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杀年羹尧,是被迫为之,还是早有预谋?3个细节给出答案

卿心君悦 2024-09-23 13:53:43

文丨卿心君悦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一个十分值得推敲与探讨的问题——

雍正究竟想不想杀年羹尧?

他杀年羹尧,是被迫为之,还是蓄谋已久?

对此,有人认为从“卸甲”一事起,雍正就对年羹尧动了杀心,理由是没有哪个帝王能够受得了如此僭越的行为。

也有人认为,年羹尧的死,就是雍正的算计,所以才有了雍正明知年羹尧容不下孙嘉诚,却还要派孙嘉诚去西北的剧情,目的就是为了合情合理且不背负骂名地处置了年羹尧。

这篇文章要讲的,就是年羹尧之死的背后,雍正真实的想法。

年羹尧之死

雍正二年,恩科殿试还未结束,上奏罗布藏丹增自立为王的奏折就进了京。

一番权衡利弊之后,雍正特命年羹尧为节制四省、统领几十万大军的大将军,去平定西北叛乱。由此,年羹尧的权力与地位达到了顶峰。

为了让年羹尧能够安心卖命,一举平乱,雍正不仅支持了年羹尧坑杀富宁安的想法,还以“苦了谁也不能苦了前方”的理由,默许了年羹尧挥霍无度,劳师糜众的行径,甚至在给年羹尧写信时表示,只要年羹尧能够平定西北,就是他雍正的恩人。

就这样,在雍正的全力支持下,在耗尽了大清朝财力的情况下,西北终于传来了捷报。

西北大捷之后,雍正召年羹尧进京受封,准备与年羹尧做个千古君臣知遇的榜样,可接下来事情的发展,却偏离了雍正的预想。

从凯旋回京的那一刻起,年羹尧的作死“四部曲”也随之开启了。

第一件事:无视百官跪迎。

为了彰显对年羹尧的重视,以及西北大捷的旷世之功,雍正早早命文武百官与诸王贝勒,在午门前迎接年羹尧。

可面对百官跪迎,这种只有皇上才有的接驾待遇时,年羹尧不仅高坐马上,坦然受之,连雍正带着上书房大臣从午门内迎出来,年羹尧也没有第一时间下马。

直到雍正走到离年羹尧只剩几步的距离,这才下马请安。

第二件事:卸甲。

在封赏年羹尧的御前会议上,年羹尧再次突破了为臣的底线。

当时,雍正对年羹尧没有按规矩跪听封赏已有不满,为了缓和氛围,雍正按安排好的流程,接见了立功的将士。

见跪在眼前的将士们个个大汗淋漓,雍正体恤地让他们卸甲凉快一下。

没成想,面对雍正的指令,以及后续老十三的催促,一众人毫无反应,直到年羹尧开口,众人这才听令行事,将外甲脱了下来。

碍于年羹尧刚刚立下大功,雍正再次压下了怒火,主动将话题转移到了庆功宴上。

原本到此,这个插曲可以告一段落了,雍正也能勉强说服自己,可谁知年羹尧就像着急下线一样,竟在起身之后,说了这样一句大逆不道的话:

“皇上您别介意,他们这些人在军营里呆惯了,他们只知道军令,不知道皇上。”

这哪里是解释,这完全是刚踩完雍正的脸,又给了雍正一巴掌嘛。

第三件事:孙嘉诚求雨。

在年羹尧无视“百官跪迎”,以及御前大放厥词之后,不满年羹尧嚣张行径的孙嘉诚,上疏参劾年羹尧。

面对言辞激烈、句句在理的孙嘉诚,雍正头疼不已——处置孙嘉诚,很容易寒了清流的心;处置年羹尧,则无异于自断臂膀。

于是,雍正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让孙嘉诚去求雨:

“你不是说天旱,是因为年羹尧是奸臣吗?那好,你这个忠臣,就跪到午门外太阳底下求雨去。”

在雍正看来,天象与年羹尧没有丝毫关系,他让孙嘉诚去求雨,只要没下雨,年羹尧是奸臣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这样对清流与朝野也算是一个交代。

同时,雍正此举还有另一层意思,给年羹尧创造一个与清流化解矛盾的机会——

只要年羹尧懂点事,主动来为孙嘉诚求情,那么他就可以顺势免了孙嘉诚的体罚,这样一来,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年羹尧与清流的矛盾,他也不至于左右为难。

