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有人说他死前咬破手指,在井栏上写下三个血字。
有人说他被毒死那天,连话都说不清,只留下几个模糊的字条。
可没人想到,光绪最后恨的,不是慈禧,是袁世凯。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慈禧,确实,光绪这一生,被慈禧压着喘不过气。
但临死前,他记恨的不是这个太后,而是另一个人。
他写下“杀袁”两个字,不是为泄私愤,而是要报国仇。

一种,是他递给载沣一张纸条,上面只有四个字:“袁世凯处死。”
另一种,是他用手指在隆裕皇后的掌心写下:“杀袁世凯。”
这不是演义,根据《崇陵传信录》记载,光绪确实在临终前口授遗言给载沣。
而隆裕,也多次向身边人转述过光绪临死前留下的政治交代。
光绪没说慈禧,没说荣禄,也没说维新党人,只说了一个人:袁世凯。
为什么?因为背叛。

1898年,戊戌变法爆发前夕。光绪决定孤注一掷。
他私下召见袁世凯,当时袁还只是天津小站的练兵总督,没什么太大势力。
光绪对袁说:“你掌握新军,是我唯一能依靠的人。”
袁点头,说愿意为大清效死,但当天下午,他就把密谈内容告诉了荣禄。
第二天,慈禧动手,抓了谭嗣同、林旭、杨锐等六君子,三天内全部斩首,光绪被软禁瀛台,十年不得离开一步。
袁呢?升了。

瀛台是个小岛,三面环水,一条木桥连着陆地,光绪在岛上被困十年,他的御膳从原来的几十道,砍到一荤两素。
有人说他是天子,但他穿的是旧衣,吃的是冷饭,睡的是硬榻,慈禧派太监看守他,日夜汇报,连说话都要隔帘子。
最绝的是,他只能看见天,不能见人。

珍妃死后,他每天对着她死过的那口井发呆。
那是珍妃被慈禧扔下去的地方,宫女说他曾趴在井栏上哭,嘴里一直念着:“她不是坏人……”
光绪不怕死,但怕被人忘。更怕,被出卖。

“咬破手指,在井栏写下‘杀袁’。”
听起来像话本小说,但这个传闻,不是从小说传出来的,而是从清宫维修工人口中传出的。

那口井,就是珍妃井,1900年,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慈禧跑路前下令:“不要让她落到洋人手里。”两个太监接令,将珍妃推进井中,两年后,光绪得知真相。
他曾说:“她不该死,她是为我死的。”

后来有人见过他拿笔,在井栏上写字,又擦掉,写了又擦。
井栏上出现过划痕,几十年后,故宫维修工重新粉刷时,发现石面下刻着模糊三字。
其中两个字非常清楚:“杀袁。”
是光绪写的?没人能证实,但结合他临终遗言,时人普遍相信是他留下的。

1908年11月14日,光绪暴死,第二天,慈禧死了。
两天之内,皇帝和太后相继死去。
按清宫规矩,帝王去世必须由太后或皇帝发布“登极诏书”,光绪死后立刻发布溥仪登基诏,说明慈禧提前知道光绪会死。

问题在于,光绪并没病重。
根据光绪遗体化验报告(2008年发布),其发丝和遗骨中发现大量砷元素(砒霜)。
专家结论:死前两小时被下毒。
谁下的毒?是慈禧?是荣禄?还是袁世凯?
没人知道,但有一点确定,死前的光绪,完全清醒。

他知道自己活不过那一夜,他甚至推开了太监端来的水,说:“你们走吧。”
他没有哭,没有吼。他叫来了载沣,把那张字条塞进他手里,然后坐着,一言不发地看着窗外,
窗外,是珍妃死过的那口井,那口井,他看了十年。

紫禁城,延禧宫东侧,一块老石栏,宫里老人称那口井为“活埋人的井”。
但它真正出名,不是因为“井”,而是因为人,珍妃。

她支持变法,常在光绪耳边吹风:“如今不是闭门读书的时候了。”
光绪也听她的,他试图废掉慈禧安排的老臣,重用康梁等维新人。
慈禧恨透她了,说她“妖言惑主,坏我大清。”

光绪被软禁后,珍妃也被囚于储秀宫,两年时间,她被打了两次,最后一次,打断了右腿。
光绪想救她,求太监,求荣禄,甚至想逃跑,他逃不掉,她也活不成。
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慈禧准备西逃,走前,她只说了一句话:
“一个贱妃,若落洋人之手,岂不辱我大清。”
两个太监接令,把珍妃扔进井里。
她死的时候穿着红绸袍,手上戴着光绪送的玉镯,尸体三天后才被捞出。

井水腥红,光绪知道后,没说话,只吐了一口血。
宫女说,那天他坐在窗下,从早到晚没动。
第二年,光绪让人在井旁建了一道栏,石栏很旧,是从旧宫里拆来的,他亲自选了石头。
“不要新石,要旧的,要有裂纹的。”这就是后来的“血书井栏”。

光绪写字时,习惯用食指,他爱蘸墨水练字,一写就是半天。
但宫女后来回忆,有时他也不用墨,只咬破手指,蘸血写字。
写完后擦掉,再写,没人敢看他写了什么。
有太监说他疯了,有宫人说他想让人记住点什么,但那道井栏上,真的有过刻痕。

1924年溥仪被逐出宫,故宫改为博物馆,20世纪50年代,延禧宫维修,刷石栏时发现:
下层石灰层内,有两字清晰:“杀袁”。
没有人能确认年代,但那道井,只有光绪常去,也只有他有理由留下这两个字。

袁世凯,一手告密戊戌党,一手签退位诏书,他是清朝的掘墓人,也是民国的第一个“皇帝”。
1898年,他背叛光绪。
1901年,他被提拔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廷急招他入京救火。

但他进京第一件事,不是平叛,而是接管军权。
他逼摄政王载沣下野,掌控内阁和北洋军,1912年,袁世凯逼隆裕皇太后签下《退位诏书》。
一纸诏书,清朝灭亡。
光绪活着的时候,他要杀袁,死后四年,袁真的站在龙椅前,不是叩头,而是谈判。
溥仪退位,袁世凯称帝。
那一刻,光绪血书里的“杀袁”,像是最后的预言。

根据光绪尸检报告,他牙齿破损严重,不是年久,而是死前用力咬牙。
专家推测:他知道自己被毒死,忍着不喊。
因为一喊,字条就交不出去,一喊,血字就写不了。
他咬着牙,撑着最后一口气,把那张纸递出去。

载沣接过,看了一眼,哭了。
但他没能杀袁。
他不敢。
袁世凯权倾朝野,隆裕、载沣、内阁,无一人敢动他。
他们做了一个选择:保命,不复仇。
于是那两个血字,成了笑话。
成了百年后的传说。
成了那口井栏上的一道划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