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最怕什么?医生忠告:2个“致命”时刻,很多人不知道

慕梅玩转养护 2024-11-17 10:56:53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王大爷今年75岁,住在小区里是个人人敬仰的“老顽童”,平日里,他喜欢在早晨太阳升起的时候去公园里散步,和邻居们聊聊家常,心情总是特别好。

但就在上个月,有一天早上,王大爷突然觉得头晕眼花,怎么都站不稳。

家里人急忙将他送往医院,才得知是血压飙升导致的紧急情况。

王大爷的故事引发了很多人的担忧:

原来在高血压面前,哪怕平日看起来身体健康,一不小心也可能遇到“致命”时刻。

医生提醒大家:高血压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它的“致命时刻”往往潜伏在我们生活中的点滴之中,而我们对它的忽视往往是引发危机的一种原因。

希望大家对自己的身体更加关心,远离危险。

高血压患者最怕的东西,其实很常见,有“2怕”

高血压患者其实最怕的东西,并不是稀有的“杀手”,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两个常见因素,它们就像潜伏在生活里的“隐形炸弹”,一旦触碰就可能带来致命的威胁。

一怕情绪波动过大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情绪波动就像一根随时可能点燃的导火线。

激动、愤怒、焦虑等情绪会让血压急剧升高,甚至引发心脑血管意外事件。

特别是当患者面对生活中的突发状况,如家庭矛盾、经济压力、突然的坏消息等,情绪过于激动时,体内的交感神经会被激活,引发肾上腺素的大量分泌。

这种情况下,血管会收缩、心跳加速,血压迅速升高。

从医学机制上来看,情绪波动导致的高血压与人体的“应激反应”密切相关。

当人类处于情绪激动状态时,交感神经被激活,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增加,这会导致外周血管收缩,心输出量增加,从而使得血压急剧升高。

这种突发的血压升高对血管的损害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对已经存在动脉硬化的血管,甚至可能导致血管破裂,进而引发脑出血,或心肌梗死等致命事件。

二怕寒冷天气的侵袭

冬天的寒冷,是高血压患者的另一大敌人。

许多高血压患者在冬季会出现血压增高的现象,这是因为寒冷会导致血管收缩,阻力增加,使得心脏需要更用力地将血液泵出,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特别是在寒冷的清晨,许多患者因为疏忽防寒,导致血压控制不佳,增加了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从医学角度来看,寒冷对血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交感神经系统的刺激上。寒冷会激活交感神经,使血管收缩,增加外周阻力,同时心率也会增加,这些变化都会导致血压升高。

另外,寒冷还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进一步加大心血管的负担。因此,寒冷季节对高血压患者的威胁不可小觑,患者应特别注意保暖,减少早晨外出的次数,避免因寒冷而引发的血压波动。

2个致命时刻,是什么时候?

高血压患者,可能会面临两个“致命”时刻,这些时刻常常悄无声息地发生,但带来的后果却可能非常严重,而一些高血压患者对这两个时刻知之甚少,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直到出现健康危机时,才后悔莫及

① 清晨起床后的1小时

高血压患者最怕的第一个“致命时刻”,就是清晨起床后的1小时。

对于许多人来说,早晨是一天开始的时候,但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这个时段却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期。

在夜间,人体处于休息和恢复状态,交感神经的活动相对较低,血压通常较为平稳。

然而,随着早晨的到来,交感神经系统逐渐被重新激活,体内的血管收缩素和肾上腺素等物质分泌增加,这些激素的增加导致血管收缩、心脏负担加重,血压迅速上升。

这种血压的升高被称为“血压晨峰”,是身体在醒来时自我调节的一部分,旨在帮助人体从休息状态过渡到活动状态。

普通人清晨的血压升高,通常是一个短暂的生理现象。

血压会随着一天的活动逐渐恢复正常。但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这种血压的骤然升高可能超出他们的血管耐受能力,导致心肌梗死、脑出血或脑梗塞等严重后果。

尤其是在清晨起床后,许多高血压患者可能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生理变化,因此往往会急于起床,甚至进行剧烈运动,增加了心脏和血管的负担。

清晨的血压波动,可能和交感神经的激活密切相关。

交感神经兴奋后,会导致血管收缩,增加心脏的输出量,并提高血压。而高血压患者的血管本身已经存在一定的硬化和弹性丧失,血管对这一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容易引发血压的剧烈波动。

