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战革命悄然降临,中国双星兵器改写战争法则

李悦然观天下 2025-03-18 14:53:29

当传统火炮还在千米射程内缠斗时,中国军工的两款新式武器已撕开战场新维度。BRE-10型超远程火箭弹与飞龙-60A巡飞弹的组合亮相,不仅将陆军火力半径拓展至战略纵深,更宣告智能化杀伤链的全面成熟。

这款引发军迷热议的BRE-10型火箭弹,其750毫米直径弹体暗藏玄机。相比此前外贸型号290公里的受限射程,解除技术封印后的改进型可实现500公里级精确打击,这个距离足以跨越台湾海峡两个来回。弹体采用的双锥体设计赋予其高超音速机动能力,配合毫米波/红外复合制导系统,末端精度可达10米级——相当于在500公里外将炮弹打入篮球场大小的移动目标。

更颠覆性的突破在于作战体系融合。飞龙-60A巡飞弹的曝光,揭示了未来战场的新图景:这款可由火箭炮发射的智能弹药,能在目标区上空组网巡弋6小时,通过人工智能自主识别装甲车辆或指挥中枢。当20枚巡飞弹组成蜂群时,既能分头猎杀分散目标,也可集群突防重点防御,其配备的多模战斗部可瞬间切换反装甲与面杀伤模式。

这对组合彻底重构了传统火力打击流程。以往需要层层上报的侦察-决策-打击链条,如今被压缩为“发现即摧毁”的秒级反应。某合成旅演练画面显示,前沿侦察兵用单兵设备标注可疑区域坐标后,60公里外的火箭炮单元同步发射巡飞弹实施确认,随后BRE-10火箭弹便对确认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打击,整个过程不超过15分钟。

军工专家指出,这种“察打融合作战”模式打破了军种壁垒。BRE-10火箭弹的打击半径已覆盖战役纵深,其数据链能直接接收卫星、预警机甚至水下声呐的多源信息。在某次跨军种演习中,火箭弹群成功拦截了模拟来袭的巡航导弹,展现出战略防御层面的潜力。

相较于俄军“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中国方案的优势在于成本与规模。BRE-10的单发成本控制在传统战术导弹的三分之一,却能实现同等精度的战略级打击。配合模块化发射车,单个火箭炮连可在10分钟内齐射24枚火箭弹,对300个不同目标实施饱和攻击。

西方防务机构注意到,这两型装备的出口版本已在国际防务展引发抢购潮。中东某国在测试BRE-10外贸型后,其弹道计算机显示误差不超过7米,这种精度足以替代价格昂贵的弹道导弹。而飞龙-60A的“发射后不管”特性,使其成为反恐作战的理想选择,据悉已有东南亚国家采购用于打击海岛上的武装分子营地。

值得关注的是,智能弹药正在重塑陆军编制结构。随着旅属火力单元配备巡飞弹,集团军级火箭炮部队装备超远程弹药,传统师级炮兵部队的存在价值遭遇挑战。军事改革观察家发现,我军某些合成旅已将炮兵营改称“远程精确火力营”,编制内新增无人机操作班和电子对抗组。

这场静默的军事革命背后,是工业体系的全方位升级。BRE-10火箭弹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壳体比传统钢壳减重40%,其固体燃料发动机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飞龙-60A的AI识别芯片能在0.3秒内区分坦克与民用车辆,这些核心技术突破使中国在智能弹药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当某军事论坛网友调侃“这哪是火箭弹分明是快递系统”时,他或许没意识到自己道破了现代战争的本质——在算法与射程的双重碾压下,未来战场的胜负可能在扣动扳机前就已注定。中国军工这组“破局之作”,正在书写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新范本。

0 阅读:248

李悦然观天下

简介:保持锋利又不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