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中庸之道”与现代企业长期主义战略的融合应用

明犀 2025-03-17 21:25:20
在当前商业环境下,越来越多企业在谋求发展时,愈发强调一种“长期主义”理念,即着眼长远价值、避免短视行为。中国文化中,“中庸之道”蕴含着平衡稳健的智慧,对企业长期战略具有重要启示。

本文明犀研究院将结合理论与实践,探讨企业如何运用“中庸之道”在长期发展中保持稳健、平衡,实现持续增长。

中庸之道:平衡稳健的管理哲学

儒家经典《中庸》提倡“不偏不倚、取中讲和”,追求在两端之间找到恰当的度。朱熹曾解释“中”即“恰好的道理”,也就是将两个极端统一起来,以适度原则处理事务。这表明“中庸之道”本质上是一种寻求平衡的智慧,而非毫无原则的折中。孔子亦称赞“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意指中庸作为一种美德是最高境界,只是现实中少有人能够长期坚持。

在企业管理情境下,“中庸之道”强调在动态变化中保持平衡和稳健。

管理者经常面临两难抉择,需要在短期与长期、进攻与防守、扩张与收缩等对立面中寻找最佳平衡点。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在风平浪静时需要50:50均衡,但狂风骤起时可能需要将重心调整为90:10才能保持平衡。同样地,企业经营中的短期利益与长期目标、集权控制与授权放权、快速扩张与谨慎收缩、当前利润与未来市占率之间,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最佳比例,关键在于根据环境动态调整,以达到平衡。

“中庸”并非消极的中间立场,而是一种动态平衡的方法论。它要求管理者既不能走极端、盲目冒进,也不能僵化保守、不思进取。在战略制定上,这意味着反对激进冒险和过度保守两种极端,倡导在大胆创新与稳健经营之间取得平衡。具体而言,中庸思维反对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但也反对因循守旧、裹足不前。例如,“中庸之道”主张既反对过于追求短期速成(急功近利),又反对消极无所作为,避免这两种倾向给企业带来伤害。正是这种在“进”与“退”间拿捏分寸的哲学,被称为一种辨证且科学的经商之道。

这种平衡哲学与当下倡导的长期主义不谋而合。

长期主义要求企业跳出狭隘的零和博弈思维,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而是在持续创新、持续创造价值中塑造持久竞争力。如高瓴资本张磊所言,对于企业家而言,长期主义是一种格局,它帮助企业拒绝短视的逐利游戏,在不断创新创造中重塑动态护城河。可见,“中庸之道”所强调的审慎平衡、统筹长远的思维,正是长期主义战略的文化基础——二者都强调以长远健康为重,在短期利益和长期价值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

案例分析:长期主义视角下的中庸实践

为了更具体地理解“中庸之道”如何指导企业长期战略,明犀研究院精心选取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案例,看它们如何在长期发展中践行平衡稳健之道。

同仁堂

同仁堂(创建于1669年)是中药行业的百年老字号,其数百年长盛不衰被视为“质量取胜、诚信守恒”的典范。

同仁堂奉行的祖训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生动诠释了中庸平衡之道。体现出企业在成本与品质间的权衡:宁可牺牲短期成本,也要保证长期口碑和疗效。

这种坚守被称为“百年一诺”,几百年来同仁堂人代代遵循这一信条,使企业赢得了皇家御用称号并在市场竞争中历经数百年而不衰。同仁堂的经验表明,中庸之道要求企业不追逐短期暴利,不随波逐流媚俗,而是平衡眼前利益和长远声誉,以长期信任赢得基业长青。

中华煤气

香港中华煤气(Towngas,创立于1862年)作为传统城市燃气供应商,在近年来能源低碳转型的大潮中没有盲目跟风转向热门领域,而是稳健布局新业务的同时,坚持核心业务的稳定。

公司首席投资官陈英龙强调,在能源转型过渡期,企业面临的悖论是如何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稳定、价格可承受,同时实现最终清洁转型的长期目标。

中华煤气的应对策略体现出中庸平衡:一方面,利用天然气相对煤炭的低碳优势,巩固主营业务以确保当前的稳定收益和能源安全;另一方面,通过企业风投部门孵化和投资氢能、光伏、储能、生物燃料等前景领域,为未来转型提前布局。

