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9月16日,李讷满月宴,毛主席宴请中央医院的医生
左起:魏一斋、石昌杰、刘允中、邵达、妇产科主任金茂岳、毕道文、傅连暲、儿科主任侯健存、毛主席
1940年9月16日,李讷满月宴,毛主席宴请中央医院护士合影
后排左起:丁兰、陈然、何奇、郁彬、刘正绘、黎平、蒋英,前排左起:丑子冈、龙静先、康克清、郭素琴
1940年8月3日,李讷在延安中央医院出生,接生大夫是妇产科主任金茂岳,助产士是黎平,丁兰和郭素琴是母女俩的特护。
1940年9月16日,正值中秋佳节,毛主席要宴请中央医院的医生护士们,还请来了叶子龙、蒋英夫妇和康克清作陪。
大家欢聚一堂,吃完饭后,主席和医生们合影,居然让妇产科主任金茂岳站到中间,自己夹着香烟随意地站在最边上,表达了对金茂岳主任和中央医院全体医务人员的尊敬和感谢。
康克清、蒋英和护士们在一起也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妇产科人员合影,左起:黎平(金茂岳妻子)、邹贞坚、宋光明、夏文、韩子玮、龙静先(石昌杰妻子)、金茂岳
2006年,66年过去了,当年的接生大夫金茂岳的女儿金星也走上了医生的道路。金星退休后,花了6年时间做一件事:寻找父亲带领的妇产科接生的3000多位“延安娃”。
李讷也接受了金星的采访。她不只一次地说:“我小时候就是因为老生病,熟悉的都是医生。侯主任是我的侯爸爸,还有黄爸爸(黄树则)、马爸爸(马海德),他们都是医生。”
左:李讷在延安,右:金星采访李讷
儿科主任侯健存的儿子一直保存着好几样宝贝,有一张李讷画的斯大林肖像,上面题写着:“送给侯爸爸、张妈妈,李讷。”
还有毛主席用铅笔亲笔写的几张便条。一张字条上写着:
“天在下雨,江青也不在家,把李讷先放在你们家。毛泽东”。
因为李讷小时候爱生病,她经常被寄留在侯主任家中。
毛主席工作很忙,李讷2岁时,江青身患肺结核,主席怕传染给李讷,警卫员贺清华就来到中央医院找保姆,17岁的李锦当了李讷的第一个保姆。
李锦李锦
2007年2月7日,金星再次采访李锦阿姨。她说:“我从山西老家报名参加工作,走了七天来到延安,住在兰家坪中央招待所。毛主席的警卫员贺清华去找保姆,等我检查完身体就把我带回枣园,照顾刚刚做完绝育手术的江青。”
“那是1942年秋天,小李讷刚两岁,一发烧就抽风,牙关紧闭,我害怕啊,怕她咬坏自己的舌头将来不会说话怎么办呢。贺清华就用自己的手指撬开她的牙关,让她咬住自己的手指头,坐上大汽车送到中央医院去看病。”
2007年,金星(左)采访李锦,墙上合影站在主席左下角的是贺清华
贺清华,陕北延川县人。1936年,毛主席东征归来,年仅16岁的贺清华当上了毛主席的警卫员,直到1947年6月,贺清华在转战陕北中受伤,离开了毛主席,他在毛主席身边做了11年警卫工作。
之后,贺清华在中南海国务院警卫处工作,1966年离开中南海,他在毛主席身边直接与间接工作了30个年头。
1950年在南京,李敏被毛主席警卫员贺清华(后左二)护送,看望妈妈贺子珍和舅舅、舅妈
