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昏聩帝王标配?他们心态如何?看孙权的不自信就懂了

阿斗不傻 2021-11-20 21:19:13
引言:

雄才伟略的帝王也有老迈的一天。

李世民和秦始皇那都是千古人杰,依旧逃不脱老年糊涂,寻仙问药指望万寿无疆。

唐玄宗更是老年昏聩典型,年轻时,用开元盛世让大唐走上巅峰,年老后践行三作死政策。

用人作死,任命奸相杨国忠,重用安禄山,埋下大唐隐忧。

理政作死,军事上弄实外虚内,让大唐中央武力缺失,政治上搞节度使,让地方尾大不掉。

打仗作死,安史大军兵临城下,战斗不利就擅杀大将,哥舒翰、高仙芝、封常青死不瞑目。

这三重作死,引爆了安史之乱让盛唐元气大伤再也没缓过来。

这样晚年昏聩的帝王,历史上数不胜数。

为何帝王都老年昏聩?仅将原因归咎于权利腐蚀,还有追求长生不老,或者乐于享受其实太过片面!

这里,我用一个帝王的晚年经历,试着解析一下帝王心态,或许更能更明白!

这个帝王就是吴国大皇帝孙权。

大皇帝,大皇帝,是属于孙权的特有称呼,也是他去世后的溢号,更是孙权晚年昏聩的根源,那就是不自信了。帝王不自信,说出去让人难以理解,但还真就是如此。

晚年昏聩的帝王,或多或少都有不自信的体现。

一:帝王为何会不自信?

帝王的不自信各有因由,秦始皇的不自信源自在赵国时颠沛流离生涯的刻骨印象。

因为这不自信,让秦始皇对知晓自己过往的人非常苛待,攻破邯郸后甚至专门叮嘱要杀掉曾经自己的邻居,长大之后但凡有人言语涉及自己的过往,也经常大发雷霆!

以无赖著称的汉高祖也有不自信,这点从他对儒生的态度可知。

拿儒生帽子撒尿是不自信,后来见到孙思通制定君臣礼仪,大喜过望也是不自信体现。

前一个不自信,刘邦用孟浪的举动表达藐视彰显自己的超然,这证明刘邦很在乎!

后一个不自信,刘邦为何用欣喜的态度接受咧?原因无他,自以为镇不住天下的刘邦,发现,这制度让他在不少哥们中脱颖而出,终于有了做帝王的感觉。

(刘邦也有不自信的时候)

诸如这样的典故,可以说出来很多。

现在我们回到孙权的吴国大皇帝问题上,因由也是如此!

中国数千年帝王史,反而是三分天下的孙权,用了大皇帝这个过犹不及的称呼作自己溢号,堪称咄咄怪事。

但怪事之所以出现,必定有原因,这原因就是孙权称帝的坎坷,还有非议。

孙权的基业源自父兄的奋斗,老爹打威名,老哥打地盘,这两人接力让他有了帝王根基,只要不作死,不犯错,徐徐图之就有三分天下可能。

这点上,孙权相较于自己奋斗打下天下的刘备、曹操,少了艰辛多了幸运,也多了吐槽。

谁提到孙权都会说,借父兄的光,已历三世让他成功。

这话东吴诸臣,即便没人在孙权耳边说,也有不少人会暗地里念叨。

孙权当然心知肚明,但他的表现则是忍!

孙权是特别能忍的人,曹丕、刘备先后称帝,孙权迟至公元229年才称帝,就是这隐忍表现。

(三国三雄主)

为何咧?除了实力不济外,还有名分问题。

曹魏代汉禅让走了一整套流程,貌似名正言顺,刘备称帝则属名义上继承汉室基业,这让蜀汉也有了一定法理性,可孙权的法理性在哪?

就凭他种瓜的爷爷孙钟吗?还是他找的祖宗孙武子?

这份尴尬,几乎缠绕孙权一生,也让孙权建立的东吴政权一直战战兢兢。

基于这出生的不自信,才有孙权在死后溢号上的逞强。

你们都是啥啥祖,啥啥帝,我就不弄这虚头巴脑的,我就要比你们大,我的溢号就是:大皇帝。孙权的大皇帝,可说是历史独一份的溢号,另类的成因就是孙权的不自信。

那么不自信会让他老年干些什么糊涂事咧?我们继续看!

