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出席美国前总统里根葬礼的李肇星,在飞机上看到了一副熟悉的面孔。
此人两鬓斑白,留着一副“地中海”的发型,额头前有一块红色地图般的胎记。
当这位老人转身过来,李肇星很快认出了他的真实身份:戈尔巴乔夫。
两人在飞机上热烈地攀谈起来。
而当李肇星询问戈尔巴乔夫:“中国人民很好奇,强大的苏联为什么会走向解体?”时,戈尔巴乔夫神色凝重地说:“因为苏联没有个邓小平!”
今天小昂就带大家一起了解苏联解体背后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给【之昂阁】点点关注,既方便回顾往期精彩,又不会错过最新内容。
晚年的戈尔巴乔夫,为何钦佩邓小平在同李肇星进行交谈时,戈尔巴乔夫曾无比感慨地说:“在所有国家的一众领导人里,我最钦佩的就是邓小平先生,苏联会解体,就是因为少了我们自己的邓小平!”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戈尔巴乔夫会对邓小平有如此强烈的仰慕之情?
如今的人们,在回顾苏联解体的历史时,经常会把苏联的失败归咎于未能改变“斯大林模式”的身上。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1987年,戈尔巴乔夫领导下的苏联,曾效仿中国1978年的改革开放,试图开展一场经济的自救运动。
此时距离戈尔巴乔夫上台,仅过去了两年的时间。不难看出,这位苏联年轻领导人身上试图改革的一股锐意。
1987年7月,在戈尔巴乔夫的推动下,苏联通过《国营企业法》,批准企业可根据市场需求,而非国家计划确定产量,由企业自负盈亏。
一年之后,戈尔巴乔夫又积极推动《合营法》,批准私有资本进入企业,苏联一时间出现了大批合营的餐馆、商店和工厂,国企“一家独大”的局面被彻底打破。
据李肇星回忆称,1988年他跟随同事一起访苏,见苏联满大街都是对改革的宣传,苏联老百姓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探讨尤为热烈,希望苏联也能做出相应的改变。
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戈尔巴乔夫这场轰轰烈烈的经济改革,最终走向了失败?
经济改革失败后,苏联为何踏上解体歧路锐意进取的戈尔巴乔夫,虽然极力想要改变苏联的经济现状,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经济体制僵化,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问题已十分严重。
据苏联公布的历史资料显示,1982年,苏联的钢铁、水泥、煤炭等重工业产品产量,均超过美国。
可在衣服、面包等轻工业产品上,苏联的产量始终走低,人均轻工业产品占有量仅有美国的20%。
李肇星回忆称,他在1988年访问苏联时,惊讶地发现苏联的家电城里,卖的都是画质还不如中国的黑白电视机。
热心的苏联人见到李肇星打量电视机好久后,便劝说他:“您可千万别买这个,苏联的电视机,都是给敌人生产的。”
早在1985年,苏联的《真理报》就曾批评苏联电视机低劣的质量:20世纪80年代,苏联总共制造了226万台电视机,跟电视机有关的火灾报告就多达2126起。
苏联轻重工业的严重失调,从这几件小事中可见一斑。在这种畸形的经济体制下,苏联的经济发展成果只能“国强”,而不能“民富”。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之处,就在于他仅在意对苏联国家经济制度的调控,而未留心到苏联的产业结构失衡。
加之戈尔巴乔夫在推行“市场化”改革后,部分国企短期内过分追求市场利润,倾向于在自身生产能力范围外生产,以及更多生产高质量、高价格的产品,这就导致一些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无法得到充分满足。
如此一来,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岂有不走向失败的道理?
见经济改革毫无门路,戈尔巴乔夫又在苏联底层的一片抱怨中推出了“新思维”,开始从政治改革中寻求出路,以平息人们对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的不满。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其中就包括对内减少苏联对加盟国的限制、效仿西方模式建立多党制,对外同美国签署《中程核力量条约》,从阿富汗撤军。
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改革”的消息一出,立即引爆了苏联国内外的舆论,苏共内的保守派开始对戈尔巴乔夫产生强烈不满的情绪。
据李肇星回忆称,得知戈尔巴乔夫即将进行政治改革的胡耀邦,都忍不住评论道:“苏联的改革,不先让老百姓得到经济利益上的实惠,却先冒失地搞政治改革,这样下去迟早会出乱子。”
1991年,胡耀邦对苏联改革的评论终成现实。在苏联保守派发动“819”兵变失败后,苏联的大权很快落入民主激进派头目:叶利钦的手中。
1991年12月25日,随着苏联的“工锤镰刀旗”在克里姆林宫外的寒风中缓缓落下,红色帝国和横跨半个多世纪的冷战时代,彻底划上了句号。
苏联的解体,让戈尔巴乔夫从此背上了“叛徒”的骂名。
可是,戈尔巴乔夫真的应该为苏联的解体承担全部的历史责任吗?
苏联的失败改革,给中国什么启示李肇星回忆称,他做外交部长的这些时间里,曾请教过30多个国外领导人对苏联解体的看法。
其中,人们分析苏联解体原因的答案各式各样:有人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操之过急,有人认为苏联解体是法制不健全所造成的结果,还有人鞭辟入里地回答道:“苏联的经济比美国落后,但苏联高层官员的轿车,却比美国高层官员要好得多。”
李肇星终其一生,都在探索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以及苏联解体究竟能够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启示,但直到他遇见戈尔巴乔夫后,才意识到:这位眼前历经风霜的老人,绝非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
对于戈尔巴乔夫来说,年轻时的他有信仰,想要改变苏联,只是错误的改革方式,让他在1990年彻底失去了对苏联的控制,最终导致了难以挽回的局面。
其中,戈尔巴乔夫最大的失败,莫过于未能从始至终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开辟出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用所谓的“人道”,取代了“科学”。
这就注定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去了一面中心旗帜,左右摇摆、朝令夕改只会加剧国内局势的动荡,而不会改善苏联人民的生活。
苏联的失败,只能证明社会主义某一种模式的失败,而无法证明社会主义道路的失败。
也正是因为苏联的倒下,才让中国今天恪守的道路和获取的成就,显得弥足珍贵。
尽自己未尽之心愿,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戈尔巴乔夫没做到的,邓小平却做到了,或许这就是他晚年钦佩邓小平的真正原因。
参考资料:
西宁晚报:2013年12月20日:李肇星新书曝外交秘事:戈尔巴乔夫最敬佩邓小平
人民网:2012年05月14日:苏联解体警示:大是大非摇摆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