李锦,山西柳林县人,17岁离乡参军来到中央医院,被编在护士培训班8班学习。从1942年~1946年,她在延安给毛主席家当了4年保姆,期间,与贺清华相识结婚。
李锦回忆说:毛主席尽管工作很忙,但他仍经常关心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一开始,我们这些工作人员都是蹲在院子里吃饭,毛主席看到后,就亲自交代有关部门给我们建起了食堂,准备了饭桌,还为我们办起了业余学校。1945年底,主席还亲自选送我到助产训练班学习,使我既掌握了医务专业知识,又学到了文化知识,为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李讷看望生病的贺清华
1943年冬天,李锦得了急病,发烧得很厉害。毛主席立即派人送她到医院。临走时,主席又来到担架旁,关切地嘱咐她要好好养病。入院后,毛主席又几次派人询问她的病情。
在国民党进攻延安时,李锦来到中央医院当护士,以后随党中央到了西柏坡,进了北京城。1953年分配到首都汽车厂工作。1981年从首汽退休。
李锦生病期间,接替李锦工作的是郝芝兰。
郝芝兰郝芝兰
郝芝兰,陕西绥德县人。1942年参加革命,1943年7月~1946年在毛主席家中给李讷当保姆
2009年,金星拜访了郝芝兰,她是中央医院护训2班的学员。
郝芝兰回忆说:1943年7月,当时我在中央医院小儿科实习。那时我最小,但是特别喜欢小孩,李讷住院时我护理她,她也喜欢我。
李讷出院时,指导员和我谈话,说是“李讷病还不好,回家养病,决定派你到毛主席家中去做特护”,我有顾虑。指导员说:“不要怕,毛主席很和气的。”我问:“去多长时间?”指导员说:“大概要两三个月吧!”
郝芝兰到毛主席家中,看情况确实困难。毛主席工作繁忙,根本顾不了家里的事,主席夫人又有病,也不能管孩子,李讷由警卫员带着。
郝芝兰和儿子吴平
每天,毛主席厨房的炊事员做好饭,用一个缸子装着,端过来,喂点米糊糊,一天三顿吃糊糊。一个3岁的孩子,不吃菜、不吃盐,郝芝兰看着很着急。
她心想:这么大领导的孩子,怎么不吃菜啊,我们老百姓带孩子也要给菜吃啊。更何况我在小儿科学习过,侯主任特别注意孩子们吃饭的营养。
郝芝兰就对主席说:“这样下去不行,得给孩子吃菜。”
毛主席说:“你试试做吧!”
郝芝兰试着给李讷做饭。把菜剁碎,用盐把味道调好,有时把肉切碎做成肉汤,做菜饭、做面条,天天换着花样,李讷吃得很香,脸色也慢慢好起来,很少生病上医院了。
郝芝兰又学着给孩子包馄饨,李讷高兴地对爸爸说:“郝阿姨做的馄饨真好吃!”
毛主席笑着对郝芝兰说:“下次再做时多做点,也让我们尝尝!”
毛主席和夫人吃了都说“好吃!”
左起:李讷、毛主席、叶子龙女儿叶燕、二娃(叶利亚)
后来,主席安排又盖了一个厨房,专门让郝芝兰给李讷和叶子龙家的两个孩子燕燕和二娃做饭。
过了三个月,郝芝兰要求回中央医院,毛主席说:“小鬼,不要走了,孩子顶喜欢你的!”这一带就是三年多。
挂在郝芝兰家中的合影,右起:李讷、郝芝兰、郝芝兰丈夫吴健、李讷丈夫王景清
为了不让主席分心,郝芝兰就把李讷生活上的事全都包下来。
郝芝兰自豪地说:我在枣园没有挨过批评,经常受到表扬,奖励一条毛巾、漱口缸这样的纪念品!