可风头正盛的年羹尧却并不打算让步,反倒装作没有领会雍正意图,“逼”着雍正当恶人。

第四件事:杀孙嘉诚

如果说前三件事,年羹尧是在死亡的边缘疯狂试探,那么最后一件事,无异于成了年羹尧的催命符。

孙嘉诚“求雨”成功之后,雍正以战略性“生病”的方式,避开了直面清流的问题,指派弘历与刘墨林从中周旋,安抚情绪激动的清流。

在孙嘉诚以及清流让步之后,雍正做东请孙嘉诚与年羹尧吃饭,并在饭桌上宣布了派孙嘉诚去西北推行火耗归公的旨意。

碍于雍正不容商量的态度,年羹尧心不甘情不愿地接受了。

可没成想,就在雍正去李卫处视察新政推行情况的时候,却意外收到了年羹尧斩杀孙嘉诚的奏折。

这下,雍正彻底震怒,当即传密旨给张廷玉与老十三,卸了年羹尧的兵权。

由此,年羹尧从权力的巅峰,一路被贬至杭州去守城门。

可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在清流集团的反扑下,在八爷党的背后拱火下,在张廷玉权衡利弊的建议下,雍正最终还是决定赐死年羹尧。

就这样,权倾一时、不可一世的年羹尧即将陨落。

想杀?不想杀?

为了给彼此都留些体面,雍正将赐死年羹尧的任务,交给了李卫。

李卫前往杭州之前,得知此事的翠儿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

“什么事,非得要他死,你能不能上个折子保他一保。”

而李卫的回答是:

“妇人之见!明着告诉你吧,换了其他人,十条命都没了。”

从李卫的这句话可以看出,雍正对年羹尧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换做其他人,雍正不会拖到这个地步。

那么问题来了,赐死年羹尧,究竟是雍正碍于局势与压力,被迫为之,还是雍正早就有了杀年羹尧的想法,只是在等待一个“众望所归”的时机?

答案就在剧中的三个细节里。

细节一:张廷玉提建议时,雍正的反应。

在做出最终决定之前,雍正曾就杀不杀年羹尧的问题,询问过张廷玉。

对此,张廷玉的建议是杀,给出的理由是:

“各省的督抚都上折子说话了,这件事应该有个了断。皇上现在在整顿吏治,而年羹尧仅贪污一项,就达四百六十万两之巨……种种罪名累积有九十二款之多,朝廷虽然有议功一说,但功过相抵,他仍然死有余辜。”

注意雍正听了张廷玉这段话时的反应!

当张廷玉说出“死有余辜”这四个字的时候,雍正一下子就打翻了手边的茶杯,眼神也瞬间变得犀利。

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张廷玉的建议,并非雍正所想。换句话说,雍正清楚有很多人想杀年羹尧,却没有想到张廷玉也赞同年羹尧死。

退一万步讲,如果雍正真的想杀了年羹尧,又岂会如此犹豫?

犹豫就意味着有顾虑,有顾虑就意味着暂时不想杀。

奈何如今张廷玉都发表看法了,他要是再坚持留年羹尧一命,可就真成“孤家寡人”了。

细节二:无意间的一句话。

年羹尧死后不久,贼心不死的罗布藏丹增,率领三千骑兵偷袭了阿尔泰大营。

面对拨粮、请功的奏报,急躁的雍正说了这样一段话:

“这是什么胜仗啊?被敌人端了大营、烧了仓库、抢了粮食,外带还死了七十多人,居然还有脸向朝廷要粮请功。这样的胜利,在年羹尧手里早就被……”

越是无意的话,越能代表一个人的真实想法。

从雍正无意间提及“年羹尧”这一点,就能看出,在雍正的心中,年羹尧虽有很多缺点,但确实是个能让他满意的将才。

而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当初杀了年羹尧,并非雍正所愿,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罢了。

细节三:清流朋党。

为了抵制雍正推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国策,以李绂为首的清流,屡次上折参劾田文镜。

雍正看到清流的联名折,龙颜大怒之余,立马从柜子里找出了当初清流参劾年羹尧的联名折。一番对比之后,雍正当即给清流的行径定了性——朋党。

从雍正的这一举动可以看出,对于当初清流“逼”他杀年羹尧一事,雍正一直心存芥蒂,耿耿于怀,否则又岂会将联名折单独留在身边,并第一时间想到了这个折子。

换句话说,雍正之所以将清流定义为朋党,大概率就是“新仇加旧恨”的结果。

而这也再次证明了,当初雍正并不想赐死年羹尧。

说句更接近事实的话,对于年羹尧的种种跋扈行为,雍正确实不止一次的动过杀心,但动杀心并不意味着他就真的想杀年羹尧。

利弊得失

那么雍正为何不想杀年羹尧呢?

