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猪业市场格局发生显著变化,“两涨一跌”现象成为行业焦点:仔猪价格一路飙升,豆粕价格大幅上涨,然而肉猪价格却呈下滑趋势。这种行情分化不仅影响着养猪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从市场数据来看,30斤仔猪价格自2024年12月30日的400多元,一路涨至当下最高730元一头,每头涨幅近300元;豆粕价格也从最低2800多元涨至最高3400多元,每吨涨幅近600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肉猪价格在春节后持续缓慢下行,目前广东地区肉猪均价维持在8元左右。

仔猪价格上涨,供应端与需求端的变化是主因。供应端上,前两年猪价低迷,众多中小型养殖场深陷亏损困境,在去年集中淘汰母猪。这就使得当下仔猪供应主要依赖中大型公司,市场上流通的仔猪数量减少,形成阶段性短缺。需求端方面,不少企业依据过往市场规律,普遍看好2025年7 - 9月的猪价行情,积极大量采购仔猪,进一步加剧了供需失衡。当前,抓仔猪的主力群体为放养公司和家庭农场,北方部分放养公司由于当地母猪存栏不足,在全国范围内抢购猪苗,这一行为对仔猪价格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饲料价格上涨,也有多方面的因素。国际市场上,大豆等原材料的供应和价格波动对豆粕价格影响显著。全球气候异常导致大豆主产区减产,同时国际贸易形势复杂多变,贸易政策调整、运输成本上升等,都使得豆粕价格居高不下。在国内,饲料生产企业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环保压力增大等问题,这些成本最终转嫁到饲料价格上。

1. 大型养猪场:大型养猪场资金雄厚、采购量大,在饲料采购上往往具备较强的议价能力。它们可以凭借规模优势,与饲料供应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提前锁定一定时期内的饲料价格和供应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而且大型养猪场通常拥有完善的养殖管理体系和专业的技术团队,能够通过优化饲料配方、精准饲喂等技术手段,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单位养殖成本。不过,饲料价格持续上涨仍会对其整体运营成本产生较大影响,压缩利润空间。为了维持盈利水平,大型养猪场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养殖流程、拓展销售渠道,甚至涉足产业链上下游,如发展饲料加工、生猪屠宰和肉制品加工等业务,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 中小型养猪场:中小型养猪场在资金和采购规模上相对较弱,议价能力有限,难以像大型养猪场那样通过大规模采购和长期协议来降低饲料成本。饲料价格上涨使它们的养殖成本急剧增加,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甚至可能出现亏损。在资金周转方面,中小型养猪场也面临更大压力,若无法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可能会因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困境。部分中小型养猪场可能会尝试自行配制饲料,但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和设备,难以保证饲料质量和营养均衡,可能影响生猪生长性能和健康状况。为应对困境,中小型养猪场可以加强与周边同行的合作,联合采购饲料以争取更优惠的价格;或者积极寻求政府的扶持政策和补贴,降低养殖成本。
3. 小型养殖户(家庭农场):小型养殖户受饲料价格上涨的冲击最为直接和严重。他们资金储备少,养殖规模小,采购量有限,几乎没有与饲料供应商议价的能力,只能被动接受高价饲料。而且小型养殖户往往缺乏专业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饲料浪费现象较为普遍,饲料利用率较低,这进一步加剧了成本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小型养殖户可能会减少养殖数量,甚至放弃养猪行业。对于他们来说,短期内可以通过学习科学养殖知识,改进养殖方法,如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优化投喂方式等,提高饲料利用效率;长期来看,则需要考虑向规模化、专业化养殖方向发展,提升自身竞争力,或者寻求多元化经营,在养猪的同时开展一些副业,增加收入来源。

成本管控能力首当其冲。仔猪和饲料成本占据养猪总成本的较大比重,二者价格上涨直接推高养殖成本。对于买苗养猪的从业者而言,原有的成本规划被打乱,必须重新审视和调整成本策略。比如,可以优化养殖流程,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争取更有利的采购价格和付款条件;合理规划养殖规模,避免盲目扩张导致成本失控。
疾病防控能力同样至关重要。疾病一直是影响养殖成本和效益的关键因素。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一旦猪群爆发疾病,不仅会增加治疗成本,还会导致猪只生长缓慢、死亡率上升,严重影响养殖收益。因此,养猪场应加强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建设,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等措施;定期对猪群进行健康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合理制定免疫程序,提高猪群免疫力。
市场预判能力更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目前行业普遍预期秋季猪价行情较好,这使得仔猪价格出现异动。然而,市场充满不确定性,如果养猪企业对未来市场走势判断失误,可能会陷入困境。企业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收集多方面信息,包括行业政策、市场供需变化、疫病流行趋势等;运用数据分析和市场模型,提高市场预判的准确性;同时,制定灵活的应对策略,以应对市场的变化。

1. 建立多元化销售渠道:不要仅依赖传统的收购商或中间商,可以积极与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的猪肉零售商建立直接合作关系,减少中间环节,提高销售价格。利用电商平台,开展线上销售,直接面向消费者,既能增加销量,又能及时获取市场反馈,调整养殖策略。比如一些养殖企业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销售特色猪肉产品,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 参与期货与保险市场:利用生猪期货进行套期保值。在猪价较高时,卖出期货合约锁定利润;在猪价较低时,买入期货合约对冲价格下跌风险。尽管期货市场存在风险,但合理运用可以有效规避价格大幅波动带来的损失。此外,购买生猪价格保险也是一种保障方式。养殖户向保险公司缴纳一定保费,当猪价低于约定价格时,可获得相应赔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价格下跌造成的经济损失。
3. 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将猪粪便等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通过建设沼气池等设施,将粪便转化为沼气用于能源供应,沼渣、沼液则作为优质有机肥料用于周边农田、果园的施肥。这不仅可以降低养殖成本,减少环境污染,还能创造额外收入。例如,一些大型养猪场与周边的蔬菜种植基地合作,将沼液作为绿色肥料供应,实现了养殖与种植的协同发展,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
4. 加强行业合作与信息共享:养猪企业和养殖户之间应加强合作交流,组建行业协会或联盟,共同应对市场风险。通过共享养殖技术、市场信息、疫病防控经验等,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比如,当某地区出现疫病流行趋势时,行业内部可以及时共享信息,提前做好防控措施,减少损失。在采购饲料、仔猪等生产资料时,联合起来进行集中采购,增强议价能力,降低采购成本。

2025年的猪业市场充满挑战与机遇。养猪人只有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行业从业者也应共同努力,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推动猪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