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桓晋文之事》这篇文章讲的是:
孟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去见齐宣王。齐宣王内心是想要学习齐桓公、晋文公这些春秋霸主的,结果孟子却把话题转移到了他所主张的“王道”上,劝齐宣王实行仁政,推恩百姓,走王道之路。
1、记得齐宣王么?就是成语“滥竽充数”的主人公之一。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齐宣王真有这个事迹么?谁知道!
因为这个故事是韩非子讲的。
2、韩非子经常造假
韩非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经常编一些寓言故事,造一些名人谣言,运用类比论证或者名人效应谬误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比如说吧,2023年新课标一卷语文科目的文言文中,就选了一段《韩非子-难一》的内容:
襄子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惟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
韩非子举了一个事例,是三家分晋中的围困赵国之战,说赵襄子手下的高赫,始终恭恭敬敬的对待赵襄子,所以得到了赵襄子的重赏。
韩非子编了一个孔子赞扬赵襄子善于利用重赏实现自己目的的事例。然后又借“或(某些人)”的口提出质疑,抹黑孔子,说孔子实际是不懂得“赏”这个工具的。

结果,第二段材料选自《孔丛子-答问》,孔子的八世孙子鲋就把韩非子的把戏弄了个底朝天。
他说:我们家孔老爷子去世是在春秋鲁哀公十六年四月乙丑日,鲁哀公二十七年智瑶和韩赵魏发生纷争,那个时候,我们家老爷子已经去世了十一年啦。他怎么能够评价这件事呢?

闲话休提,书归正传。
3、打土豪,分田地。孟子的仁政是要闹革命
我们先来看看孟子的理想社会: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这段话的中心是君王要让老百姓活下去,办法有这么几条:
(1)给老百姓分田地
首先,给百姓每户五亩宅基地,再给每户(8口人)一百亩土地。
(2)重视经济,发展农业
发展庭院经济,在宅院里种桑树,采桑养蚕,搞家庭副业,男耕女织,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绸衣服。发展养殖业,养鸡养猪养狗,七十岁的人可以吃上肉。发展种植业,一百亩土地养活吧口人。

(3)使民有时,勿夺其时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土地、夺人民,不断发动侵略战争。为了享受,不断地修宫殿,建宫室,老百姓一年到头不得休息。那有时间发展生产?
(4)搞教化,办学校
大力兴办各级各类学校,天天讲孝悌的道理,两鬓斑白的人就不用再受苦受累了。

4、孟子要革谁的命?革周天子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命
(1)西周初年的井田制
周王朝承殷商之政,名义上全国的土地都是属于周天子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夺取天下之后,周天子把京城之地留给自己,把别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则把土地分给士大夫,然后大家再把土地交给百姓耕种。
国都的土地最好,稍远的土地次之,再远的土地就贫瘠得没有人耕种,也种不过来。
形如井字的九块田地,中间的叫做公田,周围的八块就是私田,百姓们只有先把公田种好了才能种私田。因此,无失其时,勿夺其时,就成为问题。

问题是:
奴隶主贵族不能退让,因为公田是他们的收益,是他们的利益所在。周天子和诸侯都指着公田吃饭啊。
老百姓呢?自私自利,当然是种我的不种你的,管我不管你,所以,出工不出力,公田里长满蒿草,私田里庄稼绿油油。

(2)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被破坏
春秋末年,周王朝王室衰微,天子权威不断受到挑战,分封土地的“予取予夺”的权力被质疑,诸侯们发动战争抢夺来的土地,周天子管不了。
以铁制农具为代表的生产力高速发展,庶民们争先恐后的在野外开发土地,奴隶主贵族们也抢着让奴隶们开垦荒地,这些土地天子管不着。
这就叫做“礼崩乐坏”,各诸侯国的贵族们一方面自己开荒,为了鼓励奴隶们生产的积极性,给他们一定的自由,把他们变成自己的佃农,一方面承认庶民开荒有自主权,这样就产生了大大小小的地主。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5、只要锄头挥得好,周天子的权利没有了
孟子只说行“仁政”,第一条就是分田地,保民生。但是,孟子要求分给老百姓的土地从何而来?
一是诸侯们从周天子那里分封来的,二是通过战争抢来的,三是自己的国民和奴隶开垦来的。
如果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礼”来讲,这个分田地的权力当仁不让的属于周天子,他才是国家的代表,诸侯都是他的臣民,怎么能越俎代庖?这叫做“逾礼”。
放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时代,孟子一定会被孔子批评,“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但是,现在孔子没有了,周礼也就没有了。

人都是自私的,刻苦别人是可以的,刻苦自己是不行的。所以“克己复礼”就成为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