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徐风
近期,华商基金公告称旗下顶流基金经理,权益投资总监周海栋因个人原因离职,并清仓式卸任了6只基金的基金经理职务。
在行业“去明星化”趋势的当下,华商基金作为千亿级券商系公募,在一哥周海栋离任后的考验或才刚刚开始。
【顶梁柱走了】
近年来,明星基金经理的光环效应虽在消退,但顶流的离任对基金公司的影响仍然存在。
前有工银瑞信袁芳、后有中庚基金丘栋荣,本次周海栋的出走再次广受市场关注。
周海栋是从业长达17年的行业老将,早在2008年便入职中金从事行研工作,2010年加入华商基金,历任研究发展部行业研究员、机构投资部投资经理、基金经理助理,2014年正式开启了基金经理的职业生涯。
从业绩来看,周海栋不仅是长跑型选手,中短期收益也颇为亮眼。据Wind数据显示,包括华商新趋势优选、华商优势行业和华商甄选回报A三只招牌基金的任期回报位居同类前5,华商新趋势优选更是摘得榜首,自2015年管理以来年化回报达到了17%。
与此同时,其所管理的华商甄选回报A自2021年上任以来经历了市场的低迷期,年化回报也超过了10%,在1507只偏股混合型基金中位列第5。
在中短期维度上周海栋也明显跑赢了沪深300。截至4月14日,近3年三只基金的收益率均在10%以上,华商甄选回报A更是达到了29.50%。且今年以来在股票市场波动加大的情况下也均录得正收益。
基于不俗的净值表现,周海栋成为了华商基金绝对的权益一哥。2024年华商基金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规模之和为494.86亿,而周海栋管理的293.47亿规模占比接近6成。管理级别已经与景顺长城刘彦春、兴全基金谢治宇等同。
此外,在此前的行业低迷期周海栋对华商基金权益类规模的支撑作用很大。2021年底华商基金混合类基金在公募行业中排在第42位,到了2024年则上升至21名,而2024年公司总规模为1363.97亿,在公募行业排名第51。
顶流基金经理对基金公司的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周海栋离任后对华商基金权益产品的影响或将逐步显现。
【继任者能力仍待验证】
关于周海栋离职的消息此前也有传闻,就在2024年第四季度股票市场回暖之际,其所管理的基金规模却逆势下滑,由上一季度的342.34亿下降至293.47亿,反映了投资者对其离任的担忧。
而投资者信心动摇也不无道理。近年来尽管周海栋的净值表现突出,但华商基金的混合类产品却跑输市场。
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14日,近3年华商基金混合类基金的收益率为-10.34%,跑输-9.07%的同类平均水平。
同时,2022年后由于股票市场逐渐陷入低迷,华商基金旗下产品也陷入到亏损状态,直到2024年才有所好转。自2022年至2024年的全部在管基金净利润分别为-60.16亿、-52.76亿及30.80亿,3年合计依然亏损了82.12亿。
而同期周海栋管理的三只主力基金华商新趋势优选、华商优势行业和华商甄选回报A的净利润合计分别为7.34亿、5.34亿和11.24亿,共计23.92亿。
对比之下更能凸显出周海栋的资管能力。在基金行业,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是一个被广泛认可的信条。为提振信心,华商基金还自掏2000万购买了曾经周海栋管理的4只产品。
周海栋卸任后,所管产品的继任者备受关注。根据公告,刨除以往与周海栋联合管理的孙蔚和崔志鹏外,分别增添了童立、余懿、张明昕、王毅文、张晓、张文龙6位中生代基金经理。
从继任基金经理的经验来看,虽然大多数从业年限较长,但管理的规模并不大。就比如现任研究总监童立的从业年限最长,拥有近14年的证券从业和9年的投资经历,2024年管理规模为34.16亿。其他从业超9年的余懿、张明昕和王毅文管理规模分别为15.21亿、3亿和11.34亿。
