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未成年人的成长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之一。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那真是社会的热点、痛点和焦点。但所幸,我们这个民族有一个优点,就是不管自己再苦再累,都把未成年人的教育摆在首位。社会、学校、家庭都是如此。除非是真的没有办法了,否则,从不轻言放弃。
在农村,有一个很有用,也很令人感动的办法,就是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家庭条件缺失时,亲人跟上;亲人们也无力时,家族跟上;家族都无力了,就乡邻全体出力。
在毕节的农村,有许多这样感人的故事。
就说今年奥运会十米气手枪金牌得主谢瑜吧。据有关媒体介绍,他的父母外出打工,在毕节当老师的叔叔把他带到毕节来读书,并支持鼓励他学谢击,才有了今天的辉煌成就。如果没有他的叔叔,他可能就与村里的小伙伴们差不多了。
而谢瑜的叔叔,据说也是当年谢瑜的父亲和姑姑支持读书,才得以到毕节当教师,有稳定工作,才有能力把侄儿女带到毕节读书的。
在毕节,这样的家庭比比皆是。父母把大的孩子抚出来,有工作或进城了。这个大的,不论是哥还是姐,都会把弟妹或侄儿男女带到城里或他们工作的地方读书。大的拉扯小的,一代拉扯一代,就这样无私的付出。把一个家庭或家族的教育帮衬起来。
还有就是团结家族的力量抚育族中子弟。特别是生活困难时期,这种方式的作用更为明显。在家乡,有一个显赫的家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家族中外出读大学、工作、当官的人陆续不断,有许多当了厅局级干部,部级干部也有,处以下的更多。据说,他们家族有规定,不管谁家的娃娃,只要读得到书,不论读到哪一级,都是整个家族共同抚育。
还有的地方是全村抚育未成年人的。这样的地方通过村规民约等方式,约定村里的孩子,只要能出去读大学的,由村里牵头来抚。
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这种通过集团式抚育未成年人的方式越来越弱化的。但在农村有的家庭、家族和地方,依然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