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生有四季,四十岁前,我的人生都是春天。”
这是《一代宗师》里的台词。
其实很多人的人生经历都是如此,四十岁之前顺风顺水,衣食无忧,日子过得惬意,而到了四十岁后急转直下,人生好像从春天直接进入了秋天,甚至是冬天。
或许中间还有过盲目而浓烈的“夏天”,但那太短暂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要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顺利度过人生的四季的,而且他们四季的时间也不固定,长短不一样。有的人一辈子都几乎没有体会到春天的滋味。
四十入秋:人到中年,还有什么希望吗?
如果按照通常的四季论来算,那20岁之前是春天,20岁到30岁是夏天,30岁之后就是逐渐过渡到秋天,等到四十岁后,就是漫长的秋天,至于冬天,有的人五六十岁就进入了,而有的人到了70岁的时候还停留在秋天呢。
秋天应该是收获的季节,但从现实来看,很多人都谈不上收获。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这段话可谓他们的真实写照。
现实中很多中年人都是打扮精致,好像是一个体面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散发着腐朽的气息。
这样的人当然是没有希望了,他们最好的结局就是在临终前达成跟周围人差不多的物质条件,过上庸俗的日子,度过平庸的一生。但是,还有很多人不是这样。
真正的人生从四十岁才刚刚开始,在那之前,你只是在做调研而已。
卡尔·荣格一定是很偏爱中年,或者说是喜欢“秋天”,他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说中年才是人生的开始阶段,正是大有可为的时候。
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给自己的。第二次生命常常从四十岁开始。
他的意思是人的大脑有漫长的成长期,中年才算成熟,在这之前都是在观察和收集信息,是在对社会和人生进行调查研究。等到了40岁左右,才算是真正开始塑造自己的人生。
这是有道理的,是思想的幼稚阶段,人都是受到外界的影响,被环境所干扰和塑造,非常在乎别人的眼光和评价,等于是演戏给别人看。
等到思想成熟的时候,才知道“做假人”非常不值得,是让自己的生命廉价化了,沦为了别人的附庸,是人生的耻辱。
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所谓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带着自己的天赋和使命而来,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觉醒天赋并完成自己的使命。
中年之前都是调研和探索,最好是在中年的时候真正认识自己,随着心理的成熟知道自己是谁,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
否则浑浑噩噩活着有什么意义呢?
时光无情,逝者如水,一去不回。幸好是在中年觉悟,这样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一个事业。最怕是等到七八十岁才有这样的觉悟和机会,那样就太迟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姜太公。
按照自然规律,人都是要死去的,一个人到了六七十岁的时候就是体力衰竭,心力不足,精力不济,这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还能完成什么事业呢?要知道,事业通常需要足够多的时间才能成功。
当然如果你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那也可以。所以说人到中年,不算晚,也不算迟。
人不是在找寻自己,而是在创造自己。
我们每个人的每时每刻都在自我创造,人的伟大就在于创造性。
你必须知道,让自己排除干扰是一种应该达成的任务。不然的话,你就是不自由的,是受人摆布的,无法摆脱别人施加给你的苦难。
如果你对别人对你说的每件事都有情绪反应,你会继续受苦。真正的力量是坐下来,用逻辑观察每件事。如果语言控制了你,那就意味着其他人可以控制你。呼吸,让一切随风。
事实上,一个人如果不觉悟自己的“天命”,不知道自己的使命,他(她)就不可能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而如果是做不该做的事,那自然是处处阻碍和波折,好像老天都在与其作对。失败是提醒,痛苦也是,但谁能够觉悟呢?普通人都是怨天尤人。
而如果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那就容易有积极的反馈,这样哪怕遇到难关也能内心坚定,靠努力成长来克服困难,一步步走向成功。很多人的悲剧就在于一直是内外对抗,只知道情绪发泄,从来想不到自我反省……不能改变自己的人,就什么也改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