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重力无处不在,我们对其习以为常,不曾细究。然而,人们真正开始探索重力背后的奥秘,却是在遥远的几个世纪之前。这种看似寻常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深奥的物理学原理。
很少有人会质疑自己为何附着在地球表面,而非飘向空中,这样的问题在旁人眼中近乎荒谬。但历史上的确有一位思想家对此产生了兴趣,他就是鼎鼎大名的牛顿。关于苹果落地的趣事众所周知。对于苹果下坠,大家或许早已习惯成自然。但牛顿却产生了疑问:苹果为何向下落,而不是向上飞?
正是这个看似荒诞的问题,激发了牛顿的灵感,引领我们走进了万有引力的世界(当然,牛顿的发现远非仅由一个苹果落地所启示,这只是传说的夸张。背后是深厚的物理知识积累。)
万有引力定律是我们在物理学习中的基础概念。简单来说,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引力,物体的质量越大、距离越近,引力也就越强。
万有引力的发现让牛顿声名鹊起(当然,这只是他众多科学成就之一)。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为何万物间会相互吸引?引力的本质又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呢?
牛顿也思考过这一抽象问题,但或许因为问题过于深奥,他并没有深入探讨。在当时物理学的起步阶段,要求牛顿解答引力的深层次问题无疑是强人所难。
这个问题最终落到了另一位物理学大师——爱因斯坦的肩上。
谈到爱因斯坦,就不能不提相对论。他对“引力究竟如何产生”的疑问,推动他不断追寻引力的本源。
不得不承认,爱因斯坦的思考方式颠覆了传统。20世纪初,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接连问世,后者揭示了引力的真相。
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时空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像一张有弹性的网。
小时候许多人可能都玩过蹦床,人站在上面时,床面会凹陷。时空同样如此,任何物体都会对时空造成影响,形成凹陷。物体的质量越大,凹陷的程度也越大。如黑洞这样的巨大天体能极大地拉伸时空,任何物质包括光线都无法逃脱。
附近的物体感受到这种凹陷后,会向凹陷中心移动。如同在蹦床上放一个大球,然后在旁边的小球会因蹦床的凹陷而向大球滚去。
这就是引力的真相。根据广义相对论,引力其实只是时空凹陷的一种表现。
或许有人会问:时空到底应该朝哪个方向凹陷呢?毕竟在宇宙中,方向感似乎不再适用。
实际上,之前提到的蹦床例子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比喻。真正的时空凹陷方式是:时空会朝着物体的质量集中处凹陷,而非单一方向。
可以简单概括为:物体通过时空的运动来告知时空如何弯曲,反之亦然。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宏观层面为我们揭示了引力的真相。然而,对于引力的研究并未止步。随着科学家在微观世界深入探究,特别是粒子标准模型的提出,科学家们渴望在微观层面也对引力做出解释。
自然界存在四种基本力:强力、弱力、电磁力和引力。在粒子标准模型中,前三种力都有相应的传播粒子,而唯独引力的传播粒子——引力子尚未被发现。
科学家们假设引力子的存在,并持续在寻找其踪迹,但至今未果。科学家们想要统一自然界四种基本力的愿景,可能还需要时日。
有人可能会疑惑:既然广义相对论已经阐释了引力,为何还要苦苦追寻引力子?或许它根本不存在?
实际上,广义相对论和引力子的存在并不矛盾。广义相对论是从宏观角度解释引力,而引力子则是从微观角度进行解释。科学家们早已认识到,很多现象的本质往往隐藏于微观之中。
况且,统治宏观世界的广义相对论与统治微观世界的量子力学本身并不协调。几十年来,科学家们试图找到一种“万物至理”来调和两者,但至今未能如愿。爱因斯坦一生的努力也未能实现。
找到引力子的存在,可能将加速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统一进程,即使未能如此,至少也能让我们对引力有全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