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麒麟针六经开阖枢理论的核心内涵
《素问·阴阳离合论》提出:“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开阖枢”揭示了六经气机运动的本质规律:
太阳/太阴为“开”:主气机向外布散(太阳宣发卫阳,太阴运化水谷)。
阳明/厥阴为“阖”:主气机向内收敛(阳明降浊,厥阴藏血)。
少阳/少阴为“枢”:主气机升降转枢(少阳疏泄气机,少阴交通心肾)。
月经周期的生理本质:
月经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与六经气机协同作用的结果。
行经期(血海由满而溢)→ 太阳、太阴“开”主导,排出经血;
经后期(血海空虚,阴长阳消)→ 少阴“枢”调摄阴阳,促进卵泡发育;
经间期(重阴转阳,排卵)→ 少阳“枢”激发气血疏泄;
经前期(阳长阴充,黄体形成)→ 阳明、厥阴“阖”**蓄积气血以养胞宫。
二、开阖枢失衡致月经不调的病机分类
1. 太阳/太阴“开”机失常
太阳不开(寒闭肌表):
外感寒邪束表,太阳经气不宣,寒凝血瘀→ 痛经、经期推迟、经血色暗夹血块。
太阴不开(脾虚湿困):
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化→ **经量少、色淡,经期延长,带下清稀。
2. 少阳/少阴“枢”机不利
少阳枢滞(气郁化火):
情志不遂,少阳疏泄失职→ 经前乳房胀痛、经期不定、经间期出血。
少阴枢衰(心肾不交):
肾精亏虚,水火不济→ 月经稀发、闭经、腰酸耳鸣、失眠多梦。
3. 阳明/厥阴“阖”机失调
阳明不阖(胃热上逆):
阳明燥热内结,血海受灼→ 经行口疮、经前痤疮、经血黏稠臭秽。
厥阴失阖(肝血不藏):
肝血亏虚,冲任不固→ **经期提前、崩漏、经后头晕目眩。
三、麒麟针针灸治疗方案设计
总则:
调枢以启开阖,顺时应期施针
经后期(卵泡期)→ 重少阴枢,滋阴养血;
经间期(排卵期)→ 强少阳枢,疏泄促排;
经前期(黄体期)→ 固阳明厥阴阖,温阳固冲;
行经期→ 助太阳太阴开,通经活血
1. 太阳/太阴“开”机失常的调治
主穴:
太阳不开:后溪(手太阳输穴)+ 至阴(足太阳井穴)→ 温灸散寒通经;
太阴不开:太白(脾经原穴)+ 三阴交(足三阴会穴)→ 针刺补法健脾化湿。
配穴:
寒凝血瘀加关元(隔姜灸);脾虚湿盛加阴陵泉(平补平泻)。
2. 少阳/少阴“枢”机不利的调治
主穴:
少阳枢滞:外关(手少阳络穴)+ 阳陵泉(筋会)→ 泻法疏肝利胆;
少阴枢衰:太溪(肾经原穴)+ 内关(心包经络穴)→ 补法交通心肾。
配穴:
气郁化火加行间(肝经荥穴);心肾不交加涌泉(肾经井穴)透劳宫。
3. 阳明/厥阴“阖”机失调的调治
主穴:
阳明不阖:足三里(胃经合穴)+ 内庭(荥穴)→ 泻胃火,降浊逆;
厥阴失阖:太冲(肝经原穴)+ 曲泉(肝经合穴)→ 平肝藏血,固冲任。
配穴:
胃热加合谷(泻法);崩漏加隐白(脾经井穴)艾灸。

六经开阖枢理论为月经不调提供了“时空动态”辨治框架:
病因:六经气机开阖失序,枢机不转;
治则:应月节律调枢启阖,恢复气血周流;
取穴:以同名经穴位联动(如手少阳外关配足少阳阳陵泉),强化枢机效应。 将经典理论与周期疗法结合,实现“因时、因经、因证”三位一体调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