在具体决策上,公司有两条准则:(1)不因为某个新赛道突然火热就一拥而上;(2)只选择自己有能力整合、与整体愿景契合的项目。正如陈英龙所说,中华煤气在投资布局上有着长期规划和一致性,不会因为某个赛道一时“大热”就冲动进入,而是更关注自身对行业的深入理解,以及项目是否契合公司长远蓝图。这一稳健原则保证了企业在转型期不偏激冒进,也不因循守旧错失良机。

中华煤气长期主义的成果已经显现:例如,公司早在2009年就开始孵化生物质能源项目怡斯莱(EcoCeres),经过12年探索到2021年才实现量产并获得市场认可。这样从0到1的漫长孵化过程体现了管理层的耐心和毅力,“一路走来,坚持初心十分重要”。又如,面对新能源技术百花齐放的局面,中华煤气始终将“安全可靠”作为能源业务的底线,将稳健运营视为企业生命线,同时坚持长期一致的战略执行,不因外界风潮而朝令夕改。陈英龙直言,公司希望打造真正的“百年企业”,虽然已有160年历史,但仍以下一个百年为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无论走到200年还是300年,企业都会坚持安全可靠的底线不变,长期性和一致性的战略执行不变。这种既坚守根本又面向未来的策略,正是中庸之道在现代企业中的生动实践:它在传统能源与清洁能源、新业务与老本行、短期收益与长期愿景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从而保证企业既能应对时代变局,又能行稳致远。

福耀玻璃

制造业企业往往面临技术变革和市场周期的考验,更需要中庸思维来平衡扩张与稳健、当前与长远。福耀玻璃由曹德旺于1987年创立,最初涉足多个业务领域。但在1990年代中期经历阵痛后,公司果断调整战略,专注于汽车玻璃主业,摒弃了分散的副业。这一“收缩聚焦”的决定体现了中庸之道:在多元化和专业化两端,选择了有利于长期发展的平衡点。

事实证明,这一战略定力为福耀赢得了厚积薄发的机会。经过20多年的深耕细作,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福耀玻璃累计申请专利1358件,获得授权1028件,产品线不断丰富,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前列。如今福耀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玻璃供应商,为奔驰、宝马、奥迪等汽车厂商提供配套,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25%。

福耀的成功秘诀正是在于稳扎稳打、持续创新:一方面保持战略定力,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主业,不盲目跟风其他热门行业;另一方面又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附加值(如研发抬头显示玻璃、隔音玻璃等新产品),以创新驱动长期竞争力。曹德旺常说“为中国人做好每一片玻璃”,这种矢志不移的长期信念,让企业在行业起伏中依然稳健成长。

福耀玻璃的历程表明,中庸思维促使企业拒绝机会主义的扩张(避免“一拥而上”去做不熟悉的业务),而选择在能力圈内持续深耕,最终反而收获了更大的长期回报。

小熊电器

小熊电器作为一家新世纪成立的家电企业(2006年创立),在18年的发展中也体现出“稳中求进”的中庸哲学。

小熊电器主营小家电细分市场,从创业初期的酸奶机等单品,到如今涵盖居家、办公、母婴等80多个品类,始终保持着对用户需求的敏锐洞察和产品创新的执着。面对小家电行业从增量转入存量竞争的新阶段,公司没有采取激进的价格战或盲目多元化来追逐短期业绩,而是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长期主义发展逻辑,注重打造自身动态护城河。最直观的表现是,小熊电器多年来持续高比例投入研发,用长期投入换取长远价值:过去10年其研发投入每年均保持增长,即使行业增速放缓的近年也不例外。根据公司财报,2024年上半年小熊电器研发投入同比大增35.08%,再创历史新高。这一系列数字说明,小熊电器管理层宁可牺牲部分短期利润,也要确保对未来的持续投入。这种对研发和创新的坚持,正是企业稳健发展的“最强底座”。

在内部管理上,小熊电器也践行着中庸平衡:既强调产品为先、迅速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避免因循守旧),又坚守“不管用户需求大小,只要存在,小熊电器都会去做”的原则,哪怕是小众需求也认真对待,以免错失潜在市场。这种既重视效率和速度(快速响应用户偏好),又保持耐心和定力(长期投入技术、设计、供应链)的策略,使小熊电器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走出了一条稳健的成长之路。截至2024年,小熊电器已拥有近400名研发人员、每年开发新品100多款,累计获得专利数百项,凭借平衡短期战术与长期战略的中庸之道,公司成功守护并提升了年轻消费者的品质生活,在细分领域由初创成长为国内领先品牌。

