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司马昭为何都未称帝?是不能还是不想,一个听天由命一个弑君

一国之君中国历史 2024-11-25 11:31:47

易中天说曹操不称帝的原因是听天由命,因为曹操说了一句话: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

易中天解释为:如果天命在曹家,曹操愿意当个周文王,让儿子曹丕去当皇帝;如果天命不在曹家,那就不当这个皇帝。

我认为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称帝不是听天由命的,而是有一整套完整的流程,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就加紧了篡位进程,先是改三公制为丞相制,三公制是分权的,丞相制是集权的,丞相作为百官之首,只在皇帝一人之下,有利于曹操专权。

再之后曹操有“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权力,所谓的参拜不名,就是曹操的名字开始被尊重,上殿后只报官职不报名字,所谓的剑履上殿,就是指能穿着鞋子,带着宝剑上到殿上面见皇帝,这是无上的荣耀。

然而这还不是实质性的,实质性的篡位是曹操称魏公,荀彧因为反对曹操称公,莫名其妙地去世,这事与曹操脱不了干系。

曹操称魏公与魏王

曹操称公后,就能建立自己的公国和宗庙,魏公国是独立于汉帝国之外的诸侯国,曹操有了自己的国家和封地,就有了代汉的资本与条件。

到公元216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魏公国正式升级为魏王国,曹操出行开始按天子仪式,还要进行警戒,此时的曹操除了不是正式的皇帝之外,待遇与皇帝一模一样。

从216年曹操称王,到220年曹操去世,中间有四年多的时间,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肯定不是易中天说的听天由命,曹操篡位的一整套流程都走完了,篡位只差临门一脚,只要逼汉帝禅让就完成了篡位,但曹操就是没有这么做,这不是曹操听天由命,而是故意为之。

曹操都说自己想做个周文王了,周文王是没有称王的,是他儿子周武王追封的,也就是曹操想像周文王一样不称帝王,把称帝王的事留给自己的儿子去做。

曹操这么做有三个原因:

1、曹操务实不务虚。

曹操说自己想做个周文王

曹操是个务实的人,他当魏王之后,除了没有皇帝的称号,他就是最高统治者了,曹操这个人从来就是个务实的人,不在乎虚名。

举个例子,曹操的唯才是举,这在当时的违反惯例的,东汉是察举制,首先重视的是道德,而不是人才,有没有道德是靠出身来决定的,当时的推荐人才权利是掌握在世家大族的手中。

唯才是举就意味着不看出身,不看道德,只看才能,就像陈平那样的盗嫂贪财那样,有才能就用你,不管你做了什么,这就是法家寒族政治的手段。

有道德,有出身,不一定有才能,曹操重视才能说明他务实,宁愿打破常规与世俗。

曹操把自己倡伎出身的妻子卞夫人提拔为正妻,你卞夫人这样出身低贱的人,根本没有可能成为正妻,古代的妻与妾是有严格界线的,正妻死了,妾也上不了位,当不了正妻,但曹操不管,看中了卞夫人持家的才能,让她当正妻,这就是务实。

曹操在乎的实际的利益,而不是皇帝这个空头名声,所以到了临门一脚,曹操也没有称帝。

2、曹操自己说过不当皇帝。

曹操在自己写的文章《述志令》中明确说明了自己不想皇帝,只想当个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诸侯王,这篇文章向天下人公布,为的就是让曹操洗清篡位的谣言。

曹操多次说他不会称帝

曹操话都说出口了,总不能反悔吧,出尔反尔让天下人如何看待曹操呢?曹操既然说过不当皇帝,当然要遵守诺言了。

3、曹操不愿意承担骂名。

曹操知道很多人认为自己会篡位,因此在背地里骂他。

比如周瑜曾经评价曹操:

操虽讬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刘备曾经评价曹操:

贼臣篡盗,社稷无主。

赵云曾经评价曹操:

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

曹操控制下的汉朝廷,也有很多人对曹操不满,但他们不敢公开骂,只会私下骂曹操,比如董承、王子服、吴子兰、太医令吉本、少府耿纪、丞相司直韦晃等,这些人明确要起兵暗杀曹操,但都因为事情败露而被杀。

杀曹操的人都有,更何况骂曹操的人,曹操不愿意承担这个骂名,所以就没有篡位当皇帝。

司马昭则跟曹操不同,司马昭是无时无刻不想自己称帝,甚至还当街弑君,不过有三个原因导致他没有称帝成功:

司马昭

1、曹髦用死阻止司马昭称帝。

曹髦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曹髦这个人很有血性,而且很聪明,他不愿意像汉献帝一样乖乖配合让位,而是想用自己的死来阻止或者延缓司马氏代魏的进程。

曹髦选择了率军当街攻打司马昭,却被司马昭亲信贾充手下的成济所弑杀,与其说曹髦是被成济杀的,不如说是曹髦主动求死的。

曹髦根本没有杀司马昭的实力与条件,曹髦身边全是司马昭的亲信,曹髦还没有冲出皇宫,那边司马昭就知道曹髦来了,这也是曹髦想要的效果。

曹髦与司马昭的亲信交战而被杀,让司马昭背上了弑君的恶名,让全天下的人知道了司马氏的恶,导致司马代魏进程中断,司马昭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让篡位进程继续进行,那就是发兵攻打蜀汉。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结果一战灭亡了蜀汉,这是巨大的功劳,司马昭又有了代魏的资本,而继续进程,但因为曹髦的死,而让司马昭中断了篡位进程三四年时间,这是曹髦的功劳。

2、篡位流程没有走完。

曹髦在位时,多次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但司马昭九次推辞不接受,你以为司马昭不愿意吗?当然不是,司马昭推辞越多,越显得他道德高尚,言外之意就是看吧,不是我想篡位的,是曹髦硬要让我篡位的,这就是得了便宜还要卖乖。

那个时代有这样的传统,汉献帝禅让帝位给曹丕,曹丕让了三次,到第四次才接受,谦让是华夏人的美德,司马昭在为自己积累美德。

然后就发生了曹髦被杀事件,此时司马昭还没有称晋公,没有称公就不能建立诸侯国,就没有迈出篡位的实质性步骤,这一过程被曹髦打断了。

直到公元263年十月,各路魏军攻蜀时捷报频繁传来,魏帝曹奂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这一次司马昭没有推辞了,因为时间不多了,必须继续进行篡位流程。

司马昭弑君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64年,曹奂封司马昭为晋王,司马昭明显加快了篡位的进程。

3、寿命问题。

司马昭称晋王之后,也到了跟曹操一样的临门一脚的地位,只需一步就能称帝了,那就是让魏帝曹奂禅让帝位,但仅仅一年后,司马昭就因病去世了,享年55岁。

不是司马昭不想称帝,相反他太想称帝了,连续两年从晋公到晋王,已经算快了,但篡位不能操之过急,总要保持道德上的制高点,如果司马昭多活几年,想必肯定就会称帝了,只可惜司马昭只活了55岁,要是像他父亲司马懿活72岁的话,还能当十几年皇帝。

0 阅读: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