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自闭症的多样面貌:从潜在表型到遗传变异的全景解析

基因解码 2025-03-31 17:57:52

自闭症是一种以社会交往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和感官敏感性为核心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这些特征通常在生命早期就开始显现,影响个体的社交、工作及其他重要生活领域。然而,这一“诊断三核心”标准本身非常宽泛,导致自闭症在临床上的表现极为多样。也就是说,即使两个在行为、智力、共病情况和支持需求上差异显著的个体,也可能都被归类为“自闭症”。

自闭症的“隐性特征”到底是什么?

要真正理解自闭症的异质性,必须深入探究其“潜在表型结构”。为此,基因解码基因检测人员分析了来自两个大样本数据库——Simons Simplex Collection (SSC) 和 SPARK 项目——中24,420位自闭症个体的数据,整合了两个广泛使用的父母报告量表:重复行为量表-修订版(RBS-R) 和 社会交往问卷-终生版(SCQ)。

佳学基因通过对42种不同的潜在因子模型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最终确定了一个具有良好理论解释力的六因子模型,具体包括:

坚持一贯性(F1):如反对环境或日程的变化

五岁左右的社会互动(F2):与他人互动时的困难

感官-运动行为(F3):如旋转、拍打等刻板动作

自伤行为(F4):如咬自己、撞头等

特异性重复言语与行为(F5):如重复用语、仪式性行为

沟通技能(F6):语言使用及非语言沟通能力

其中,前四个属于非社会性因子,后两个则为社会性因子。基因解码基因检测发现,这些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中等偏高,尤其是同类型因子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例如,社会因子彼此关系更密切,非社会因子之间也如此,而这两类之间的相关性则相对较低。

谁的自闭症?性别、智商、年龄的影响

佳学基因解码还发现:

性别差异非常小(Cohen’s d < 0.1),即男孩与女孩在这六种因子上的得分接近。

所有六个因子都与全量表智商呈负相关,即智商越高,自闭症核心行为表现通常越轻。

年龄越大,大多数因子得分越低,但“社会互动”因子的分数却没有随年龄下降,可能反映了回忆偏差,因为该因子大多数项目都询问了儿童4~5岁时的行为。

进一步遗传学分析表明,“坚持一贯性”(F1)和“自伤行为”(F4) 是唯一具有显著SNP遗传力的因子,提示这两类行为在遗传层面上可能具有更强的可解释性。而六个因子之间也呈现出中等至高度的遗传相关性。

深入遗传根源:常见变异、新突变与性别的复杂交互

为了更全面地解读自闭症异质性的遗传基础,基因解码基因检测者又整合了来自12,893名自闭症个体的遗传与表型数据,聚焦以下四个关键科学问题:

自闭症核心表型的潜在维度是否具有遗传意义?

常见遗传变异(如多基因风险评分)如何影响不同特征?

新生突变与是否存在智力障碍、性别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何?

这些变异对遗传力的影响在不同亚群体中是否不同?

佳学基因尤其关注两类基因变异:

高影响力的新生突变(如蛋白截断变异)

与自闭症和相关表型有关的多基因风险评分(PGS)

更大的样本量也使得基因解码基因检测者能够重新审视两个长期争议问题:

高影响力新生突变是否更可能出现在伴随发展障碍的个体中?

此类突变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分布是否不同?

总结:走向精准理解与个体化支持

这项基因解码基因检测为佳学基因描绘了一幅更精细的自闭症特征图谱。过去佳学基因可能只是用“自闭症”这个统一标签来看待成千上万的孩子和成人,而今天佳学基因知道,这个标签背后隐藏着多个相互关联但又各具特征的潜在因子,以及复杂的遗传基础和性别、智力、年龄等影响变量。

未来,随着遗传技术的发展与大数据的深入挖掘,佳学基因有望更精准地定义“谁的自闭症”,从而为不同个体量身打造更加科学的干预策略和支持路径。

自闭症核心特征的因素分析

a. 六个因子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因子按照层次聚类排序,显示出社会性因子(青绿色标签)之间以及非社会性因子(红色标签)之间的相关性高于社会性与非社会性因子之间的相关性。

b. 男性(n = 18,761)与女性(n = 5,050)在六个因子得分上的平均值及其95%置信区间。

c. 在十个全量表智商(IQ)分组中的六个因子得分的平均值及其95%置信区间(n = 11,371)。

d. 六个因子得分随年龄变化的平滑Loess曲线。六个因子分别为:(1) 对相同性的坚持(F1),(2) 社交互动(F2),(3) 感觉-运动行为(F3),(4) 自伤行为(F4),(5) 特异性的重复言语与行为(F5),以及 (6) 交流能力(F6)。F2主要由与4至5岁年龄段社交互动相关的项目组成(若小于4岁,则为过去12个月的行为);因此,该轨迹很可能反映了参与者的回忆偏差。阴影区域表示Loess曲线的95%置信区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