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有效制度约束的情况下,面对利益的诱惑,人性很难保持理智,改革也难以仅凭自觉推进。
改革的初衷是为了公平,但在实施过程中,实际效果却大相径庭。
全省统一命题的政策本意在于:确保所有考生面对相同的试卷,消除各市之间由于试卷难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公平现象。
然而,实际操作中,市级教育局在评分上的自由度,却使得问题凸显——市级教育局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
后台有位辽宁的网友反映:今年辽宁的中考由省里统一出题,由于这是改革的第一年,题目难度相对较低。
各市在评分时竞相“放水”,结果分数普遍偏高,许多学校和家长纷纷在各种群里庆祝好消息。
沈阳的最高分达到786.5分,只有语文扣了3.5分,其它科目满分。
这一成绩刷新了2021年中考最高分754分的纪录(当时满分为760分,考生只在语文和英语上有所扣分)。
沈阳今年前两名高中的录取分数线预测将达到776+(满分790),很可能刷新2021年最高录取分数线742的纪录,录取分数线与满分的差距将从18分缩小到15分以内。
大连的中考状元得分为787分,语文扣了1分,英语扣了2分。
浙江的情况类似,今年浙江也实行了全省统一命题,题目难度偏简单,尤其是数学,高分频频出现,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极高。
从政策发布之初,这种现象就不难预见。
虽然全省统一命题,录取还是按市进行,但各市以前自行命题、评分的情况,使得各市的实际录取格局难以受到影响。
然而,现在,全省统一试卷,分值一致,各市有了直接的横向比较依据。
更有网友指出,中考和高考存在显著不同。
初中没有学考,这使得中考既是高中升学考试,也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即使题目难度降低,各市的评分标准放水,仍有部分学生成绩非常不理想,甚至无法达到发放初中毕业证的最低要求。
为了避免这些学生学历停留在“小学”阶段,许多地方不得不在中考成绩公布后,为这些学生单独组织补考,由本地出卷、批卷,以帮助他们获得初中毕业证。
这让全省统一命题的政策显得非常尴尬:到底要让多少学生无法获得初中毕业证才算合适呢?
此外,有网友也提出了一个尖锐的观点:小学阶段也存在类似问题。
小学考试往往出题简单,结果大家的分数都很高,看起来实力相差不大。
然而,实际上,一些优秀的小学毕业生的英语词汇量已经超过5000,而考试中他们最高也只能考到100分。
分数看起来与词汇量只有1000的学生差别不大,但真正的实力差距却巨大。
这种简单的考试掩盖了真正的学神实力,导致家长在孩子进入高中后感到困惑,认为小学和初中时的孩子突然“变差”了。
实际上,并不是孩子突然变差,而是之前的考试缺乏有效的区分度,只是掩盖了真正的学术能力。
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让教育强市和弱市的初中生和家长面临更大的焦虑和压力,也使得改革的初衷与实际效果大相径庭。
中考改革本是为了配合“双减”政策,降低义务教育阶段的内卷现象。
教育部为此在2022年发布了相关通知:
- 禁止超标命题和随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严禁将高中课程、学科竞赛题目及校外培训内容作为考试内容;
- 科学合理设置试卷难度,防止试卷过难增加学生负担;
- 坚决杜绝偏题和怪题。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中考试卷难度降低的同时,也降低了高中招生考试的有效区分度。
使得高分段极端偏离正常分布,重点中学的录取线异常高,对于优秀学生来说,考试容错率极低,需要特别仔细和熟练。
如果分数调整没有统一、科学的标准,并且可以随意调整,依然会改变部分学生的求学轨迹。
例如网友举出的一些例子:
沈阳的评分标准前严后松,我感到非常不满。我的孩子在学校平时不会做的题目,这次中考数学得了119.5分。
本来孩子可以进入省重点高中,现在完全改变了孩子的命运,实在让人愤怒。
在辽宁盘锦,本来可以排到学校30+,这次只排到了80+。
模考题难度正常,我靠数理化拉分,但这次题目简单,评分标准在语文和英语上压分,加上数理化题目也很简单,导致像我这样的考生今年翻车严重。
全省统一命题降低了难度,各市自行评分又极具灵活性,这导致了中考超高分频频出现,重点高中的录取线几乎接近满分,让无论是教育强市还是弱市的初中生和家长,都面临更大的焦虑和压力。
在这种低水平内卷的局面下,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除了名校初高6年一贯制、2+4等提前签约的方案,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