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羕:我老二;廖立:我老二;李严:我老二;杨仪:我才是老二

群众魏蜀吴史 2024-03-15 13:09:08

我是三国路人甲,专注三国史。跟着我,一起聊三国

季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丞相诸葛亮病逝北伐前线。丞相长史、绥军将军杨仪带领大军安全返回,又因他讨杀魏延,因此自认为当继诸葛亮后执掌朝政。不想诸葛亮已有密奏,令蒋琬接任,杨仪由此常现忿恨,后更出言表示如果当初带军投魏,何至于此?朝廷因此废杨仪为庶民,并流放汉嘉。不想杨仪到流放地,依然言辞激烈,上书诽谤。朝廷再下旨缉拿,杨仪畏罪自裁。

一、弃曹归刘

杨仪,字威公,襄阳郡(治襄阳,即今湖北襄阳)人。

史书称,杨仪在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年),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背叛傅群投靠襄阳太守关羽,被关羽任命为功曹(参见)。

如果考察一下汉末三国时荆州刺史(州牧)的迭代,可以大致知道杨仪的任职时间。

汉荆州刺史部下辖南阳、南郡、江夏、长沙、桂阳、武陵、零陵七郡,汉末荆州刺史本来是王睿,治在汉寿(今湖南汉寿)。但王睿后被长沙(治临湘,即今湖南长沙)太守孙坚逼杀,刘表继任,移治所于襄阳。

曹操南征荆州,刘表病亡。赤壁战后,荆州三分,再经刘备占荆南四郡、周瑜攻南郡、刘备借南郡、孙刘湘水划界等事件,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江夏、桂阳、长沙归孙权,南阳和从南阳分置的襄阳、南乡归曹操,是谓荆襄九郡。

初时刘备表刘表之子刘琦为荆州刺史,治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刘琦亡后,刘备被推为荆州牧。刘备入主益州,荆州方面交由关羽镇守。而曹操方面,则以李立为荆州刺史,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

刘琦后被刘备表为荆州刺史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方面的荆州刺史为傅群。建安二十四年(218年)则为胡修。后胡修投靠关羽,曹操方面以曹仁行征南将军镇守荆州。关羽北伐被杀后,孙权全据荆州南部,后被曹操表为荆州牧。夷陵之战时,荆州牧由陆逊担任。

也就是说,杨仪是在建安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216—218年)间从傅群处投靠的关羽,而后被任为功曹。

后来,关羽派杨仪为使入成都(今四川成都)晋见刘备,也因此杨仪躲过了襄樊之战后的惨烈。

刘备见到杨仪,与他共论军国大计、政治得失,对杨仪大为欣赏,就辟他为左将军兵曹掾。左将军府,正是刘备据有荆益二州后借以开府治事的管理机构。兵曹掾,则负责兵事器械。

也就是说,杨仪是以总后勤部部长的的身份,进入刘备集团核心圈的。而他的成败,也将由此展开。

二、不睦文武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与曹操争夺汉中获胜后,在沔阳(今陕西勉县)进位为汉中王(参见)。杨仪于此时升为尚书,就是进入汉中王府办公室工作。

杨仪在尚书任上不睦于刘巴

先主章武元年(221年),称帝后的刘备东征孙权。杨仪此时却与他的顶头上司尚书令刘巴闹别扭,被刘备一怒之下,改杨仪为弘农太守。弘农郡治弘农(今河南灵宝),处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和长安(今陕西西安)两都之间的要道,但当时在曹魏辖下,因此杨仪这个弘农太守只是遥领。换言之,就是个虚职。

刘备兵败夷陵后,于永安(今重庆奉节)去世,后主刘禅继位,改元建兴(参见),丞相诸葛亮开府治事。

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南征,以杨仪为参军,署丞相府事(参见)。也就是说,诸葛亮在出征时,将整人后方全权委托给了杨仪。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兵进汉中,准备北伐。杨仪随军至汉中前线。建兴八年(230年),杨仪升长史,并加绥军将军。

在诸葛亮屡次兴兵北伐时,杨仪都帮忙规划,并负责粮草筹备。杨仪做起这些工作来,“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就是不用过多思索,“啪啪”算盘珠一拨拉,立马搞定。也就是说,杨仪是诸葛亮北伐的后勤大管家,而且他做得相当漂亮,深得诸葛亮的爱惜。

但是,杨仪这个业务能力强的技术男,却有一个大毛病——难以与人共事。前边他做尚书时,与尚书令刘巴不睦,这时在前线,他又与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魏延不和。

在前线不和与魏延

魏延以部曲随刘备入蜀,在刘备为汉中王时,被提为汉中都督、汉中(治南郑,即今陕西汉中)太守,后升为镇北将军,是季汉的北部屏障。随诸葛亮北伐,屡立战功,是军中数一数二的骁将(参见)。但魏延这人心高气傲,脾气又臭,连诸葛亮他都认为胆怯怕事,因此在军中人人避而远之。

杨仪却唯独不尿魏延这一壶,因此二人势同水火,常在军前闹得不可开交。诸葛亮既惜杨仪之才干,又离不开魏延的骁勇,因此常居中调和,而恨二人不能和睦共事——想想丞相也是累,军国大事要操心,这“将相和”也得去尽量一碗水端平,难啊。

为调和二人,诸葛亮甚至专门写了篇《甘戚论》,让二人诵读。二人却不为所动,继续跟一对斗鸡似的吵闹不休。魏延是个丘八哥,有时吵不过,就拿出刀子架在杨仪脖子上,玩恫吓:“信不信老子剁了你?”杨仪看秀才遇见兵,直气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司马费祎只好再出面劝解……

这样,连哄带劝,二人在诸葛亮在世时,好歹还能各尽其用。在建兴九年(231年)联上书参劾改名李平的李严时,魏延、杨仪二人也都具名在列(参见)。

但是诸葛亮不在呢?

