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老赖财产线索,最高奖励1000万!”近年来,多地法院的“悬赏令”频频登上热搜。从明星、企业家到普通百姓,越来越多的“老赖”因悬赏令被曝光。这种“全民追债”的模式,究竟是破解执行难的利器,还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今天,我们一探究竟。
一、悬赏令:一场全民参与的“猎赖行动”
“老赖”问题长期困扰司法执行。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超过600万件执行案件,但实际执行到位率不足50%。一些被执行人隐匿财产、玩“人间蒸发”,让法院的执行工作举步维艰。
在此背景下,法院悬赏令应运而生:
发动群众力量:通过公开悬赏,鼓励知情人举报老赖的财产线索、行踪轨迹,甚至将悬赏金额与执行标的挂钩(如某地法院曾开出“执行到位金额的10%”作为奖金)。
制造舆论压力:将老赖的姓名、照片、涉案金额公之于众,借助社交媒体扩散,形成“全民监督”的舆论场。
典型案例:2023年,浙江某法院悬赏1300万元寻找一名房地产商,最终通过群众举报查获其隐匿的海外资产;河南一男子因被悬赏曝光,迫于“熟人社会”压力主动还债。
二、悬赏令的“矛”与“盾”
悬赏令看似威力十足,但争议也随之而来:
1. 成效显著,但成本高昂
优势:部分案件通过悬赏迅速突破,尤其对跨地域、高智商的老赖形成震慑。
痛点:高额赏金可能加重债权人负担(部分案件需申请人预支悬赏金),甚至出现“赏金高于债务”的怪象。
2. 精准打击,但暗藏风险
精准性:通过大数据+群众举报,可锁定老赖的消费记录、社交关系等蛛丝马迹。
风险:举报人可能遭遇报复;若信息核实不严,易滋生“恶意举报”或侵犯隐私。
3. 舆论狂欢,但执行仍存漏洞网友戏称悬赏令是“合法通缉令”,但现实中,老赖可能通过“代持财产”“假离婚”等手段规避执行。某律师坦言:“悬赏令能解决‘找人找物难’,但若老赖真的一无所有,赏金再高也无济于事。”
三、悬赏令背后,我们真正需要什么?
悬赏令的诞生,折射出司法执行的困境,但根治“老赖”不能仅靠一场场“赏金猎杀”。
1. 制度补位:让老赖“无处可藏”
完善联合信用惩戒:限制高消费、冻结支付宝账户、同步曝光至征信系统。
探索个人破产制度:区分“无力偿还”与“恶意逃债”,避免执行僵局。
2. 技术赋能:执行进入“数字化时代”
通过区块链追踪资金流向,用AI人脸识别锁定行踪,打破信息孤岛。
部分地区已试点“电子封条”“执行悬赏保险”,降低维权成本。
3. 社会共治:重建“诚信生态”
公众既要做“赏金猎人”,更需养成契约精神,从源头减少失信行为。
媒体应避免将悬赏令娱乐化,而是传递“失信必惩”的法治信号。
结语
悬赏令像一面镜子,照见老赖的侥幸,也照见执行改革的决心。它的意义不仅是追回一笔债务,更是向社会宣告:“失信的成本,永远高于侥幸的收益。”
未来,唯有法律、技术、社会监督三剑合璧,才能让“老赖”真正无处遁形。
#张开律师##张开律师说法#你怎么看待法院悬赏令?如果你发现老赖线索,会选择举报吗?评论区聊聊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