SHEIN(希音)

许多快速崛起的互联网企业往往给人激进扩张、烧钱抢市场的印象,但跨境电商巨头SHEIN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长期主义的平衡思维。

SHEIN创立于2008年,起初只是一个销售婚纱的小网站,经过多年默默布局供应链和海外市场,终于在近年实现快速增长,成为了全球领先的时尚零售商。自2015年更名专注快时尚女装以来,公司业绩呈现惊人的爬升,并在2021年成为全球下载量最大的购物App之一。

表面上看,SHEIN凭借“唯快不破”的极致速度征服了市场:以实时时尚模式快速捕捉流行趋势、上架新品,比传统快时尚还要更快。然而,这种表面的高速发展离不开背后长期战略的支撑——SHEIN多年来在数字化供应链和数据驱动运营上的巨额投入与创新。这正是典型的“中庸”式平衡:一方面在前端市场上疾如风(快速满足消费者瞬息万变的偏好),另一方面在后端建设上静若磐石(长期投入建立复杂柔性的供应链体系)。有研究总结,供应链的数字化组织能力才是对企业长期主义价值观的真正考验,相比之下流量获取和品牌营销反而更易模仿。SHEIN成功打造出了高度柔性的供应链,每周可以上线数千款新品,而库存和成本却控制得当。这种成就离不开创业团队与众不同却又扎实务实的价值观:他们有别于一般环境的浮躁,更坚信一些符合商业本质的长期原则。正如业内评论所称,SHEIN的崛起让人们对“长期主义的胜利”印象深刻——从细致全面的品牌运营策略,到耗费巨大心力的供应链数字化建设,都源于团队秉持着“难但正确的事”的理念,选择了需要耐心投入却构筑深厚壁垒的正确道路。

当然,中庸并不意味着放缓发展节奏,而是在高速前进的同时不忘稳固根基、克制欲望。SHEIN一方面大胆开拓全球市场,迅速占领欧美、新兴国家的线上时尚消费高地;另一方面却始终保持低调,在长达十余年的成长过程中很少在公众视野高调炒作。这种谨慎的扩张策略使其避免了许多初创独角兽常犯的错误(例如过早追求估值导致战略漂移),将主要精力用于打磨内功。当竞争对手还在烧钱买量、打价格战时,SHEIN已通过长期供应链优势建立起了别人难以企及的竞争壁垒。可以说,SHEIN的故事印证了中庸之道在新兴企业中的价值:平衡短期速度与长期厚度,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看似极速的成功背后,是十几年如一日对“慢功夫”的坚持。这为当今崛起的创业公司提供了启示——唯有在内部修炼上遵循长期主义的“中道”,才能在外部竞争中实现快速但可持续的增长。

中庸思维的战略实践指南

上述案例展现了“中庸之道”指导下企业实现长期稳健发展的多种路径。对于当今中国企业管理者而言,要在实践中落实这些平衡智慧,需把握以下要点:

制定长远使命,坚守核心价值:确立清晰的长期愿景和核心价值观,作为所有决策的准星。这样的愿景应该经得起时间考验,不因短期环境变化而朝三暮四。例如,同仁堂“济世养生”的宗旨和品质承诺、中华煤气“安全供能”的底线,都属于长远使命,使企业在诱惑和冲击面前有所不为,有所坚守。这要求领导层有定力,“知止而后有定”,在战略上不随波逐流。正如中华煤气所坚持的,不会因为某领域一时火热就贸然投入,而是审视是否符合自身长期定位。

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中庸思维要求企业既关注近期的生存与收益,又不牺牲长期健康。实践中,这意味着建立双重考核机制和平衡的决策框架。一方面,确保基本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以支撑日常运营(毕竟没有短期生存,就谈不上长期发展);另一方面,在资源分配上预留足够投入用于研发、品牌、人才培养等长期项目,即使短期看不到回报也坚持不辍。例如,有远见的企业会设定研发投入的下限比例,不因为业绩压力而削减研发,经由持续创新来厚植未来竞争力(如福耀玻璃、小熊电器多年如一日增加研发投入就是明证)。又如在品牌建设上,反对急功近利地频繁更换策略或推出劣质新产品来追逐眼球,因为这样会损伤品牌无形资产,得不偿失。相反,应当保持品牌定位的一贯性和耐心,积累口碑沉淀。这种对短期收益与长期价值的统筹平衡,正是长期主义者的拿手好戏。

