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高中生的生活主打一个紧张:吃饭靠抢、走路靠跑,学习争分夺秒,甚至有人向睡眠要时间,每天把睡觉时间压缩到6小时以内。
至于课间休息的十分钟,也被一些高中生发挥得淋漓尽致:“钉”在座位上刷题,或者趴在课桌上闭目养神。

本该有学生嬉戏打闹的走廊里,却很少有活力四溢的欢闹声;教室里也显得十分的沉闷、寂静,由里到外都透着压抑、焦虑,老师为此伤透脑筋。
为打破这种 “停摆” 状态,一班主任,在教室门框上安装了 “强制健身器”,开启了一场别具一格的 “健身运动”。
学生在进教室前,根据自个儿的身体情况,在门框上的单杠上做一做引身向上,反正动一动总比完全不动强多了。
老师这一做法,得到活泼、有运动的男生大力支持和拥护,他们课间休息时排着队做“运动”,班里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
不得不说,这位老师是懂运动的能带来诸多好处的。我们都知道生命在于运动,生生不息,运动不止。
运动给人带来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改变生命状态,提升能量,培养控制感,使人心情愉悦。

为什么运动会让人感到快乐?
它有诸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神经系统来分析来说,运动能促进多巴胺分泌量增加30%,而多巴胺对人最大的作用是产生一种奖赏性的效果,这种奖赏系统神经递质,让人产生再来一次的“渴望”。
持续30分钟的有氧运动能促进垂体释放内啡肽,这种天然物质能使人产生愉悦感。
还有,有规律的运动能提升血清素合成速度,这种情绪稳定剂能有效的对抗抑郁、焦虑。
其次,心理机制上讲,运动能够双重赋能。
一方面,运动能够帮助我们及时释放压力;另一方面,运动能产生自我效能机制,也就是运动触发心理机制上的“微小成就感”,如果持续积累便形成了心理韧性。
再次,从进化逻辑角度来讲,集体运动能促进同学之间联结、团结,从而能增强学生对班级集体的归属感。
还有,有规律的运动可以有效地调节生物钟,从而达到保持情绪稳定的作用。

运动还有超越生理的哲学意义,比如,我们通过运动可以掌控自己的身体,从而对生活、学习掌握了控制权。
而衡量身心健康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控制感。当一个人对生活有控制感,那么,内心就是自由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也是最佳的。
尽管运动有如此多的好处,但仍有不少学生对运动产生抗拒、排斥的心理,甚至抱怨老师多管闲事,这样强制做动作根本吃不消、顶不住。
我们都知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着各自的分工,学校主管学习,家长主管品格和习惯。
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考、高考等各种升学,仿佛是家长无法做到袖手旁观的。可在孩子的习惯方面,却又插不上手,比如运动习惯的培养。
毕竟,高考是人生一次非常重大的考试,也是一次能改变命运的人生十字路口。
有人说,未来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人脉,每一次拥有了更优质的圈子,就相当于人生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所以说,每一次的升学,就相当于筛选人脉圈。那么高考,就是最好的分流器。

谁上985,谁上211,还有一本二本大专,其标准基本上就是由高考分数来定。
在“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等的造势下,高考,在人生成败中的作用就放大的更大了。
家庭教育的难点痛点
家长如何正确看待高考对孩子的影响,如何参与孩子的学习中,如何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运动习惯?
在这个信息发达、科技颠覆、价值观重构的时代,家庭教育面临着很多难点和痛点。
首先,随着家校共育的理念进一步推行,对家长的父母力要求提高了不是一星半点。
家长做什么,如何做,才能对孩子起到正向的言传身教的作用,这非常考验这一代的家长。
从代际传承的“棍棒教育”,到自己成长的“快乐教育”,如今孩子的成长,该采用什么方式上岗?

认知冲突
很多家长并没有做好准备,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已经过时,而是采用自己过去几十年的成长经历,来指导孩子应对未来50年的挑战。
这样一来,两代人之间就相当于隔着无法逾越的鸿沟,无法沟通,更别说进行有效沟通。
亲子矛盾、冲突不断产生,却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而造成孩子的成长,成了一次孤独的旅行。
孩子的内心需求不被父母看见,不懂得教育的父母反而给他们带来伤害。他们向上成长的力量不断受到削弱,最后,便演变为逃学、休学、沉迷手机、陷入抑郁情绪。
信息过载的干扰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智能手机,已经横亘在亲子教育路上的拦路虎。关于如何科学育儿的信息,也是应接不暇,根本就看不过来。
一会儿这个教育专家说得好,一会儿那个教授有道理,家长一时也分辨不出哪种模式更适合自己的孩子成长。
于是,他们在松弛与严厉、爱与暴力之间反复横跳,最后导致孩子无所适从,一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这种不知道如何选择的失控感,在如今这种快节奏生活的焦虑感影响下,彻底没有了自主感、控制感,所以“空心孩子”越来越多。
情感联结
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长常常抱怨,一天到晚和孩子交流不超过三五句。不是孩子学习太忙,而是孩子觉得没什么可聊。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当家长与孩子的情感连结失效时,家长的教育理念再先进,教育技巧再好,也无法下手。
据有关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表明,如今的亲子有效对话的时长,已经降低到每天七分钟。
良好的亲子关系,不仅可以给孩子带来足够的安全感、价值感,会让孩子自信,有勇气去尝试、挑战,还会给孩子带去生活智慧。

结语:教育系统更新升级
众所周知,孩子成长中所接受的教育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等。
其中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家长如何做好孩子的指引者、领路人,得从重构家庭教育“操作系统”着手。
比如认知升级,实行弹性教育观,与孩子的成长保持同步;再比如学会能量管理,构建家庭心理急救包,定期进行情绪断舍离。
总之,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只有爱学习会学习的家长,才能培养出优秀卓越的孩子。
互动话题:
你觉当下的教育难点在哪?
请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