1945年,郝芝兰到中央医院生孩子,把李讷交给了警卫员齐吉树的爱人李若。
李若李若和李讷合影
齐吉树,河北省元氏县人。1924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3年4月~1946年7月,齐吉树在毛主席身边担任警卫工作,随后被送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先后在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工作。历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招待所所长、行政局副局长、礼宾局顾问等职。
齐吉树做毛主席的警卫工作仅3年多,可这是不平常的3年,他亲眼目睹了毛主席领导延安大生产运动、延安整风运动和党的“七大”,并跟随毛主席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他是这些重大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和见证人。
齐吉树
李若,1927年3月出生在河北安平县一个农民家庭,她是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一名护士,1944年冬调毛主席身边做护理工作,同年接替郝芝兰照看李讷。
毛主席转战陕北期间江青陪同,李讷交给邓颖超照顾,李若带着李讷随叶剑英、杨尚昆、邓颖超率领的中央机关组成的“后委”,来到临县三交镇。“后委”是由庞杂中央机构组成,其中有中央医院、学校、幼儿园等机构。
毛主席转战陕北途中,后面骑马的是主席夫人
毛主席在1947年转战陕北途中,闻听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曾写一首诗《五律.喜闻捷报》
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其中一句“妻儿信未通”是指:撤离延安后,儿子毛岸英随中央工委转移到河北平山,女儿李讷随中央后委留在晋西临县。妻子在沙家店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江青去中央后委接李讷,到中秋节尚未回来。
1947年,邓妈妈照顾李讷留影
此时,齐吉树已离开毛主席在山西搞土改,组织上为照顾他们夫妻,把李若调到齐吉树那里参加土改。
经傅连暲安排,18岁的韩桂馨走进了江青住的院子,清脆地喊了一声:“报告!”
“江青同志,傅部长派我来向您报到。”
“好啊,”江青问过韩桂馨的一些情况后,便拍着依偎在膝前的女儿李讷说:“小韩阿姨,我就这么一个宝贝女儿,真像托了一块豆腐似的,她经常扁桃体发炎,爱发烧,你可要好好照顾她,防止感冒。”
并说:“前段形势紧张,整天行军打仗,只好送后方来。现在形势好些了,主席也想女儿,我接她回去,你要管好她。”
江青在双塔村住了两天,便带着韩桂馨和李讷过黄河去陕西葭县的李家坪,毛主席亲自来迎接,一见李讷,他一把就抱起了小女儿。
韩桂馨韩桂馨
韩桂馨,河北安平县人。1945年参军到延安,在延安洛杉矶幼儿园(原来的中央托儿所)工作,具有高小文化程度。
当时,李讷已经7岁,动荡的战争生活使她无法上学。毛主席牵挂这件事,于是卫生部副部长傅连璋给出了个主意,由韩桂馨负责照看李讷,教她读书识字,同时兼顾毛主席的衣物缝补工作。
1940年,傅连暲在延安和中央托儿所儿童在一起,标注的是李敏
见面那天,毛主席照例问韩桂馨愿不愿意在他身边工作,韩桂馨用力地点了点头,说:“愿意。”
毛主席非常和蔼地说:“现在形势紧张,我要考虑许多问题,生活上的事就请你们大家来帮忙了。以后,你就是我们家里的一员了,李讷就交给你了,今后你们就一同生活。”
巧的是,20岁的李银桥也到毛主席身边不久,也是河北安平县人,毛主席朝李银桥喊道:“这也叫缘份,你们握个手吧!”
毛主席又对韩桂馨说:“小韩阿姨,他是我的卫士组组长,李银桥,也是安平县人。他也是党小组长,以后你就归他领导,有什么事多在一起商量。”
解放战争初期的李银桥
在毛主席这个大媒人的“指导”下,1948年12月10日,李银桥和韩桂馨在西柏坡写了申请结婚的报告。1949年5月4日,进城不久,在毛主席的催促下,补办了结婚仪式。
直到1962年,李银桥夫妇离开中南海,他们和毛主席朝夕相处15年,在毛主席身边结婚生子。
李银桥比较知名,介绍的文章比较多,现举几例韩桂馨讲述的和毛主席生活中的琐事,令她终生难忘。
和毛主席合影
1947年12月,左起:韩桂馨、毛主席、江燕
在毛主席身边呆的时间久了,就象在自己家里一样,亲切随便。
有一天,我的战友江燕来找我。她很想见见毛主席,并且提出想和毛主席合影留念。
我想:她是我的战友,她爱人李得奇同志在延安时是我们卫生部的主任医生,给毛主席看过牙,要见毛主席有什么不可以的?
