绵不断的雨,导致山路变得十分泥泞,严重耽误了大部队撤退的速度。

这样走走停停的过程让所有的战士都显得疲惫不堪,再加上后面还有追兵在紧紧跟随,距离近到连敌人的火把都能看的见,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一场恶战,紧张的气氛开始在解放军部队中弥漫开来。

可这时毛主席的一番话却成了一股清流,给部队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这个雨下的可真是时候啊,这下延安的百姓们不用担心收成了。”

战士们一听到这话,都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收成如何这件事上,把原先的焦躁情绪全部抛之脑后。

同时,战士们看到毛主席此时淡定自若、乐观的情绪也明白了这场雨和危机没什么大不了的,是一定能过去的。

这时有一位战士突然说了一句:“有主席在,我们还怕个啥”紧接着,又有战士附和到:“对啊,有主席在这,没什么过不去的难关”。

正是主席当时那平和和乐观的心态,影响了整个部队的情绪,稳定了军心,消灭了部队里的消极情绪,才完美的完成了撤退的任务。

除此之外,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之前,毛主席的性格也对他在部队里的影响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目光长远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当时的美帝国主义不顾中国外交部的严正警告,执意在中国的东北地区派出侦察机,甚至还对鸭绿江两岸的百姓投下了炸弹,严重威胁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不要对于出兵给予美帝国主义回应成了一个两难的问题,不打的话,美国很可能对在占领朝鲜之后进一步对中国发起攻击。

打的话,就意味着要和当时世界上装备最强,同时机动性最强的美军站在对立面,一旦惹急了美军,中国说不定会上演和广岛和长崎一样的结局。

更加糟糕的是朝鲜的“老大哥”并不打算掺和到这件事中,只有中国和朝鲜两个国家去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军。

在朝鲜当时的领导人金日成的求助下,还有东北边境不断响起的轰炸声的驱使下,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了最后的决定——抗美援朝。

在毛主席看来哪怕对手十分强大,哪怕对手有原子弹,也不能让他站在中国的头上欺负我们,就算是用手榴弹,也要让美军认识到中国不是好惹的。

事实证明,毛主席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以及他的深谋远虑为新中国提升在国际上地位起到和捍卫领土完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实,毛主席身上的“性格影响命运”早在其还是一位学生期间就展现了出来。

字里行间透露出豪迈洒脱

1917年的一天,主席和他的好友萧子升开启游学活动,为了不给家里造成不必要的负担,两人一路上的生活过的十分疾苦,就靠着变卖一些书法字或者是作诗度日。

这天,两人游历到了一个名叫密印寺的地方,这座寺庙在当地十分有名,于是主席和萧子升就想着前去拜访一下,顺便看看能不能在此借宿一晚。

可当时的负责接待的小和尚看到两人寒酸的穿搭以后直接连门都没有让他们进,更不要说拜访方丈了,

一开始,两人不断的恳求小和尚通融一下,但并没有什么效果,情急之下,主席想出了一个办法。

主席和萧子升两人的名字分别在纸上写了下来,让小和尚交给方丈以表诚意。

可没想到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靠着那张纸条,两人竟然真的进入了密印寺,见到方丈以后,方丈所说的话似乎预示着主席的未来。

主席和萧子升见到方丈以后,正准备进行自我介绍,谁知这时方丈却先开了口,直接对着两人将名字匹配了起来。

虽然只有两个人,完全可以凭借运气去正确的猜出,但是从方丈笃定的眼神看上去,他一定是有其判定的依据。

主席好奇的询问了方丈判断的依据,可方丈却说是从字迹上判断出来的,因为毛主席在纸上写下的名字苍劲有力,颇有大家风范,而对比下来,萧子升的就显得有些小家子气。

同时,方丈还毫不吝啬的说出的对毛主席的看法,觉得凭借他的性格日后肯定会大有作为,事实证明,这位德高望重的方丈眼光的确十分毒辣,毛主席的确成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人。

至于毛主席为什么会有着这样的性格,和他从小的生活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

反抗家庭到推动革命

主席在童年时期的家庭条件不算太差,其父毛贻昌早年间通过自身的奋斗摆脱了贫困,让主席在年少时能够保障吃饱穿暖这些基本的需求,同时也有条件让家里的孩子们都上私塾。

但在毛贻昌看来,读书只需要学会最基本的识文断字技能就完全足够,根本没必要继续深造下去,要想填报肚子还是要去学习一门技术,但主席小时候并没有这样想。

在完成父亲安排的家务话以后就会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劳作时还要面对父亲严厉的监工,主席后来也回忆说:

“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账,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

因此,主席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不怕艰难以及乐观的性格,否则的话,早就被父亲的高压管理折磨的十分痛苦了,同时,对于广大农民的生活他也有了真实的体验。

结语

作为新中国的建设者,毛主席除了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敬仰以外,其身上那些不怕困难、眼光长远等优良品质也值得我们去学习,进而去拥抱更加美好的未来。

阅读此文后烦请您关注+评论,方便剩下后续事件有新的进展能够让您迅速关注到
29 阅读:2137

古往今来聪聪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