若患者没有采取缓慢起床、避免剧烈活动等措施,极易导致心脑血管的急性事件发生。

因此,医生常常建议高血压患者清晨起床时应缓慢起身,避免急速站立,最好先坐一会儿,让身体逐渐适应这个变化,减少心脏和血管的负担。

② 夜间睡眠中的血压波动

第二个“致命时刻”,则是在夜间睡眠中的血压波动。

很多人可能认为,人在睡觉时血压会自然下降,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但事实上,部分高血压患者在夜间会出现血压异常升高的现象,这种情况被称为“非杓型高血压”。

这种血压升高往往没有明显症状,患者在睡眠中并未察觉,但却潜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

正常情况下,人体在夜间睡眠时,血压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自然下降。

这是由于交感神经活动减少,心脏负担减轻,血管扩张,从而导致血压降低。这个过程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夜间的血压下降能够有效缓解日间高血压带来的压力。

然而,对于一些高血压患者,尤其是那些控制不佳的患者来说,夜间血压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异常升高。

医学研究表明,夜间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夜间血压过高,会显著增加发生中风、心力衰竭等疾病的风险。

这种夜间血压升高的原因较为复杂。

一方面,它可能与昼夜节律有关,人的生物钟与血压调节密切相关。在某些情况下,患者的生物钟可能受到干扰,导致血压在夜间反而升高。

另一方面,夜间的血压升高也可能与患者在睡眠过程中呼吸不畅有关,例如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患者,由于夜间呼吸暂停,导致血氧不足,进而刺激交感神经,使血压升高。

某些高血压药物的效果,在夜间可能减弱,导致药效不够,血压控制不理想。

这种夜间血压升高常常缺乏症状,患者在睡眠中难以察觉,因此它比白天的血压波动更加隐匿和危险,医生建议高血压患者,应定期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以便发现夜间血压波动的异常情况。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潜在的危害。

长期吃降压药,出现这些情况,要特别注意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降压药是控制血压、减少心脑血管风险的主要手段。

然而,长期服用降压药后,患者可能会经历一些不适应的症状,这些症状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预示着更为严重的健康问题。

降压药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扩张血管、减少心脏负担或促进体内多余水分和盐分排出,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但药物的副作用也往往是不可忽视的。

例如,部分降压药物的副作用包括导致头晕、乏力等症状,这常常在患者突然改变体位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尤其是当患者从坐姿或卧姿迅速站起来时,血压未能及时调节,导致大脑供血不足,从而产生头晕的感觉。

医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体位性低血压。

也就是说,当老年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后,药物通常会让血管扩张、降低血管阻力,从而降低血压,但是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弹性和对血压变化的调节能力逐渐减弱。

因此,他们对降压药的反应更加敏感,容易出现过度降压。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过度降压可能会增加中风或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尤其是血压波动较大时。

医生通常会建议高血压患者,服药后避免快速改变体位,尤其是在刚从床上起来或从坐着的姿势变为站立时,最好慢慢地站起,避免瞬间的血压骤降。

而低钾血症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对心脏的影响。

当血钾过低时,可能引起心律失常,表现为心跳不规则或跳动过快,严重时还可能导致心脏骤停,患者可能会感到全身乏力,甚至出现肌肉痉挛、呼吸困难等症状。

低钾还会影响神经和肌肉的功能,导致身体的反应速度变慢,甚至出现瘫痪的症状。

然而,另一类常用的降压药——保钾利尿剂,虽然不会导致低钾血症,但它们可能会导致血液中的钾水平升高,进而引发高钾血症。

高钾血症的主要表现是心脏电活动紊乱,心电图上会出现异常,严重时也可能引发心脏骤停。

那么,该如何避免这些风险?

针对这些潜在风险,通常会建议患者定期监测血钾水平,尤其是在服用利尿剂类药物的患者中,对那些容易出现低钾血症的患者,医生可能会推荐补充钾元素,或者在服药时搭配一些保钾药物。

有高钾风险的患者,要定期检查肾功能和血钾水平,必要时调整药物的种类或剂量。

总的来说,长期服用降压药的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需要特别关注体位性低血压和血钾异常的风险,这些问题虽然看似小,但却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患者应当根据医生的建议,定期检查,调整药物,确保血压和血钾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结语

高血压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它就像生活中的一个隐形对手,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适应,才能保持健康,在王大爷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高血压带来的风险,也看到了许多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对健康的忽视。

其实,关注高血压的“致命时刻”,了解那些容易引发血压波动的因素,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而科学的药物管理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高血压对身体的伤害。

1 阅读:55