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国共战争进入了一个关键时刻。淮海战役的战火正燃,蒋介石令嫡系精锐齐聚在此,希望能借此战役稳住华北形势。
然而,让蒋介石集团始料未及的是,面对装备和人数都落后的解放军时,他们竟然一败涂地。
在淮海战役中国军到底败在哪?这场战役中又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对于蒋介石而言,淮海战役的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
此时,我国东北已经基本解放,解放的号角已经回荡在中国大地上。
蒋介石知道,一旦失去淮海地区,长江以北就会完全被我军解放,他所面对的局势将会相当被动。
于是蒋介石投入了大量的精锐部队,以徐州为中心,与我军的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
俗话说:兵无将而不动,蛇无头而不行。
要打仗,挑选将领的工作可谓是重中之重。
所以一开始,蒋介石选定了国军“小诸葛”白崇禧为总司令。白崇禧用兵如神,在战场上纵横捭阖,先后在台儿庄大捷和淞沪会战等重大战役中取得大捷。
白崇禧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如果他带领国军进攻,想必会给解放军带来不少麻烦。
没想到白崇禧先是答应了却又一夜变卦,借故推脱,这让蒋介石方寸大乱。
实际上,白崇禧之所以选择放蒋介石鸽子,是因为白崇禧明白:国军大势已去,即使是装备和人马都领先,也不会是解放军的对手。
一直以来,国军内部派系林立,勾心斗角,蒋介石通过独裁的手段来调整各派系之间的利益分配,这导致了国军内部各派兵力自己充满了矛盾与怨恨。
目前,驻扎在徐州的国军兵力虽然庞大,但却分散在各个派系之中。
蒋介石的嫡系将领,根本不可能听从白崇禧的调遣。即使白崇禧充当总司令,如果无法统一指挥权,军令无法高度集中统一,那么必将导致战局的混乱和失败。
再者,蒋介石指挥无能却又刚愎自用,喜欢亲自指挥重大战役。先前的案例无一表明,而蒋介石的远程指挥和直接插手,只会干扰战局,给白崇禧带来麻烦和束缚。
种种困难加持下,国民党现在面临的问题已经是沉疴痼疾,要打赢这场淮海战役实属难上加难。
失去了一名悍将,蒋介石思来想去唯有杜聿明能担任总司令的位置,于是紧急把杜聿明调来徐州。
总将到位以后,国军的形势仍然不乐观,形势发展与白崇禧预料的相差无二。
1948年9月,济南战役爆发,杜聿明判定如果此时将华中国军在旁牵制中野,徐州国军在济南与华野进行决战,国军就可以争取主动权。
但国军各兵团习惯各自为政,内部协调困难,计划迟迟未得到执行
正当杜聿明紧急整合兵力之时,济南已被解放军打下,即失济南,那守下徐州已成重中之重。
然而祸不单行,此时锦州战役打响,东北国军几近死局,蒋介石焦急不已,只能将杜聿明调回东北,徐州战事由刘峙接管。
杜聿明深知刘峙难当大任,特意嘱咐刘峙在徐州要继续进攻,不能给解放军入侵的机会。
结果,杜聿明前脚刚走,后脚刘峙就将策略转变为收拢防守,他下令国军各部往徐州聚拢,以求最大程度保存战力。
在赶路途中,最容易受到伏击,解放军果断出手,歼灭了好几股国军。
杜聿明明白,解放军的其他行动都是佯攻,他们的主要目标是兵力最强的黄百韬兵团。
果然,黄百韬兵团成了困境中的牺牲品,他们被解放军围困,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此时,国民党已处在存亡绝续的绝境中,形势一团乱麻。
杜聿明感到一阵阵的无力和懊悔,只能紧急返回徐州处理烂摊子。
杜聿明判断,国军想要觅得一线生机,唯有“围魏救赵”:放弃黄百韬兵团,集中兵力进攻中野。
从一开始,杜聿明就向蒋介石建议集中兵力中野。
当时中野正迅速壮大,如果不采取果断行动,将来将会成为巨大的威胁。然而,蒋介石却置若罔闻,反而执意要分散兵力进行防御,这个决定无疑是极大地削弱了国军的战斗力。
此时,国军如果能打中野个措手不及,牵一发而动全身,华野的行动也会被影响。如果华野选择营救中野,黄百韬兵团也能寻找时机发起反击;如果华野选择不救,国军也可以乘乱打退中野。
这样国军就能争取到主动权。
然而蒋介石却否决了这个命令。蒋介石舍不得黄百韬兵团被歼,黄百韬兵团可是他的心头肉,国军精锐,他想解救这个兵团,然后再打华野和中野。
既想救人又想打人,世上哪有这么完全的办法。
杜聿明心中充满着无奈和愤怒,他曾经多次努力制定出了应对中野、华野的周详计划,但都被蒋介石否决了。每一次他都希望能够争取到主动权,但却总是被迫被动应对。
在杜聿明深感无能为力之时,蒋介石又偏听偏信,把红色特工郭汝瑰安排进作战厅。国军的多个进攻方案被都郭汝瑰传递给了解放军,解放军迅速更改了作战计划,切断了国民党几大兵团之间的联系。
杜聿明见此情景,心如刀割。他看到国军抵抗,黄百韬兵团被攻陷,其他军团也岌岌可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在国民党前线军队节节败退之时,蒋介石想调白崇禧、傅作义部队的兵力增援,但白、傅二人却只打自己内心的小算盘,见国民党败局一定,为了保留兵力拒绝出兵。
自古以来,军队作战都要求战略协同,胜则举杯相庆,败则出死力相救。
但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役中却根本做不到这一点。将领们只知道保护自己的部队和性命,却不为整个战局考虑,这样的军队又如何能取得胜利呢?
最终,国民党精锐丧失殆尽,杜聿明心中充满了愧疚和悔恨。他明白,这是一场因为内部决策和勾心斗角而导致的惨败。
淮海战役的惨败,让杜聿明一直恋恋不忘,甚至他到了晚年还在懊悔:“打刘伯承必胜,可老蒋不听话……”
诚然,杜聿明的军事才能没能在淮海战役中完全发挥出来,但事实又真如杜聿明所说的:“打刘伯承必胜吗?”
其实不然,战争的落败并非只有一个原因所致,而是由多个因素交织而成。
国军拥有着庞大的兵力,整整八十万大军,配置精良的装备,看似占尽了优势。然而,国民党在淮海战役中表现出的军事无能、一盘散沙,这支由不同派系拼凑而成的军队,始终难以形成“攥指成拳”的力量,失败也是早晚的事。
杜聿明就不该给老蒋擦屁股
80万对60万加500万的后勤[得瑟]
杜聿明到那都被打的不行,林彪曾经说过杜聿明打顺风仗可以,打逆风仗不行。
打刘帅?他哪怕就是只有一个团,老蒋也不敢轻举妄动,实力摆在那里
天意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