于是,我一口答应下来:“这可以,我领你就行。”
我那时很幼稚,跑去推开毛主席的房门,叫了起来:“主席,你出来。我的一个战友想见你,还想和你照像。”(进来时,我早已请主席的机要秘书徐业夫同志在门口作好拍照的准备)
毛主席怔了一下,看看我,又看看桌上的书稿,笑着说:“好吧,我服从。”
这张照片,我珍藏了40多年,每想到这么冒失地去找主席照像,就感到非常内疚。
毛主席教我跳四步舞
1949年5月香山,左起:李银桥、马武义、毛主席、李敏李讷、徐肖冰、李云露、韩桂馨
在西柏坡时,机关经常在周末晚上组织交际舞会。开始,我不会跳,就站在圈外看,周副主席走过来叫我去跳舞,我说我不会,他幽默地对我说:“阿姨来跳吧,本来男同志就多,你再不下来,就更不合比例了,来,我教你。”
我鼓起勇气走了进去,周副主席教我跳三步舞,可我老踩不到点上,尽踩他的脚,想打退堂鼓。在周副主席的耐心指导下,我学会了跳三步舞。
休息时,我正好坐在毛主席身边,主席对我说:“恩来教你跳三步,我再教你多跳一步。”随着乐声再起,毛主席教会了我跳四步舞。
与小朋友同乐
这张有趣的照片,相信很多人见过。毛主席办公累了,常到院子里散步,散步时,他喜欢摆动身子,扭扭腰,伸伸腿,背着手走路。
李讷、叶燕燕、叶丽亚(叶子龙同志的两个女儿)、胜利(胡乔木的女儿)等小朋友排成一溜,跟在毛主席身后学。
毛主席装做看不见,扭动的幅度加大,一帮小孩也跟着加大幅度。主席突然一回头,装做要抓孩子的样子,小孩子一哄而散,四下奔跑,主席哈哈大笑,孩子们咯咯笑成一片,那美好的画面烙在了我的记忆里。
告别毛主席泪如泉涌
1957年11月7日,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中国留学生,主席左边是李银桥
1962年,李银桥夫妇离开了毛主席。分别的那天,毛主席一只手握着李银桥的手,一只手拍着他的后背,长时间沉默,李银桥难过得忍不住哭了。
毛主席是感情丰富的人,李银桥一哭,主席也流了眼泪。声音哽咽地说:“我也舍不得你走啊,我和我的亲人,和我的孩子们一年也见不上几次面。你在我身边工作,我们每天在一起,朝夕相处,你们比我的孩子还亲啊……”主席说到这里,李银桥“呜”地哭出了声…
这时,主席再也控制不住感情,用手一拉,把李银桥揽入怀中,拍打着他的后背,哭着说:“银桥,我死以后,你要每年到坟头上去看一次啊…”李银桥泪如泉涌。
之后,毛主席贴心地和李银桥全家合了三张影。
1962年4月,李银桥全家向毛主席告别。右起:李银桥、韩桂馨、毛主席、儿子李卓韦、女儿李媛媛
内心的安慰
韩桂馨
特殊年代过去了,每个人都露出了笑脸,唯独李讷的心情从天堂到地狱,李银桥和韩桂馨放心不下她。
1980年,韩桂馨终于能去看望李讷,她独自带着儿子生活,日子过得不舒坦,韩桂馨心里很不好受,她可是主席最疼爱的小女儿。
后来,李银桥夫妇给李讷介绍了知根知底的王景清同志。
前排左起:王景清、郝芝兰、李讷、李若、齐吉树
婚后不久,李银桥去李讷家串门,李讷说:“你们尝尝老王做的凉粉和荞面扒糕吧。”
“哎呀,老王还会做凉粉和扒糕?”
李讷说:“我和老王在一起生活可享福了,他什么都会做,比我强多了。”
看到李讷生活幸福,韩桂馨和李银桥放心了,照顾过她的保姆都很欣慰,最欣慰的应该是毛主席和夫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