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
“我侯官林氏一族满门忠烈,你又是个什么东西?”
1953年,一次会议上,向来温文尔雅的林徽因,竟然指着时任北京副市长吴晗的鼻子如此说道。
究竟是什么事,会惹的林徽因如此失态?
不可多得的才女林徽因,原名林徽音,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美貌闻名于世 。
她出生于1904年6月10日,福建闽侯人,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诗人和作家 。
她的祖父林孝恂是进士出身,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 。
这样的家庭背景,为她的艺术和文化修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林徽因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5岁时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 。
林徽因与林长民
1916年,她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 。
1920年,她随父亲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的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 。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父亲的弟子徐志摩,对新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一同赴美攻读建筑学 。两人于1928年结婚,共同研究和保护中国古建筑 。
林徽因和梁思成
林徽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因建筑系不收女生,她注册在美术系,但仍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 。她的才华不仅在建筑领域得到展现,同时在文学上也有着极高的艺术趣味和鉴赏能力 。
林徽因和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记录,他们的工作填补了中国建筑史上的空白 。
在抗日战争时期,林徽因发表了多篇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第一才女” 。她的文学作品充满了诗意和科学严谨,她的散文和诗歌脍炙人口 。
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参与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她的建筑和文学成就,使她成为了中国现代一个世纪的才女代表 。
直面冲突,捍卫文化1953年,新中国成立不久,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开始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城市建设和规划。
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需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在这个背景下,提出了拆除北京城内所有牌楼的提议。
吴晗认为,这些牌楼影响了城市的交通规划。在当时,北京市的交通环境确实存在问题,一些牌楼附近交通事故频繁,牌楼的存在,被认为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吴晗还提出牌楼过去作为路标使用,但现代路标已经取代了其功能,因此不再需要牌楼。
他还指出,牌楼曾是古代刑场的所在地,有过血腥的历史,因此建议拆除,并提议用欧洲风格的铜像、喷泉等现代元素来取代这些古建筑。
然而,吴晗这一提议,遭到了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强烈反对。
在研讨会上,林徽因拖着病体,坚定地站在了反对的一方。她认为,牌楼的存在不仅仅是交通标志,更是历史文化的象征,若拆除,会造成文化的断层,缺少了独有的文化底蕴。
林徽因提出,牌楼是否会影响交通,要看城市的规划,并且可以用建设交通环岛等方式合理规划,加以保留。
她表示,保留历史文化遗产,是每一代人都应该承担的责任,不应该为了现代化,而将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轻易摧毁。
在会议上,林徽因与梁思成据理力争,试图说服吴晗等人改变拆除古建筑的决定。
然而,吴晗却对这些专业知识不屑一顾,开始给林徽因扣帽子,说她“思想传统,不懂变通”。甚至开始讥讽林徽因没有家教!
怒气攻心的林徽因,这才一改往日和善的形象,说出了开头那番话。
满门忠烈林徽因的话一点也没错,侯官林氏,真的是满门忠烈!
林徽因的林长民,是中国宪政派的成员,曾参加统一党、共和党、进步党,并历任徐世昌国务院参议、汪大燮内阁司法总长、总统府外交委员会委员兼事务主任。
1925年,林长民因反对张作霖投靠日本,参与起兵,中弹身亡,终年49岁 。
林长民
林徽因的三叔林觉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911年春回国,参与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起义失败后,林觉民被晚清政府处决,他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
林徽因的堂叔林尹民,1910年经林文介绍加入同盟会。1911年4月,林尹民参与广州起义,力杀十余人,战斗中受伤十余处,仍奋勇杀敌,后中弹牺牲。他也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
林徽因的叔叔林文,1905年赴日本留学,并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民主革命。1911年随黄兴参加广州起义,英勇牺牲,时年仅二十四岁,安葬于广州黄花岗,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
林徽因同父异母的弟弟林恒,在1935年放弃清华大学机械系的学业,报考了航空学校,成为中央航空学校第十期学员。1940年结业后,林恒来到成都,执行飞行任务。1941年,于成都空战中牺牲 。
林恒
林徽因的家族,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牺牲了这么多,但是此刻,却被吴晗无情嘲讽,别说林徽因了,旁观者听了吴晗的言论,也会气不打一处来。
但可惜的是,尽管林徽因和梁思成一再坚持,但他们的努力,未能改变牌楼被拆除的命运。
但林徽因没有放弃,在会议结束后,她拖着病躯四处游走,只为争取保护文物,就这样,她的病情日愈加重。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林徽因心念的,仍然是国家的古建筑,最终,心力交瘁的她,于1955年4月1日离世,年仅51岁,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墓碑是梁思成亲自设计的。
林徽因的预言,也在多年后得到了验证。2004年北京市重新复建了永定门城楼。
这一行为,无疑是对林徽因当年坚持的最好证明。她的坚持和牺牲,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的一座丰碑。
对于林徽因的故事,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