(很喜欢的一句话)

二:年富力强时候的孙权判断力超高。

孙权的行事昏聩主要集中在废立太子,还有随之而来的逼死陆逊这一系列事件上。

在这之前的孙权,其实是一个英武帝王,判断力超然。

这也有事例为证。

话说蜀汉在诸葛亮死后,蒋琬主政时期依旧不忘北伐。

蒋琬有感于诸葛亮北伐一直进攻关中,道路远、后勤难,长期力有不逮的现实,就发挥脑洞,寻思是不是可以不攻关中,而是顺汉水而下攻上庸,这样或许更好打?

想完后,蒋琬就将自己想法告诉其他大臣,一群人听后议论纷纷,不少都表达了反对意见。

但蒋琬坚持己见,不愿妥协,两房僵持不下,就僵住了。

后来这事不知咋滴,这消息就传到了东吴,只是三人成虎后,完全变了版本。

(诸葛亮不在了蜀汉依旧在北伐)

东吴人听到的消息是:诸葛亮死后蜀汉多年不修战备,现在他们重新整备军务,做的第一件事居然是造船?除了造船外,一直在汉中前线的蒋琬最近回了成都,这不寻常的举动,是不是有什么阴谋啊?

再加上两国盟约规定,互为攻守同盟,互相牵制曹魏,可司马懿进攻东吴,蜀汉却不增援,这也蹊跷啊?

无数个问号让东吴朝堂无数人寻思,这或许是蜀汉和魏国正在搞结盟,准备意图不轨。

于是,不少自以为识破蜀汉诡计的人纷纷上书孙权,要东吴早做准备。

看着这捕风捉影消息汇成的报告,孙权寻思片刻就决然地表态,不可能。

后续事情也如孙权所料,蜀汉并没有讨伐吴国举动,也不是故意不支援吴国,只是消息闭塞还不知道而已。

由此可见,这孙权,是一个判断力超然的人,知道在什么时候做什么抉择最有利。

或许有短视的嫌疑(偷袭荆州),或许有不道义的嫌疑(杀关羽),或许有隐忍的举措(晚称帝)但这不妨碍成为一个精明的帝王。

精明是帝王的标配,判断力强是主政者的必要素质。

那么这样的孙权。为何会在关乎东吴未来国运的继承人问题上接连犯错咧?

(老糊涂了?)

三:老人面对太多信息,容易被诱导。

皇帝是什么人,一个国家的主人。

当一个人成了帝王之后,最忌讳的不是别的,而是身边别有用心的人太多了。

他们会不断传递给帝王,自己希望帝王了解的信息,进而做出有利于说话之人的决定。

这信息太多太嘈杂,很多都毫无用处,但却能让人脑袋发懵,进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年轻时还好,如果年纪大了就难免会在头晕脑花后,犯下错误,进而失去基本的判断力。

如果这个人骨子里还有那么点不自信,那问题就更严重了。

这个人就是孙权,成熟年富力强时的他,对于其他人的意见最多将他们作为参考,真正做抉择的始终是自己。

赤壁之战是如此,任用东吴四英将也是如此,都是听取多方意见后,自己下的抉择。

可年岁渐长后,人就会少了好奇心,能得到的信息,大多数不是自己亲身获取的,反而都是身边人反馈给自己的。

(年岁大了会犯错)

这样的孙权,就如一个在夕阳下晒太阳的老者一般,长期沉浸在对往日荣光的回忆之中,过的是老年生活,离不开的是身边的侍从和自己的亲人、亲信。

养老才是该做的,但帝王的责任又让他不得不打起精神去关注这些消耗精力的事情。

这就让孙权在决定储君位置时,从听从大臣谏言的人,变成了听从亲信、亲人话语的人。

原因无他,这群人是他接触最多的人,这其中以他的女儿说话最多。

孙权一生有两个女儿,一个是全公主,嫁给跟随鲁王孙霸的全琮,另一个是朱公主,嫁给了支持太子的朱据。

这两公主,在孙权干废立太子这糊涂事上影响深远,特别是全公主,更是在幽禁太子孙和这件事上干了不少亏心事。

(全公主)

两个女儿的轮番话语,让孙权终于犯糊涂了。

一个明辨是非的英主,在老年之后,听着自己女儿唠叨,就干了糊涂事,这和那些被保健品营销人员各种忽悠的老人何其相似?

信息太多,别有用心信息不少,就让老人孙权判断力下降,在自己女儿影响下,犯了糊涂。

随后太子遭殃了,东吴也发生了动荡,还让陆逊也遭殃了,这真是年岁大的报应啊?

