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打越奇的豫东战役,粟裕20万对国军25万,竟能歼灭敌9万

有历史 2024-01-14 20:48:10

1948年初,粟裕越来越感到一个重大的矛盾。1947年以来,我军虽然连续取得鲁南、孟良崮等大战役的胜利,但国民党军越打越多,而且战略战术上越来越熟悉我军作战特点,分割包围、歼敌一部的战机越来越少。

此时,中央提出一个重大战略,华野部队派出三个主力纵队,南渡长江,到江南国民党政权的后方进行宽大正面机动作战,迫使国民党调兵回江南,从而改善中原、华东力量对比。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粟裕断然反对这一战略,并提出了在中原大兵团作战的设想。

一、粟裕上书直言,反对立即出兵江南

中央这一计划确实匪夷所思,如果真正实施,必将引起蒋介石极大震恐,战略层面必将出现重大调整。

粟裕对华东、中原战局的战略思考一直保持着密切观察与思考,对中央的这一战略,他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第一,我军南渡,战略固然主动,但会不会引起国民党军战略调动?不好说。

第二,三个纵队6-8万人,南进后能否建立像山东这样稳固坚强的根据地?如果不行,伤亡代价必然较大。

第三,华野分出主力,黄淮、中原敌之兵力优势更大,华野中野部队将面临更大压力。

粟裕认为,暂缓渡江计划,把兵力留在中原,打一两个歼灭战,逐步改变敌我力量对比。

为了给中央吃一个定心丸,粟裕建议,寻机打掉邱清泉第五军,震慑中原敌军。

中央对此议非常重视,请粟裕专门到西柏坡中央驻地,进行专题研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五位领导人,陈毅、李先念等领导同志也都参加,可见中央对粟裕计划的高度关注。

会上几乎是粟裕的独角戏。他详细分析了中原敌我力量对比,敌优势是什么,我优势是什么,如果南渡会是什么形势,会有什么后果;以及留主力在中原、华东,下一步打第五军有何现实考虑。

最终,中央尊重粟裕的提议,重新作出战略部署,采取新的战役手段,诱歼国民党军第五军,打一个大的歼灭战。

二、打开封付出重大代价,为何先取后弃?

第五军到底是什么背景,居然被中共中央列为重要战略目标呢?

第五军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抗战中与日寇血战多场,昆仑关之战、缅甸战役中,第五军都曾给日军以重创。

解放战争中,第五军是中原华东战场的急先锋,何处闻警便驰援何处。该军机械化水平较高,机动速度非常快。时任军长邱清泉经受过系统的军校教育,还到德国留学过,军事素质较高。所以这股主力很难抓住,打了好几仗,粟裕始终没能歼灭之。

中央为了让粟裕放开手脚打大仗,电令中原野战军刘邓,令中原不惜一切代价,配合华野抓歼第五军。

粟裕受恩感激,立即着手进行战略部署,积极创造围歼第五军的机会。

具体战略是,陈士榘兵团率部进攻许昌,调动邱清泉兵团自鲁西南一带西进,创造机动中歼敌的机会。而后粟裕率华野主力由鲁西南渡河,向河南进军,力求将邱兵团歼灭于中原。

不料国军反应也相当快。

起初邱兵团按粟裕设想进入河南,但华野主力刚刚过黄河,国军总部发觉了粟裕企图,立即飞调邱兵团放弃许昌,重返鲁西南。同时调八十三师、二十五师、七十二师、六十三师等主力,协同邱兵团,四面八方,会攻鲁西南。

一时间,敌我主力云集曹县一带,敌二十五万人,我二十万人,主力对主力,战局陷入胶着。

邱清泉所部与其余国军紧密配合,围歼战机不复存在,粟裕的愿望落空了。

但粟裕没有放弃。他缜密分析形势,再次调兵进攻河南省会开封,把矛头一下甩到西线,迫使国军跟着调兵。

为了保证华野主力一面打开封、一面以最大兵力追击援开封的邱兵团,中野刘邓首长显示出极大胸襟,主力全部出动,在南面阻击胡琏所部十八军,在东面阻击徐州方向的孙元良兵团。

华野参谋长陈士榘率兵团主力包围进攻开封,自6月15日至21日,苦战六天多,终于将这座河南省会拿下。全歼敌守军、一部援军共3万人。

果然不出粟裕所料,省会易手,给国民党政治上造成极大被动,当时蒋介石正在南京召开伪国大,河南籍代表听说省会陷落,气愤地到总统府外请愿,要求进见蒋介石,强烈要求政府收复开封。

蒋介石也气得火冒三丈,严令邱清泉、刘汝明、区寿年等距离开封最近的主力,迅速向开封靠拢,必须夺回开封。

只要敌人被调动,就有机会打。粟裕等待许久的机会终于到来,可是临到阵前,他的作战决心又变了。

向开封疾进的兵力,其实主要是邱兵团和区兵团。两部兵力的速度前后不一,警惕性也不一样。

邱兵团严令在身,不敢不疾进,但邱清泉十分了解粟裕的作风,时刻提防粟裕调兵围攻他,故而部队前后提防,只要华野一靠上来,立刻就能脱身而走。

一旦让邱兵团发觉这意图,那粟裕之前的兵力调动,就成为虚话了。

但区寿年不一样。他的兵力不强,而且与华野对战较少,不太了解粟裕的风格。同时,他不是主力,能不能夺回开封,蒋介石也不会太追究他的责任。因此,区兵团进兵速度始终慢了半拍,区的内心,是想让邱清泉往前冲,自己当小弟跟着上。胜了,咱们一同分功,败了,我也不是首责。

