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凌晨刷到京东骑手晒出8元/单的结算价时,我的手抖了一下——这数字在行业内简直像在搞慈善。
要知道普通外卖骑手每单到手通常只有4-6元,还要自掏腰包买保险、修电动车。京东相当于直接把行业时薪基准线抬高了50%。
但真正让我后背发凉的,是评论区里那条高赞留言:“东哥这是要逼死同行啊!”这根本不是简单的企业竞争?分明掀开了血汗经济最后的遮羞布。
就像当年网约车大战时,司机们突然发现平台抽成不是天经地义。现在京东等于在外卖行业立了块照妖镜,把那些克扣骑手福利的平台架在火上烤。
五年免息房贷背后的阳谋京东外卖上市后,为了满足更多员工对房子的需求,刘强东给员工承诺:凡是工作满五年,都可以获得50万的免息贷款福利。看到这,我第一反应是质疑:资本家真会做赔本买卖?
直到翻出京东物流上市时的数据才惊觉:2016年刘强东给快递员缴齐五险一金,当年人力成本暴涨17亿,结果次年员工流失率从35%暴跌至8%,配送时效反而提升30%。
这背后的账其实算得精明:培养一个熟练骑手至少要三个月,频繁换人产生的培训成本、丢件赔偿远高于社保支出。就像海底捞给员工租公寓,表面花钱实则省下了服务品质滑坡的隐性成本。
这波给骑手的房贷,本质上是在买断优质劳动力的黄金十年。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个28岁的骑手,面对5年免息贷和某团按单计酬的日结工资,就像在选“细水长流”还是“过把瘾就死”。
更绝的是房贷绑定工作年限这招,既稳定了军心又筛选出了真正愿意长期奋斗的人。
试问:当你手握某团骑手和京东骑手两份offer,后者能让你五年后在老家有套房,选谁还需要再犹豫吗?
这就像是90年代外企用“分房政策”挖国企墙脚,现在京东把这种人才争夺战玩到了蓝领阶层。
京东外卖引发的行业地震京东骑手上《新闻联播》那天,我在某外卖平台工作的朋友连夜被叫去开会。
他们的总监说了段耐人寻味的话:“以前我们说骑手都是合作伙伴,现在京东却把遮羞布扯了。”那块“遮羞布”就是行业通行的劳务外包模式——平台把骑手注册为个体户,不仅能省下社保还能规避用工风险。
而京东却大手一挥,直接签劳动合同,这完全等同于掀了桌子重开牌局。
这让我想起某经济学家的话:“当企业开始比谁对员工更好时,劣币驱逐良币的游戏就该终结了。”
就像手机行业从拼价格到比售后,外卖行业可能要进入“福利军备竞赛”了。但中小平台根本玩不起这种真金白银的较量。
京东这手劳务合同+五险一金,直接把外卖行业潜规则摆上明面——那些靠吃骑手社保红利起家的平台,此刻恐怕正对着财报发抖。
某上市物流公司财报显示,若全员缴纳社保,年利润将蒸发42%。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次京东的动作会引发股价震荡。
5%抽成背后的商业哲学最颠覆认知的是平台给商家的政策:即刻入驻,全年免佣金,如果后续入驻,也只收取5%的佣金。
5%的抽成连行业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都不到,这和拼夕夕当年用“0佣金”血洗电商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平台给出商家更大的利润空间时,当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商家蜂拥而入。
但京东更狠的是组合拳:用自建物流消化运力,拿金融业务贴补佣金,这根本不是单纯的价格战,而是生态系统的降维打击。
细看京东财报就会发现端倪:其本地生活板块70%的配送订单来自京东会员,这本质上是用外卖业务给1.5亿PLUS会员增加黏性。就像Costco的盈利秘诀不在商品而在会员费,京东这是在打造中国版Prime生态——你买的不仅是外卖,而是一整套品质生活解决方案。
看似亏本的买卖,实则在下一盘更大的棋——当你的午餐、购物、理财都被京东承包时,这个生态系统的恐怖之处才真正显现。
想象一下:早晨用京东到家买早餐,中午用京东外卖送午餐,晚上在京东健康问诊,睡觉前用京东金融理财。这种“包围式”服务一旦养成习惯,用户迁移成本就会高得可怕了。
看着京东骑手们刷屏的“誓死效忠”,我突然惊觉:这根本不是老板与员工的温情戏,而是一场精准的降维打击。就像美军打伊拉克,京东先用福利攻势瓦解对手军心,再用低价策略冲击市场,最后用生态闭环锁死战场。
当其他平台还在用算法压榨最后一分利润时,京东用真金白银证明了:对员工和合作伙伴的“厚道”,才是最凶狠的商业武器。
这让我想起华为大佬任正非的名言“钱给够了,不是人才也变成人才”。商业竞争最高的境界,就是把对手逼到“学我者死,不学我者亡”的绝境。
如果让你在京东和某团中选,你会选哪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