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病最新临床研究成果,与疑难问题解决!

细胞界 2019-12-28 22:53:20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强大的自我更新、高度增殖与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特定群体,干细胞通过分裂维持自身细胞群的大小,且进一步分化成各种不同的组织细胞,来满足身体各个组织的需要。

近年来研究发现,将干细胞分离后移植到肝内,可分化为有功能的实质细胞,替代受损的肝细胞,重构肝脏的结构和功能,为干预终期肝病提供了新的方向。

干细胞移植成为干预终期肝病的新办法

肝硬化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肝病,该病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目前,肝硬化的传统干预主要采取维持和支持疗法,生物人工肝受到肝细胞来源的限制,无法在临床发挥作用;而原位肝移植,但由于供肝缺乏、费用昂贵,且存在免疫排斥,也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

近年来,干细胞的分离和体外培养技术日渐成熟,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因此,干细胞移植逐渐成为干预终期肝病的新方法,其优势在于效果显著、操作简便、损伤性小且不良反应少,使得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研究证实干细胞移植干预肝病效果明显

研究发现,干细胞不仅能直接分化为肝细胞,而且能够增强肝脏的血管生成和结构重构,促进内源性增殖,修复损伤细胞,为受损细胞提供修复的微环境,从而达到改善肝纤维化的作用。

近期研究证实,50例肝硬化患者通过干细胞移植临床试验证实,干细胞移植干预肝硬化不仅可分化为肝细胞,且具有向病灶部位迁移,达到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有研究也证实,利用干细胞移植20例肝硬化患者采取经肝固有动脉、门静脉和静脉输注干细胞,移植术后3个月发现,患者肝功能明显改善,腹腔积液减少率为75%,乏力好转率为80%,肝病面容、肝掌及蜘蛛痣减轻率为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还有研究证实,通过对86例肝硬化患者采用干细胞移植,术后16周肝脏较大截面积及肝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尤其血浆白蛋白水平明显升高,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干细胞移植干预可有效修复肝损伤。目前,大多数研究尚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干细胞移植六种途径

目前利用干细胞移植干预肝硬化有六种途径,分别是:经外周静脉移植、门静脉移植、肝动脉移植、肝内移植、腹腔移植和脾内移植等多种移植途径,已开展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认为,移植部位越接近门静脉,移植的干细胞就越能更好地进行增殖和分化。

1、外周静脉移植:干细胞可以通过静脉输注达到受损或炎性组织。此种方法操作简单、创伤小,主要用于不能耐受其他途径的患者。

2、门静脉移植:有利于干细胞分化及存活;且门静脉移植创伤小、无辐射,移植后无需加压包扎,患者耐受性好,费用低。

3、肝动脉移植:采用血管介入技术进行干细胞移植。此法操作简单、创伤小,直接达到肝脏内部,使肝内干细胞浓度迅速达到峰值,从而达到较好的干预效果。

4、肝内移植:经皮肤穿刺将干细胞直接注射到肝脏。此法只适用于局部病变与弥漫病变者,需要多点注射,但由于会而增加出血风险,目前尚未见临床应用。

5、脾脏移植:脾窦巨大的储存量有利于移植细胞的存留,同时具有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因此,脾脏可能成为外源干细胞理想的移植部位。

6、腹腔移植:由于其操作技术简单易行,且无空间限制,移植于腹腔内的肝细胞距离更接近肝脏;但移植的细胞进入受损肝脏的细胞数较少,效果有待考证。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正在陆续开展干细胞移植干预终期肝病,因其具有独特优势,使之在干预肝病方面突显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目前大量实验证实,干细胞可在肝内存活、转化为肝实质细胞并发挥作用。但干细胞移植剂量、时间、移植次数、途径、移植的条件和适应症尚无统一标准,这些均是下一步研究中需要观察和解决的问题。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感谢你的分享、留言与点赞!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