(陆逊)

四:年岁让孙权糊涂,不自信让陆逊遭殃。

除了太子问题上犯糊涂之外,孙权逼死陆逊也让他饱受非议。

而这则是不自信的孙权,晚年糊涂的表现,政治算计打得飞响,却成了一场空,本来他只要相信陆逊,就能成就一段如同刘备诸葛亮那样的佳话,但算计过头反而起来反效果。

陆逊之死最早诱因是宣太子孙登早逝(33岁),孙登是孙权培养的接班人,在孙权时代影响力不小。孙登死时,孙权已然60岁,也没了好好培养接班人的精力和可能。

这就让孙权担忧,如果其他人当太子,能不能压制江东大族,这状况就如朱元璋晚年杀了不少功臣给孩子开路一样,孙权为了子孙安全,也开始寻思对策,那就是如何削弱大族势力。

随后,他通过扶持鲁王党和太子党内斗方式,制衡治下的朝局,削弱江东大族势力,这出发点算不上错误,但是后续执行时候,在各种亲信吹风之下就走偏了。

孙权年少时候就是个心机深成、刻薄寡恩的人,十几岁当县长的时候就善于使阴招,随后的岁月也是阴招不断,让不少人憋屈死。

(善于用阴招的孙权)

这样的主子最难伺候,因为臣子难以弄明白孙权的心思。

可年轻的时候,自己明白自己要什么,年岁渐大后,孙权估计自己都不清楚自己要什么。

从陆逊去世前后表现看,孙权并不想让陆逊死,这从顾雍去世后孙权让陆逊当丞相还留镇武昌就可以看出来。

陆逊死后,孙权还曾拿出杨竺告发陆逊的20条罪状跟陆抗一一核实,这真是要杀陆逊?

但年老糊涂,让他依旧没控制好尺度。

顾雍死后,陆逊就是江东大族代表人物,能力威望无人可比,对孙权而言是最好的工具人。

工具人如何用?打压遏制达到自己目的,由此可见,不反抗的工具人,才是最好的工具人。

孙权需要陆逊狼狈不堪,来衬托自己权威,但是曾经深具识人之明的孙权,却并不明白陆逊,或者说老糊涂之后弄巧成拙!

陆逊是非常严肃认真的人,面对糊涂的帝王就会据理力争,为了太子的事他苦劝孙权多次。

在孙权逼死鲁王后,孙权原本是想让陆逊出来背锅的。

谁曾想陆逊却以死明志,让孙权的心愿落空,留下了个好名声,自己走了。

(不懂自己臣子)

这等于骂孙权是昏君啊?

其实孙权做这些事虽然有必要,但不应该这么激烈,原因很简单。

陆逊家族曾和孙家有仇,但长久的君臣相处,还有后来提拔之恩,让陆逊早成孙权忠臣。

深具士子精神的陆逊,是不需要玩心眼的人,面对这样的人玩心眼反而落了下乘,不如学刘备对待诸葛亮,交心更好。

但孙权骨子里的不自信,毁了这一切。

孙家建立政权的时候杀的那些世家大族,也让他觉得江东大族不可信。

可恰恰是这群不可信的江东大族,在生死存亡时候,反而为了维系东吴基业跟敌人死磕,东吴居然成了三国中存活最久的政权。

多谋不是坏事,善断也不是坏事,但用错了对象用错了方式,就是坏事。

孙权的老年糊涂,在陆逊事件上也体现得明明白白,如果是年少气盛,充满自信时候的孙权,断然不会这么做。

尾声:

不自信和信息渠道有限,成了晚年孙权糊涂的根源,很多帝王都有这样的情况。

当帝王从中青年时代的听取大臣意见从善如流,到晚年时,听取近臣亲人意见偏执激烈起。犯糊涂的事情就成了必然!

当年汉武帝为何会出现“巫蛊之祸”,不也是如此吗?

这诠释的道理其实很容易总结,当太老的人掌握权力的时候,他们就容易变成祸害。

因为权力无双的他们,在年岁大了之后,无论年轻时如何英明神武,也会在年老后看着年轻的晚辈变的不自信。这是身体上的不自信,转移到精神上的体现,也是权力永驻下,不甘的体现,更是帝王排他性的体现。

孙权的问题,汉武帝有,唐太宗有,朱元璋有,唐玄宗也有,当这群人都有的时候,就不是巧合了。

2 阅读:238
评论列表
  • 2022-08-09 18:29

    刘邦给儒生帽子撒尿明明就是故意羞辱[得瑟],只不过后面做了皇帝儒生那套突然就变得有用起来了而已[得瑟]

阿斗不傻

简介:多平台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