自然不是顾念旧情!

人性的本质,是所有的选择都是以利己为导向的,何况是“无情”的帝王。

也就是说,杀与不杀年羹尧,雍正考量的始终都是利弊,即哪种选择对雍正的统治更有利,雍正就会偏向哪边。

基于这一点,我们再结合当时的朝局,就会明白雍正为何不想杀年羹尧。

其一:西北需要年羹尧。

西北大捷之后,西北的局势虽然暂时稳定了,但罗布藏丹增与阿拉布坦并没有彻底死心,一直伺机卷土重来。

在这种情况下,雍正还需要年羹尧坐镇西北。

一旦年羹尧死了,雍正虽然可以退而求其次地扶岳钟琪上位,可显然,岳钟琪忠心有余,能力却不如杀伐果断的年羹尧,否则雍正也不会说出“如果年羹尧还在……”的这句话了。

而老十三虽说有能力统率大军,可雍正身边却不能没有老十三护驾。

至于同样懂行兵布阵的老十四,雍正又不放心把兵权交给他。

这便是雍正宁愿将年羹尧一路贬到底,也不想杀之的原因。

毕竟,贬了无所谓,只要活着,就可以视情况重新启用;杀了,就彻底失去了这枚棋子。

其二:用年羹尧对抗八爷党。

从登基开始,雍正就一直受制于八爷党。为此,雍正不惜放低姿态,给了老八总理王大臣的位置。而自从年羹尧崛起,八爷党一度被压得抬不起头。

没了年羹尧,雍正拿什么对抗制衡八爷党?

更重要的是,与八爷党相比,年羹尧再嚣张跋扈,也翻不出天去,更不可能抢雍正的皇位,可老八与八爷党却未必。

说白了,老八能威胁皇权,而年羹尧对皇权却毫无威胁。

从某种角度来说,纵容、重用年羹尧,也是雍正的“阳谋”。

年羹尧是雍正的一把刀,可以在暗中帮雍正排除异己,这也是为何历朝历代总会有奸臣权倾朝野的原因。

这一点,可以联系年羹尧“血洗江夏镇”,也可以参考嘉靖与严嵩。

其三:年羹尧一直都在雍正的掌控之中。

从表面上看,西北大捷之后,年羹尧隐约有脱离雍正掌控的苗头,可实际上,年羹尧一直都在雍正的掌控之中。

否则,雍正又岂能不费吹灰之力,就卸了年羹尧的兵权。

也就是说,对雍正而言,想毁了年羹尧就是一句话的事,随时都可以。既如此,他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其四:自扇嘴巴,有损圣名。

年羹尧是雍正一手提拔的心腹,更是雍正亲手将其推上了权力的顶峰,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年羹尧和雍正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

这也是为何清流上疏要求赐死年羹尧,雍正会怀疑,清流并非全是冲着年羹尧。

而一旦雍正杀了年羹尧,就相当于在自扇嘴巴,还可能会落个“鸟尽弓藏”的骂名。

以上便是雍正不想杀年羹尧的原因。

面子是很重要,但里子更重要,谋大事者,需要着眼于全局,而非一隅。

写在最后:

至于被贬之后的年羹尧为何没有丝毫收敛,其实也不难理解。

年羹尧清楚,即便他真的夹起尾巴做人,那些他得罪过的人,恨他的人,想置他于死地的人,依旧不会放过他。

他的生与死,从来由不得他。

所以才会有剧中年羹尧的那句话:

“忧谗畏讥是死,轰轰烈烈也是死,我现在什么都得到了,就是死也值得了……”

卿心君悦,一部剧,一群人,一个草台戏班子!看戏!说剧!品人!观道!

0 阅读:67

卿心君悦

简介:情感观察者,书评人,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