粟裕认为,邱不好打,区存在围歼的机会。于是断然改变原部署,以打区兵团为主。

打区兵团,就要使邱、区拉开距离。为了使邱更快,粟裕下令,放弃开封,主力向许昌方向佯动,作出一副望风而退的架势,诱使邱兵团加速进攻。

三、40公里极限空间:粟裕强行撬开敌重兵集团

华野各部在攻城、阻援战斗中付出过重大代价,虽然消灭国军3万余人,但华野伤亡也有1万多。而且各部反复调动,十分疲劳。对于粟裕先取后弃的部署,军中有很多意见。

而且原定计划是打邱而非打区,大家憋着一股劲,想在鲁西南和豫东一带和邱清泉决一死战,现在却一再改变计划,把矛头对准一个二流货色区寿年,难以理解。

为了统一大家的作战意志,粟裕用了一招三国司马懿请旨的办法。

他将作战意图先后报给中央和中原局刘陈邓,中央和中原局是何等英明,立即察觉了粟裕的真实想法,先后复电,完全同意弃开封引诱邱兵团的计划,并同意改变战略、改以打区寿年兵团为主要目的。

粟裕拿着上级命令,反复劝说部下各纵队主要领导,鲜明指出,

第一,豫东大战,根本目的在于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至于这个有生力量是张三还是李四,并不是主要因素。

第二,邱兵团极难围住,现在如果投入华野主力打邱,很容易吸引敌人其他主力汇合过来,打主力决战时机还不成熟。

第三,中野刘邓正在以极大牺牲,与敌十八军(五大主力中的另一支主力)鏖战,核心目的就是保障华野歼敌有生力量,华野更应顾全大局,尽快完成围歼战。

经过这番统一思想,华野上下终于理清了思路,作战决心迅速调整过来。

不得不说,我军之所以能屡屡战胜强大敌人,灵活有力的思想工作,以及高度自觉的执行力,是最为关键的胜战之凭。

陈士榘兵团退出开封,邱清泉果然衔尾急追。邱氏不愧为国军名将,不止着眼于收复开封,而在于捕捉华野主力进行决战。他只以一个旅的兵力配合刘汝明重占开封,自率主力越过开封追击陈士榘。

区寿年兵团见邱部已经占了开封,便放慢了进军速度,在睢县一带徘徊不前,与邱兵团拉开了40公里的距离。

40公里!决定战局的40公里!粟裕反复调兵、先取后弃,要得就是这个空间。

粟裕立即调集主力,将区寿年兵团包围在睢县西北铁佛寺、龙王店一带。

四、越打越奇的豫东战役

此时豫东战役已经远远超出当时粟裕预计的规模,战略部署也一变再变。

国军发现粟裕要围歼区寿年的企图,上下无不震恐。这是要打第二个孟良崮战役啊!

为防重蹈覆辙,蒋介石严令邱清泉、胡琏、黄伯韬、孙元良等部队,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回援睢县,救出区兵团。为了鼓励区寿年拼死抵抗,蒋介石还带着空军司令周至柔,坐飞机亲临睢县上空,给区寿年加油打气。

但无奈粟裕部署已定,以近三比一的兵力优势,对区兵团发动一波又一波的猛攻。

自6月26日发起包围,至7月3日,区寿年的兵团部和一个主力师被完全歼灭,区寿年本人被活捉,只余一个师的残部仍在抵抗。

国军各部主力积极向前,但由于华野各部阻援部队拼死阻击,黄伯韬、邱清泉两部主力,都被死死拦在距离区寿年仅仅10公里的地方。

粟裕吃掉区兵团大部主力后,又观察到从兖州来此驰援的黄伯韬二十五师长途跋涉,不熟地理,相较第五军更弱一些,于是又调兵围攻黄伯韬。双方激战三天,由于黄伯韬全须全尾,抵抗的较为顽强,粟裕审时度势,不恋战不贪吃,指挥各部迅速脱离战场。各部阻援兵力也趁着国军各部被打的晕头转向,迅速撤回根据地进行休整。

纵观整个豫东战役,粟裕的作战目的连结变化三次,从打邱清泉主力改为打开封,再由占开封改为围歼区寿年,第三次由围歼区寿年扩大为打黄伯韬。变幻无方,运用之妙,令人叹为观止。

陈毅由衷地赞叹,粟裕指挥豫东战役,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刘伯承也高度评价粟裕是我军最优秀的指挥员。

而粟裕则是战争中最为谦虚的那个人,战役结束后他自述,豫东战役之紧张令人虚脱,到处的弦都崩的紧紧的,能打胜,靠的是中央的运筹帷幄、不干涉前敌指挥权,靠的是华野将士浴血奋战、不计代价的付出。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