保持战略弹性,动态调整平衡:市场环境风云变幻,正如孔子所言“穷则变,变则通”。企业战略不能一成不变,需要根据形势适时调整。然而调整不等于没有方向感的摇摆。中庸之道提示我们,在大方向稳定(“志定”)的前提下,小策略上要灵活机动。这类似于前文所述走钢丝的比喻:平衡点不是固定在中央,而是根据风向不断调整。企业可以通过情景规划、滚动修订战略等方式来增强弹性。例如,当行业处于上升周期时,可以适度进取(增加投资、抢占份额),而当遇到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时,则适度收缩战线、保全实力。这种进退有据的动态平衡,要求管理层时刻关注内外部环境变化,又不被短期波动牵着鼻子走。任正非比喻为“下雨天收衣服,出太阳晒被子”,即根据环境冷暖及时调整经营节奏,而长期战略方向(通信技术领先)始终不变。这种机动灵活而又保持定力的做法,可以视为中庸智慧在企业战略中的运用:既避免了刻舟求剑般的僵化,又防止了朝令夕改导致的混乱。

构筑包容稳健的组织文化:长期主义离不开与之匹配的企业文化土壤。“中庸之道”对人际关系和组织氛围也有指导意义。它强调和谐中正,反对极端的管理方式。例如,在企业治理中,要避免“一言堂”式的独断专行,也要防止各自为政、各唱各调的失控局面。这意味着领导层要兼听则明,在决策时鼓励不同意见,但最终形成适度集中的共识;企业内部既要有纪律和统一步调,又要给予团队灵活度与创造空间。一个践行中庸管理的领导者,会注重培育团结稳定的员工团队,弘扬真诚正直又追求远见的企业价值观。在这样的文化下,员工既有安全感(稳健)又有创新动力(平衡)。此外,中庸思维还倡导企业处理好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既不傲慢固执,也不一味迎合。这要求企业与政府监管、商业伙伴、投资者等保持坦诚沟通和诚信合作,寻求多方利益的平衡共赢,营造包容融洽的生态圈。当企业内外关系都和谐稳固时,长期战略的推进就有了坚实支撑,抵御风雨的韧性也会更强。

领导者的自我修炼:克制与担当:最后,企业高层管理者自身要践行中庸思维,做到“喜不应过欢,怒不应过忿”。这包括了情绪管理和决策素养两个方面。一方面,面对业绩起伏和外界杂音,领导者要保持冷静客观,不因一时成功而盲目乐观膨胀,也不因一时挫折就恐慌失措做出激进举动。能够“宠辱不惊”,才能带领企业走稳健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中庸要求决策者有勇气坚持正确的长期选择,即便短期内多数人不理解也能扛住压力。很多时候,长期主义的决策意味着逆潮流而动或牺牲眼前利益,例如投入庞大资金研发未来技术、进入培育期漫长的新市场、放弃一些快速盈利但与长期方向不符的业务等。当90%的人都看不好某项长期投入时,真正有中庸智慧的领导者能立足长远大局,做出“难而正确”的决定,并承担随之而来的责任和风险。这种定力和担当需要持续的自我修炼,正如哈佛商业评论所指出的,领导人的自我修炼目标就是学会“度”的拿捏,在各种冲突两难中找到理想平衡。唯有领导者身体力行中庸之道,整个企业才能上下同欲,沿着正确的方向久久为功。

结语

孔子的“中庸之道”作为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在当今商业环境中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提醒企业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不忘初心,慎思笃行,以平衡之道走长期发展之路。从百年老店的历久弥新,到新兴独角兽的异军突起,我们看到凡是基业长青的企业,无不在战略上追求动态平衡,在经营中坚持稳健有度。

当然,中庸并不等于平庸保守;恰恰相反,它要求更高的智慧和胆识,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洞见长期趋势,在左右拉扯的力量中坚守正确航向。

对于中国企业管理者而言,将“中庸之道”融入长期主义战略,是一条通往持续增长的可靠途径。这意味着以长期价值为依归来校准日常抉择,在任何时候都不走极端路线。“过犹不及”,企业既不可冒进透支未来,也不可因循坐失良机,而应努力在创新与稳健、速度与质量、效率与公平之间取得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在商业竞争的惊涛骇浪中保持定力和灵活,既避免“大起大落”的风险,又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

0 阅读:10

明犀

简介:顶级咨询师,带你穿越一切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