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京东因邀请脱口秀演员杨笠代言而陷入了一场席卷全网的负面舆论风波。据相关数据显示,这场危机使京东的市值一度蒸发了五百亿。或许京东没有预想到,这场代言风波不仅影响了品牌形象,还切实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给其业务造成了双重打击。
邀请杨笠代言似乎原本是为了迎合互联网圈里的某部分年轻女性,但却在社交媒体上引来了铺天盖地的批评声,京东很快被推上风口浪尖。一方面,杨笠本身就因其脱口秀节目中的极端言辞和性别对立的言论备受争议,被部分男性视为“男性厌恶者”;另一方面,她的口无遮拦并没有得到所有女性的支持,反而在性别问题上进一步撕裂了大众舆情。
在社交媒体上,各种情绪迅速发酵,部分男性用户表示对京东的排斥甚至是抛弃,有不少用户纷纷表示再也不会在京东购物。很快,京东出面试图做出挽救,发表了一番发言试图与杨笠划清界限。但这种“甩锅式”的表态同样为京东带来了反噬,这一过程中,无论是男性消费者还是女性消费者都没有感到京东的真诚和担当,反而认为其缺乏立场、左右摇摆,不仅失去了原有的一部分男性支持,也没有成功赢得女性的青睐。
挑选代言人时的决策失误并非杨笠个人一例。此前,另一家主要以男性为消费群体的服装品牌海澜之家、以及以酒为主营业务的舍得,也同样因为邀请杨笠代言后,遭遇大批男性消费者的抵制,最终销量明显下滑。京东作为一家电商平台,消费者对于平台的依赖远高于普通品牌,因此,这样一次代言风波对京东的打击可谓致命。
实际上,近年来京东的压力并不小。在中国电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阿里巴巴和拼多多几乎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面对这种强势夹击,京东一直在寻找新的增长路径,尤其是努力拓展女性消费者的用户基数。虽然京东在男性用户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但女性消费群体却是其长期以来的一个短板。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邀请杨笠代言的出发点是为了拓宽女性用户市场。
然而,这一策略不仅失算,还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本次风波的直接后果是双十一期间京东的销售额明显不及预期,这对本已增速放缓的京东雪上加霜。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并没有京东预想的那样顺利,风波叠加电商市场的持续下行,京东面临的财务压力可谓巨大。
目前来看,京东选择杨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想借助她在部分女性中的流量效应,吸引这些用户为京东贡献消费增量。杨笠的脱口秀风格曾因揭露性别平权等议题赢得了不少女性的关注,京东或许希望通过以她为代言人来获得这些支持。但是,营销效果却与预想相反,原因就在于京东低估了杨笠的争议性和性别议题本身的敏感性。
纵观整个事件,可以看出京东对于互联网流量经济的理解显然是片面的。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关注的不仅仅是产品,而是一种心理认同感。京东此举既没有考虑到主流男性消费群体的情感,也未能真正从女性消费心理着手,只是盲目追逐热点,忽视了大众复杂多样的情感需求。可以说,这是一个严重低估消费者知识与聪明才智的营销失误。
京东的内部经营困境京东的内部经营困境同样不容忽视。作为全球最大的自建物流和仓储系统所有者,京东的实体化发展在近年来表现出一定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在疫情之下,强大的物流体系获得了不小的优势。京东依靠这套系统增加了效率,甚至带动了部分线下门店的增长。然而,实体化建设带来的好处只是暂时的,它也为京东积累了巨大的运营成本。
京东的员工队伍庞大,尤其以蓝领人员为主,包含大量的仓储、配送、快递员等群体,这一直是京东赖以自豪的核心资产之一。然而,这部分员工数量庞大,薪酬福利和运营成本也是一项巨大的支出。在目前的新业务连续亏损的情况下,京东的利润增速逐年放缓,员工数量、成本和就业的压力已成为其无法忽视的现实。
因此,从整个商业生态来看,杨笠代言风波无疑暴露了京东经营策略上的不成熟,但这并不是京东目前的唯一问题。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和对手步步紧逼,京东需要思考的不仅仅是如何赢回男性用户,还需在更深层次上找到能真正与消费者产生共鸣的营销策略。
作为补救措施作为补救措施,京东可以考虑选择更中性和少争议的代言人。例如像邓紫棋这样具有广泛受众基础、口碑好、且形象正面的代言人,或许是更适合京东的方案。邓紫棋在表演艺术界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她的形象并不局限于某一性别群体,反而能平衡不同的消费者需求。
京东对于就业和社会稳定性的贡献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它是国内提供大规模蓝领就业岗位的少数企业之一。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下滑,失业率上升的情况下,京东能够为数十万快递员、配送员提供稳定的生活来源。如果京东就此受到更大影响,不仅携带的负面舆情和市场声誉受损,连带的这些普通工人的生计也可能被迫中断。
京东的发展显然不能单纯通过追求短期利润来维持,它需要在更广泛的社会责任感中找到一条平衡之路。持续投资于实体化发展和员工生活品质的提升,是京东能够在未来继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正如每一个在快节奏中运营的商业巨头一样,京东必须找到维持收入增长、平衡公众形象、承担社会责任的黄金比例,才能在中国这个激烈竞争的市场上赢得长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