三、因怨被贬

建兴十二年(234年),杨仪随诸葛亮驻军五丈原(在今陕西歧山)。当年秋八月,诸葛亮病逝北伐前线。

诸葛亮尽力调和杨仪魏延二人

杨仪带领大军退还,司马懿引军追击,杨仪听从护军、征西将军姜维之计,反旗鸣鼓,假装攻击,司马懿退走。这就是后世闻名的“死诸葛走生仲达”故事。

后魏延不愿听杨仪约束,烧绝栈道,反攻杨仪,却因部属离心,反被杨仪所派马岱追斩。

杨仪能在诸葛亮亡后,后有司马懿追击、前有魏延堵截的情况下,将大军悉数带回,可谓功莫大焉。杨仪也因此洋洋自得,认为一定可以继诸葛亮后执掌朝政。

可惜的是,诸葛亮“爱惜”杨仪,只是爱惜他“筹度粮谷,斯须便了”的专业才干,对他的政治才具一点也不认可。此前诸葛亮曾密奏刘禅,认为杨仪性格急躁狭隘,因此认为其亡后政 权应由留府长史蒋琬接任。这样,刘禅即以蒋琬为尚书令、益州刺史,蒋琬顺利接掌相权。

而杨仪到成都后,只被授予中军师,既无部属,又无实事可做,他因此就常现忿恨。

杨仪忿恨,是因为在刘备时期,他为尚书时,蒋琬不过是个候补的尚书郎。后来二人虽都是丞相长史,但蒋琬留府,他则随军,军前事务要比后方繁杂得多,因此功劳也更大。他觉得自己论资历,比蒋琬老;论才能,比蒋琬大,凭什么继掌朝政的,是不如我的蒋公琰(蒋琬字),而不是我杨威公?

杨仪自认才过蒋碗

他有了这份想法,不免溢于言表,见人就有些牢蚤满腹。他这跟祥林嫂一样,见人就一顿输出,说得多了,人人都怕,见他都绕着道走。杨仪就更气愤不过,言语之间就更出言不逊。然后别人就更不敢靠近他……

时为后军师的费祎,因与杨仪当初一起在北伐前线共事,就想着去开解一下他。杨仪一看,还有人记得我杨某,这可抓住了救命稻草,把着费祎的手:忆往昔,我老杨前线吃苦;看今朝杨老后方吃鳖。说到激动处,他更是气愤莫名:“老费呀,你说要是当年丞相去世时,我老杨带兵投魏,何至于此啊?我真是追悔莫及啊!”

这话可就出格了,费祎不敢隐瞒,将此密告朝廷。

这样,在建兴十三年(235年),也就是诸葛亮去世后的一年,朝廷下诏,废杨仪为庶民,同时流放靠近西部边境的汉嘉郡(治汉嘉,即今四川天全)。

那么,流放汉嘉的杨仪,又会如何呢?

四、二哥悖论

在季汉,诸葛亮是神一般的存在,是独为一档的南波万。没有人敢去挑战诸葛亮的一哥位置,于是有能耐者都去争二哥。

不过有意思的是,那些自认的二哥,后来都没有好下场。与杨仪同为一传者,彭羕“谓当与孔明、孝直诸人齐足并驱”,后诛于狱中;廖立“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贰”,后流放汶山;李严称“与孔明俱受寄托”,后流放梓潼;魏延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后兵败被斩;杨仪“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结果流放汉嘉。

李严也被流放

而且,廖立、李严被流放,尚且恭心静居,以求再用。杨仪到了汉嘉,却依然言辞激烈,上书诽谤。朝廷再下旨缉拿,杨仪因此自裁。

好在刘禅还算仁厚,允许杨仪妻儿回到成都。

杨仪这种人,就是单位里那个业务能力超强的技术宅。可他偏偏想去混管理圈,却浑然不自觉自己在人际关系上的不及格。在领导给他一个冷静期,让他静心思索一下时,他却更加牢骚满腹,说没一个人记得他的能力出众……结果,可能永远是个悲剧!

相比之下,杨仪的哥哥杨虑(字威方)聪明得多。他“少有德行,为江南冠冕”,却很有自知之明,州郡征召、公府辟请一概不应。可惜,杨虑十七岁早夭,乡人因此号为“德行杨君”。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易,自知难啊。

我是三国路人甲,一个铁杆三国迷。跟着我,一天学一点三国知识

相关文章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