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重春节发言,再一次说中了,我们已失去春节,徒剩7天空壳

一世渡苦辣事 2025-02-05 16:32:50

倍受争议的专家王福重,沉寂多日后,按捺不住,在大年三十又发表了与众不同的观点。

王福重说:年味就是落后味,一般来说,年味越浓的地方,发展水平越低。

他说的对不对呢?

我们春节的所有仪式感,的确正在逐个消失,祭祀、敬神、社火、清扫、守岁、贴画、拜年等,春节本是一个集其他节日于一身的节日,现在只剩下什么?

经济越发达的地方,春节的仪式越少,被日益增长的生活节奏和质量蚕食掉了。

尴尬的新衣

小时候天天盼着过年,过年才有新衣服穿,大人们才会舍得掏腰包,到县城、集市给小孩子购买新衣服。

大年三十晚上,将新衣服放到炕头,初一早上让孩子们从头到脚换上。

小时候的大年初一最是开心,穿着新帽新衣新鞋,和小伙伴们站在一起,互相比较,个个喜气洋洋的。

如今,崭新的衣服,漂亮的鞋子,对大人们没有了吸引力,同样对小孩子也失去了喜悦的感受。

物质丰富时代,那个小孩会穿旧衣服、有补丁的衣服?从小就一直穿新的,那里会有惊喜?

尴尬的美食

许多人已经无法体会,一颗糖果对人的吸引力,一块点心对人的诱惑力,毕竟那个时代已经远去,背影已经模糊。

曾经,春节对许多人意味着,可以畅快的吃肉、吃饺子、吃许多食物,这些食物平日里是根本舍不得吃的。

许多年以前,我们这里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随便吃白面馒头,随便吃大肉饺子,才可以吃上牛肉、海鲜等。

如今,谁还期待年夜饭上的那顿饺子?谁还稀罕餐桌上那盘卤牛肉?

不是天天都有得吃么?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简陋的祭拜

这个上坟祭拜和清明节基本一样,大年三十,所有同族的男丁集合在一起,各自携带纸钱黄纸,将祖宗的坟茔逐个祭奠,烧纸、奠酒、磕头,看看坟茔有残破处,再使工具维修一番。

现在却没了这些场景,回故乡上坟祭奠,却是个人依个人的时间,很难集合起来。

于是便个祭个的,谁回来谁就去,没了个章法。甚至有人觉得只要有人去祭拜了就好,自己不去就不去了。

还有些人更简单,故乡都不用回去,就近找个街道口,画个圈圈,烧些纸钱,也就应付了差事。

也不管祖宗能收到不。

似有若无办年货

以前,临近春节,大街小巷上便挤满了人,花钱如流水般,但凡是个卖东西的地方,都被人挤的水泄不通。

有人进一批带鱼,随便摆个摊,两三天都卖光卖净。

有人进一堆年画,两三个集市,一样卖个精光。

家家户户的冰箱里塞的满满当当,平常闲着的地方各类年货堆积如山。

现在没有那场面了,谁还把家里堆成大仓库啊,稍微购买一些年夜饭食材,就足够了,许多大型超市卖场,春节期间不关门,随时需要随时买。

于是,街道上便冷冷清清,反而没有了昔日的热热闹闹。

鸡肋般的走亲戚拜年

不可否认,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讨厌走亲戚,拎着东西上门,和久为谋面的人寒暄,聊天的内容尴尬的要死。

遇到小孩必问,学习怎么样,成绩怎么样,乖不乖,听话不听话。

遇到青年必问,有没有对象,为什么没有,什么时候结婚,一月挣多。

走亲戚真正形式化了,根本没有见面的喜悦聊天的热情,只想赶紧走赶紧回。

有两件很值得期待的事情,也慢慢的没有了期待。

一个是春晚,许多人已经放弃观看春晚了,节目不少,笑声不多,令人惊喜的内容,一个都没有。

还不如看以前的录像。

一个是放炮,在春节众多仪式中,燃放烟火无疑是保持最好并且蓬勃发展的。

以前呢,大家穷买不起太漂亮炫酷的烟火,许多人也就是几个鞭炮外加二踢脚,顶多再买几支窜天猴。

现在富裕了些,也舍得买一些真正意义上的烟花。可以说烟花是每个家庭喜欢并愿意保留的春节节目,谁知道却被限制甚至严禁了。

唯一的增长点,也没了。

春节期间传统的仪式还留下什么?倒是许多人选择了更有时代气息的活动。

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各大景点的游客规模不亚于黄金周。

到影院看电影的人那就更多了,春节不出门,不走亲戚,有空便去看一场电影。

还有一些人,春节七天连门都不出,吃饭睡觉玩手机,把沙发都要躺凹陷了。

王福重说的没有了年味,可不指的就是这些事么?

有人说的好啊,就算春节什么都不剩,不还有七天假期么?

春节对我们的真正意义,现在真的只有这七天自由时光了。

0 阅读:3

一世渡苦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