接管周海栋产品后几位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分布较为均衡,70亿以上共有5位,没有出现对某一基金经理过于依赖的情况,也显示出华商基金强烈的培养意味。
值得一提的是,童立在接手了公司规模最大的权益产品华商新趋势优选后管理规模迅速增加至132.03亿,仅次于固收类基金经理杜磊和股债双修的胡中原,成为了华商基金新的权益一哥。
从风格和业绩上看,周海栋更偏向于周期价值型选手,以周期为主兼具成长,聚焦行业龙头,持仓分散且仓位不高,整体风格较为稳健。而继任者风格差异性较大,目前还没有与周海栋能力相匹配的继任者。
其中,孙蔚和崔志鹏均属于基金经理新人,此前与周海栋共同管理基金,但参与的时间较晚,管理年限分别为2年和1年。
而孙蔚的管理规模仅此于童立,在接手华商盛世成长和华商甄选回报A之前尚不足4亿,崔志鹏在接手华商甄选回报A前管理规模仅0.2亿。在基金经理生涯初期便操盘规模较大的基金,也是市场担忧的地方。
其他基金经理以童立为例,其主要以科技成长风格为主,近年来净值波动较大且换手率高,中长期业绩表现平平。就以他招牌的华商新锐产业来说,截至4月14日,近3年收益率为-8.86%,自上任至今年化回报仅4.43%。
同时,华商新锐产业的换手率自2020年以来均在500%以上,2021年甚至超过了1000%,说明童立的操作较为频繁,在市场低迷时期容易加大亏损概率。
再比如华商基金重点培养的余懿,自2022年才加入招商基金,此前在招商信诺担任研究总监兼投资经理,基金经理任职年限不足3年,配置上更倾向于均衡。主要管理的华商乐享互联A和华商远见价值A年化回报分别为8.22%和-14.33%,并不算出色,长期业绩也有待验证。
当下来看,接力周海栋的几位基金经理所操盘的业绩稳定性和长期净值收益率方面均不如周海栋,且由基金经理新人肩扛大任或反映出人才断档的窘境。
【后顶流时代的人才难题】
在基金行业,人才管理始终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华商基金作为一家成立近20年的券商系公募,处于行业腰部队列,大股东是位于甘肃的地方券商华龙证券,在业内属于中小券商梯队。
在早期华商基金十分重视权益类产品管理,真正的成名战在2010年,其组建了以王峰、孙建波、庄涛、田圣明、梁永强为班底的“华商五虎将”权益团队,当年管理的华商盛世成长以超35%的年度收益率力压王亚伟管理的华夏大盘夺得冠军。
正因如此,2010年华商基金的混基规模达254.64亿,排名也上升至第8,这也是华商混基发展史上的最高排名。
此后在经历了2014-2015年的股票市场牛市后,华商基金的混基规模达到了513.12亿的阶段高峰。但随着五虎将陆续离任和投研团队的缩减,华商基金也走向了下坡路。
到2018年底,华商基金五虎将最后一位也是时任总经理的梁永强选择离去。在经历了人事动荡叠加市场的低迷走势后,混基规模大幅回落,最低降至186.13亿,相较于此前峰值下降了63.75%,公司总规模也由2015年中高峰时的763.44亿下降至186.13亿。
2019年后在周海栋、高兵、胡中原等新一代经理不断发力下,权益类规模才逐渐回升,尤其是周海栋贡献最大。再加上非权益类基金的崛起,才使得总规模突破千亿大关。
不只是周海栋离开,2023年以来还有多位知名基金基金出现变动。包括与周海栋同期进入华商基金的李双全、何奇峰,以及中生代基金经理吴昊多因净值表现不佳而离任。
对于周海栋的离任官方虽宣称是个人原因,但没有具体细说,按照其过往优秀的业绩和顶流的市场地位来看,华商基金作为腰部梯队很难说能够留住这样的人才。
在激励手段上,华商基金的上升通道也较窄,重要职位均为大股东华龙证券委派。就比如总经理王小刚、主管权益和固收的副总经理吴林谦、陈杰均出自华龙证券。周海栋此前作为权益投资总监再次晋升的空间已然较小。
在周海栋卸任后,加快人才培养成为华商基金的当务之急。华商基金历来注重打造投研平台和人才培养机制,并采取“传帮带”的培养模式,包括早期的庄涛梁永强,2019年后中生代的周海栋胡中原以及当下童立孙蔚等主力基金经理都是华商基金自身培养。
但基金行业素来以净值和排名论英雄,华商基金在顶流出走后正处于接力过渡的检验期,面临挑战或难以避免。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